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銮
朱培銮认为,管弦乐队可以用于京剧伴奏,也一定可以用于淮海戏的伴奏。看到淮海戏事业的不断发展,朱培銮有无限的欣慰;看到淮海戏艺术家的梯队成长,朱培銮感到无比的高兴。
人物简介
朱培銮先生是淮海戏剧种音乐的创始人之一,江苏省淮海剧团著名作曲家,在他近六十年的戏剧人生中,他对淮海戏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退休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心系淮海戏,情系淮海戏,仍然笔耕不辍,参加了多台淮海戏的音乐创作,淮海戏成为他永远的情缘。
1937年,朱培銮出生在灌云县一个以唱地方戏为主的梨园世家。1950年,朱培銮进入灌云县大众剧团拉二胡,1952年到淮阴专区大众剧团,1957年,大众剧团改为江苏省淮海剧团,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剧团的一员。几乎与淮海戏相伴一生的朱培銮知道,起初淮海戏并不叫淮海戏,而是流行于海州、灌云县、沭阳县等苏北地区的海角腔。为了使淮海戏发扬壮大,天资聪颖、善于思考的朱培銮和几代淮海戏艺术家一起,不断为淮海戏加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为淮海戏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加入高胡伴奏让女腔更清脆、更甜美
熟悉淮海戏的人一定为现在淮海戏女腔的甜润柔美所陶醉。其实,在江苏省淮海剧团成立之初,在女腔的设计上,并没有达到今天的艺术高度。这是因为淮海戏作为地方戏的小戏剧种,没有大戏成熟的曲牌,它是以板腔体为主体的演唱方式来完成戏剧表达的。它的伴奏也以三弦琴、二胡等为主。
1963年江苏省淮海剧团排演《红嫂》。在排演中朱培銮发现,三弦、二胡等乐器的伴奏远不能完成女主角或高亢明亮、或委婉缠绵的情绪表达。于是在作曲设计唱腔时,根据京剧里的京胡在演奏西皮、二黄时的把位,他试着为淮海戏发明高胡用以伴奏,于是,他试着把高胡的琴筒的尺寸缩小,使高胡的声音清脆高亢,并将高胡定弦为2~6弦。加入高胡伴奏一可改变女腔的低稳沉迷而达到意想中的效果,又免去了用1~5弦定弦的二胡改拉2~6弦的换把之苦。通过排演,女腔的花腔婉转灵动,特色更加明显,高胡在伴奏过程中也自然流畅,使用极其方便,很受乐手和演员的欢迎,于是迅速在淮海地区得到认可和推广。1965年《红嫂》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高胡在淮海戏的伴奏中成为主胡,和三弦琴一起起领奏作用,改变了淮海戏老三件的伴奏模式,使淮海戏的伴奏更加科学严谨。
女腔男唱使淮海戏男腔更抒情、更丰富
对事业有着无比热爱和至高追求的朱培銮认为,戏曲要革新,抱残守缺不能让艺术焕发青春和活力。
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学养,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1958年,朱培銮来到扬州艺术学校作曲班深造学习。通过三年系统而扎实的艺校学习,使他对淮海戏的创新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朱培銮知道,一个剧种要好听,有观众,这是戏曲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要求。淮海戏也不例外。在艺术实践中朱培銮感觉到,以往淮海戏男腔难听,主要以说唱为主,空泛单调,无法表达内心情感,为此,他探索着将女腔引用到男腔里用以抒发情绪,同时把女腔声腔移位下来,让女腔以D调为主,男腔以A调为主,在D调明亮高亢、A调压抑深沉的基础上,让男腔和女腔在协调中进行对唱交流,可以使男女唱腔更加合理自然、晓白流畅。这样,在原先固有的D调声腔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A调声腔,从而使淮海戏的唱腔更丰富,也更有感染力。在不断实践中,他成功地将女腔男唱融入到他作曲或参与作曲的淮海戏剧目中。从1962年排演的《白毛女》,到后来的《红嫂》、《沙家浜》、《龙江颂》、《果园风情》、《快乐的苦恼》以及《节夫吟》、《催租》、《三拜堂》、《真假驸马》、《白蛇传》等,声腔的发展使演出剧目在艺术水准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管弦的加入使淮海戏的伴奏更立体、更和谐
求变求新,是朱培銮艺术创作的至高追寻。淮海戏乐队的建制变化,也融注着朱培銮太多的智慧和心血。从梨园世家走过来的朱培銮知道,在传统的淮海戏的伴奏中,二胡、三弦琴、笛子、琵琶、皮弦和板鼓等,已经构成了淮海戏伴奏的主要乐器,但一个剧种要有生命力,就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1973年在全国大排革命样板戏时,朱培銮也把自己平时的所想用作于自己的实践。
朱培銮认为,管弦乐队可以用于京剧伴奏,也一定可以用于淮海戏的伴奏。于是,写配器,写声部,朱培銮不仅把民族乐器大量引入,还把西洋的管弦乐队用于淮海戏的伴奏。提琴、小号的嘹亮激越,贝斯、单簧管的低沉彷徨,管弦乐队的加入,使淮海戏的剧情发展更为准确生动,提升了淮海戏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淮海戏更加受到苏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欢迎。
看到淮海戏事业的不断发展,朱培銮有无限的欣慰;看到淮海戏艺术家的梯队成长,朱培銮感到无比的高兴。那美妙的音符,那动情的唱腔,是他的一生所爱,一生所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