中国历史学家
《中国历史学家》是法国出版集团“Livres Groupe”于2010年7月29日发行出版的有关中国历史学家的传记。内收司马迁、司马光、陈寿、董仲舒褚遂良、华核、范晔、马端临、黄宗羲、顾炎武、黄现璠等一批中国古今史学家。书中主要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及其贡献。收录中国古今历史学家,属专门介绍中国历史学家生平业绩的传记。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忠清,初名。明朝灭广后改字为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少年时参加复杜,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曾在昆山市、嘉定区一带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华北,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并联络同道,以图恢复明朝。
顾炎武的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的训之学皆有研究。他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心、理、性、命”,注重广求证据,开清代朴学风气。他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古训,他还特别重视廉耻,认为“土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在政治上,他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肇域志》等。 1682年2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病逝。
陈寿
陈寿(233~298),巴郡宕渠县(今广安区)人。1987年在广安区城区文庙沟出土“陈寿故里”碑,现存广安区文管所。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到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功甫
陈功甫(1890—1942),初名陈敬、又作陈楙()、更名鸿藻、字功甫、以字行名,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县)人,清末贡元、群学毕业生、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民国时期著名教授、学者、历历史学家,师承蔡元培、朱希祖,曾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员、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广东大学文科教授、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史学系主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编著大量历史学著作,现有遗著:《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述略》《中国最近三十年史》《中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学生杂志》等书籍。他是注重研究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较早较有成绩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与傅斯年、顾颉刚一起,参与了“台湾中山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所”工作,任近代史料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中国近代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近代史料征集意见书》刊于《中山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所周刊》,被业内认为是罗家伦《计划书》的进一步发展。1936年因时局不隐而回故里隐居,一生不涉政,专注历史学研究,直至1942年病故。——“发奋读书誓为文化人,教育报国编著近代史;著书立说问鼎史学界,历史遗著笑谈场记,是陈功甫一生最好的写照。——摘自侄孙陈圣吾(原名陈先满)《史家陈功甫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