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鳞鲀
宽尾鳞(学名:Abalistes stellatus)是鳞鲀科宽尾鳞鲀属的鱼类。其种加词“stellatus”意为“星斑的”。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86尾,体长84.6~350 mm。
背鳍Ⅲ, 2+24~26;臀鳍2+21~24;胸鳍1+13;尾鳍1+10+1。体侧鳞39~44横行。
体长为体高1.8~2.5倍,为头长2.8~3.2倍。头长为吻长1.4~1.7倍,为眼径3.4~5.3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圆弧形。尾柄较细,前端圆柱状,向后渐呈平扁状,尾柄宽大于高,尾柄最低处宽为其高的1.2~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0~4.1倍。头中大,侧扁,背缘和腹缘均略突起。吻较长大,眼前方、鼻孔下方有飞纵凹沟。眼中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宽平,为眼径1.2~1.6倍。鼻孔很小,每侧2个,位于眼的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颌齿均为具凹刻的楔状齿,上颌齿2行,外行齿每侧4枚,内行齿每侧1枚;下颌齿1行,每侧4枚,无内行齿。唇肥厚。鳃孔侧位,稍倾斜,下端与眼后缘相对。体长最大可达600 mm。
头体除上下唇外全被板状鳞,鳞中大,多为菱形。鳃孔后方具数枚大骨枚状鳞。尾部无棘突,后部有2纵行由鳞形成的不甚明显的低棱。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鳃孔上方,具3鳍棘,第一鳍棘粗大,棘缘有6~7行粒状突起,棘长约等于或稍短于吻长;第二鳍棘细长,第三鳍棘较短,约为第一鳍棘长的1/3~1/4。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上方,基底较长,体长为其基底长3.0~3.5倍。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五鳍条下方,体长为臀鳍基底长3.4~3.7倍。胸鳍短圆形,侧中位。腹鳍合有1鳍棘,能活动,棘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尾鳍分叉,幼鱼尾鳍截形,随着个体的增长,尾鳍上下缘的鳍条逐渐延长,体长240~ 320 mm者的尾鳍上下缘鳍条长为尾鳍中央鳍条长的4~5倍。
体灰褐色,腹部色浅。体背侧具许多浅蓝色大斑,腹部具浅蓝纹,头部具数条浅蓝色条纹,眼间隔附近常具黑褐色大斑。幼鱼背部具3大白斑,分别在眼后、第一、第二背鳍间的背部和第二背鳍基底中央下方。第一、第二背鳍基底间有一浅蓝色大斑。第一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黑色,第三鳍棘后方的鳍膜白色。第二背鳍及臀鳍浅色,鳍膜上有5~7纵行蓝绿色条纹。胸鳍黄色。尾鳍灰褐色,隐具蓝色条纹或断续斑点。
分布及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以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及广东省沿海和中国台湾海峡等。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栖息深度7-350米。
生活习性
宽尾鳞鲀为热带近海常见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
主要价值
宽尾鳞鲀的肉质肥厚,内脏有弱碱毒,去除内脏和剥皮后可供食用。可鲜食或加工成咸制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