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英文名: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戏剧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作家和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启蒙主义美学最主要的代表。
狄德罗于1713年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朗格里城,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于1743年结婚。1747年狄德罗与让·达朗贝尔一起主持编巨型的《百科全书》,1749年6月,因所著之书触犯了统治阶级而被投进监狱,1749年11月被释放。出狱后,狄德罗将全部精力投入《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随着《百科全书》前几卷的问世,法国启蒙运动也进入了高潮期。1763年,狄德罗被女皇聘为图书管理员,1773年,狄德罗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访俄,此后多次到俄国访问,1784年2月19日,狄德罗被确诊肺水肿,1784年7月30日,71岁的狄德罗吃过晚饭后,伏在桌上去世。
狄德罗早期是伏尔泰的追随者,信仰自然神,之后转变成无神论者,信仰唯物主义。在自然观方面,狄德罗提出“异质分子说”,把物质“分子”看作自然界的统一基础,“分子”永恒不灭,并且同时间、空间和运动不可分离。在认识论方面,其认为物质具有感受性,人之所以能产生认识,首先具有感觉的能力。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美在关系、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戏剧理论三方面,与此同时其大胆地发表了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宗教迷信、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其重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修女》《拉摩的侄儿》《百科全书》等。
狄德罗坚持唯物主义,从哲学高度概括了自艾萨克·牛顿以来的归纳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抨击了宗教神学观念,为唯物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资料。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在西方无神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美学思想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要求,促进了市民剧的产生。思想家恩格斯对其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1886年狄德罗的铜像被立于圣日尔曼大街,1984年是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忌辰,法国文化部会同一些学术、文化机构在巴黎及外省各地连续分别举行了多种类型的纪念会及研讨活动。
人物背景
17、18世纪的法国,政体依然是封建君主制,它的法律公开承认人们之间的不平等,把社会成员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僧侣,第二个等级是贵族,第三个等级是资产阶级及平民。国王作为特权阶级的总代表,几乎享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当时的法国扩军、腐朽、专制、加重税负、对外侵略,国内贵族过着奢华糜烂的腐朽生活,宫廷当中贪污腐化成风、支出无度,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极度混乱,监狱制度非常黑暗,皇室与贵族、教会和僧侣串通一气,相互勾结成为反动思想的堡垒。其垄断知识,并以神权、宿命论和种种迷信思想来奴役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对法国来说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文艺复兴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的第一次大进攻,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的勃兴、古典文化的“再生”,人类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基本上动摇了植根于宗教神权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17世纪中期,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人勒内·笛卡尔成功地动摇了传统知识探索的根基。他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但是真相并不来自上帝启示,而是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英国人约翰·洛克,其17世纪后期的作品广受欢迎,在他的散文《人类理智论》中,洛克批评了宣称人生下来便带有内在思想的哲学理论,其观点对理性时代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些17世纪的哲学家为后来的启蒙运动铺平了道路。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713年,狄德罗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朗格里城,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刀剪匠,笃信天主教,家境富裕。少年狄德罗在本地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学习成绩优异,他喜爱数学,也学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且熟悉了荷马及其他希腊古典作家。后来去巴黎就读于阿尔古公学和巴黎大学,于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因没有正式职业,所以父亲断绝其经济供给,他在巴黎流浪了十年。其间他在一个顶楼的一间斗室里默默地埋头博览群书,思考感兴趣的问题。随后他结识了让-雅克·卢梭、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达朗贝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1741年,狄德罗认识了一个布商的女儿,比自己大三岁多的姑娘安托瓦妮特,他们相爱并准备结婚。
投入创作
1742年为了解决未来家庭生活的需要,狄德罗着手翻译斯塔尼安的三卷《希腊史》,于1743年出版,又与人合作开始翻译詹姆斯的《医学通用辞典》(六卷)。1743年,狄德罗结婚并结束了十年流浪生活。1745年,他翻译出版了英国自然神论著——舍夫茨别利的代表著作《德性研究论》,同时接受出版商布雷东的委托,与达朗贝一起主持编纂巨型的《百科全书》,由于工程浩大,他一面做准备工作,一面继续完成他已构思成熟的哲学著作。1746年,狄德罗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哲学思想录》,以随笔形式论证天主教关于雅威的迷信是荒谬的,指出上帝的形象残忍可怕,没有善心,揭露宗教思想对人的精神奴役。这本书虽然没有明确主张无神论,但巧妙地启发人们对宗教的基础产生根本的怀疑,因此巴黎法院很快就判决把它销毁,但其却出乎意外地畅销。它不仅被译成德语、意大利文等,而且它的作者也在人们的心目中上升到近乎伏尔泰的位置,这也激发了狄德罗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又着手写作《怀疑论者的散步》,但这部书稿遭到警察当局没收,它以隐喻的形式,对《圣经》、启示、奇迹和教会等级进行有力的批判。
被迫入狱
1749年6月,狄德罗在《论盲人书简》中通过一个盲人数学家对物质世界的感觉,阐明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标志着狄德罗已转变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这本书从根本上否认雅威的存在,为无神论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因而更加触犯了统治阶级。狄德罗的家不仅遭到搜查,文稿被没收,他本人也被投进了监狱。但他面对各种威迫利诱,始终拒绝说出印刷商的名字。为了减轻他的牢狱之苦,伏尔泰为其上下奔走。这一事件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他们开始并肩与迷信、宗教权威以及政治专制的旧制度作战。经过各方面的营救,1749年11月狄德罗被释放了出来。
创作高潮
出狱后,狄德罗将全部精力投人《百科全书》的编工作,在以他为代表由著名启蒙学者组成的“百科全书派”的共同努力下,随着《百科全书》前几卷的问世,法国启蒙运动也进入了高潮期,在编纂《百科全书》的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方面完成了几部有价值的论著:《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在这些论著中,狄德罗承认物质的第一性,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他坚持认识论的反映论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
此外,狄德罗在美学文艺批评、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方面也留下一批成果,《沙龙》《绘画》《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等九篇和散见于《百科全书》中的一些零星的美学文章,构成了狄德罗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为后来的文艺批评提供了标准,因而在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艺术》这两戏剧理论文章中,他极力主张摒弃古典戏剧的“高雅”题材,努力描写本世纪人的“卑微”状况,在主张打破悲、喜剧界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严肃戏剧”这种新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主张。而《私生子》则是这一主张的实践。剧本在受到进步人士好评的同时,遭到反对者的迫害,写于1757年的剧本直到十六年后才匆匆上演一场即宣告结束。哲理小说使狄德罗成为18世纪法国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他以文学为手段,对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了深刻的反映。
访问俄国
1763年狄德罗把自己的全部藏书售予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时又被女皇聘为图书管理员,终身管理和享用这批书籍。1773年应女皇邀请访俄,1775年为女皇拟定《俄国政府大学建校计划书》,同伏尔泰一样,狄德罗也曾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多次到俄国访问,但当他提出的政治改革建议被置之不理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当做王公贵族的猎奇对象和女皇清谈的门客,于是他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俄国。
猝然长逝
1778年,为“真理和正义”奋斗了近一生的狄德罗开始感觉自己已步入老年,他视力下降,牙齿松动。尽管如此,他仍在坚持不懈地抱病工作。1784年2月19日,狄德罗开始咯血。经医生确诊为肺水肿。后来他又瘫痪了。在他病情好转的时刻,他常常谈论古典诗歌,翻译贺拉斯和普布留斯·马罗的作品。1784年7月初狄德罗迁入女皇所赠新居,1784年7月30日,七十一岁的德罗吃过晚饭后,伏在桌上然长逝。逝世前一天,他还跟朋友们谈论科学和哲学,这个一生都在散布“危险思想”的哲学家临终前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思想观点
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观
狄德罗在哲学领域里,继承并发展了勒内·笛卡尔、约翰·洛克和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反对贝克莱主教和大卫·休谟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永远流动的统一的系统或整体,其中存在的无非是时间、空间和物质。他把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心理的过程都看作物质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狄德罗早期是伏尔泰的追随者,信仰自然神;之后转变成无神论者,信仰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主观观念同等重要,都来自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他相信没有超物质的精神和心理,反对经验主义中休谟的唯心主义成分,相信人是在物质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有感觉、有思想的生物。
无神论
关于狄德罗无神论思想形成的时间,学术界认为他是在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中完成从自然神论到无神论的转变的。狄德罗阐述世界及其万物,都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什么雅威的产物。狄德罗还认为,要用一个人的能力来估量万物的完满性是不可能的,要用一个人的短暂寿命来衡量万物的生命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狄德罗号召人们突破感官的局限,摆脱经验的束缚,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而是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
自然观
狄德罗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异质分子说”,把物质“分子”看作自然界的统一基础,“分子”永恒不灭,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同时间、空间和运动不可分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并涉及到物质的变化。然而,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带有形而上学倾向。他将所有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并将自然界中的因素视为不变的。他认为由元素组合而成的事物通过嬗变和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认识论
狄德罗对人的认识活动,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作了比较辩证的分析。他认为物质具有感受性,人之所以能产生认识,首先具有感觉的能力。狄德罗提出了物质具有类似于感觉的感受性的假定,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和基本的性质。”其把认识归结为: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狄德罗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知觉和理性思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对事物的认识。
辩证思想
狄德罗的客观辩证法思想体现于其著作里,在《狄德罗哲学选集》中,他说:“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部是不变的。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诞生、生活、死去,乃是形式的变换;取这个形式或取那个形式有什么关系呢?每一种形式都有它特有的幸运与不幸。"不仅如此,狄德罗又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自然规律决定事物的变化,另一方面,事物的变化又产生新的规律,这就是狄德罗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
美学思想
美在关系
在狄德罗的美学作品《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中,他对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学说观点都做出了评价。他认为美的本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他自己提出了“美在关系”的学说。狄德罗认为,美来自于人自身的感觉,这种感觉既不是雅威的赐予,也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性质。在谈论到美的本质时,他认为美是由关系构成的,也是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在研究美的本质的问题的时候,是不同意用孤立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认为美是能够概括美的事物的共同性质的,这就是美在关系。
同时,狄德罗对美进行了分类,分别是是客观事物的美和主观感觉的美,其美学观点是复杂的、相对的,但是始终坚持客观的原则和基础。他对于美的观点的主要成就在于他认识到美是多角度的,不仅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看到了美,也能在事物孤立的体系中看到美;不仅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到美,也在事物的永恒发展中看到美;他既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客观性,又同时注重了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总体来说“美在关系”的学说是唯物主义视角下具有开创性的美学学说。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狄德罗以唯物主义为原则,认为自然是文艺的基础和源泉,而文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的模仿和再现。他认为艺术的美和哲学中的真理有着共同的基础,它们和自然万物之间都存在持久不变的关系。真理指的是我们的判断符合事物实际的标准、而模仿的美是形象和实体的吻合。狄德罗认为首先存在的美是自然美,然后才存在现实中对于自然美的模仿,所以自然的美才是美的本原。
狄德罗同时也肯定文艺对于现实生活有真实的反映作用,应该注重文艺的社会作用,使得文艺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其认为文艺应该具有思想性和倾向性,艺术家应该正面直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使得人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处理现实中的问题。
戏剧理论
狄德罗曾经写过剧本《私生子》和《一家之主》,且针对自己写的戏剧写过论文,在论文中集中反映了他个人对于戏剧的认知和见解,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戏剧理论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戏剧只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后来莎士比亚等人又创造出新的悲喜混合剧。但是狄德罗认为戏剧作品应该始终满足和符合时代精神,虽然人的情绪极端就是悲和喜,但是人的感情实际上要比这两个极端丰富得多,所以他认为在悲剧和喜剧之外应该还有新的种类,于是他将这个新的剧种称为严肃剧,其中又可以分成严肃喜剧和家庭悲剧。狄德罗对于戏剧的重新分类,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范围,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戏剧舞台当中。而且在舞台上不仅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理想,还讨论了重要的道德问题,这便是市民剧,即近代西方的话剧。
社会思想
反封反宗
狄德罗大胆地发表了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宗教迷信的可贵思想。对封建君主暴政,狄德罗主张用暴力去推翻。狄德罗用唯物论无情地批判了宗教迷信。他的关于物质是异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反对宗教、反对承认自然界以外的和非物质的存在物的最好论据。在《论盲人书简》中他也正是用实体的物质性反驳雅威的存在。其还说明迷信和宗教信仰都是恐惧造成的,狄德罗历数了宗教的罪恶,认为同宗教的联盟是对暴君有利的。
社会历史观
狄德罗提出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提出自然法和契约论的观点也提出了关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的观点。狄德罗认为自然赋予人的,有优良的品质,也有恶劣的品质,这种辩证法思想充实了抽象的人性论,狄德罗也强调了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狄德罗指出,为了人性的发展,就需要有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思想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的。但这种理论是反封建秩序和君主专制的武器,在准备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它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也是对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展望。狄德罗提出关于个人利益的概念,认为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热情是人的不可消灭的原则,其主张让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个公民几乎不能危害了社会而不危害自己。
政治思想
反君主专制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写了“暴君”这个小条目,他坚定的宣称:“折磨人类的一切祸害中,暴君是最致命的祸害。”他进而对在位的暴君,其中也包括路易十五也提出的警告,其坚信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胜利。他在《百科全书》中号召人民起来消灭封建专制制度,向专制制度发动猛烈的进攻。对于国家、立法和民权问题,狄德罗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从社会契约出发,在理论上继承了约翰·洛克的自由思想,丰富和推进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学说,着重传播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新的更全面的理论基础。
人权思想
自由权
狄德罗认为自由权包括思想、信仰、言论、写作和贸易自由等。思想自由对于发展智慧、开阔视野和追求真理是必要的。自由讨论和鼓励质疑是发现真相的途径。言论自由就是允许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狄德罗追求自由、宽松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对封建专制主义者限制思想自由的各种手段较为厌恶。
狄德罗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主张宗教自由。信神和不信神都是可以的,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干涉,否则只会损害信仰自由。受重农学派的影响,狄德罗将自由主义运用到经济领域,主张贸易自由。在他看来,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解决供求矛盾,他要求尊重劳动者自由贸易的权利。狄德罗的自由是对封建制度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垄断行为和特权的否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自由竞争和自由买卖劳动力的愿望,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财产权
狄德罗认为,所有权是每个人对自己依法取得的财产所拥有的权利,是一种自然权利和政治权利。他认为财富来自于人类的劳动,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劳动获得产权。狄德罗对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财产公平分配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他认为分配的公平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管理好坏的指标之一。不公平的分配将“把人们分成两个阶级,一个非常富有,另一个非常贫穷。”狄德罗通过揭露贵族和僧侣阶级的颓废生活,指责他们掠夺穷人的财产,揭示了当时法国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可以说他的思想立场是站在普通劳动人民一边的。
平等权
狄德罗认为平等就是正义,平等的权利是人类的自然权利。狄德罗强调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职业不能作为人地位的标志。他反对人权是神授的或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观点。狄德罗的基本思想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强调,为了实现立法的权威,立法必须与行政分开。如果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那只会导致专制,从而损害或废除平等。他希望立法能够注意约束政府,使其依法行事,不偏离规范;应该限制官员的特权,给人民更多的平等。狄德罗认为平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但他并不主张绝对的平等。他明确地指出:“在民主制度之下,即使这种民主制度是最完善的,成员之间绝对平等也仍然是一种幻想,而且说不定这种政体瓦解的端倪就在于此,除非人们以各种流放制度的不公正加以挽救。”
革命权
狄德罗认为,面对暴力压迫,人们有权奋起反抗。根据社会契约,人民愿意服从政府的权力,但当政府的不公正行为引起他们的愤怒时,他们可以拒绝服从。在绝对君主制中,权力由家长继承,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但它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公共财产。狄德罗还强调,既然是国家选择了君主,那么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君主对一切事务都有一定的权力,人民有服从的义务。然而,君主不得滥用权力对人民为所欲为,只有在人民同意的情况下才有权对他们行使权力。当君主无视国家法律时,他的权威就变成了暴力。作为一位具有正义感的思想家,狄德罗对封建专制的罪恶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通过倡导革命权利,狄德罗实际上把矛头指向了反对法国君主制。
伦理学思想
狄德罗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感情和意志不能违背自然,而是受自然的制约和决定。狄德罗想要建立的伦理不是基于雅威,而是基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他从人的感情出发思考问题,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感情,道德的善良取决于人的天性,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能否符合人类趋乐避苦的本性,是道德的试金石。一切道德原则都应该建立在维护和促进人性实现的基础上。狄德罗希望人性是善的,社会是道德的,人性是永恒的。
狄德罗深受怀疑主义的影响,他对理性始终保有警觉,认识到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在道德、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上就是如此。1746年狄德罗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哲学思想录》中的怀疑主义使他走向了理性主义。
主要著作
哲学著作
《哲学思想录》
1746年出版的《哲学思想录》,一出版就被高等法院命令销毁。书中内容主要体现在狄德罗更为谨慎地肯定了其唯灵论思想,抛弃了“有神论”而过渡到“自然神论”,攻击了宗教狂同时有力地为情感、享乐、人间生活恢复地位。这本著作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给研究狄德罗的历史学家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已做出的论断,无神论者的论据在《哲学思想录》中表现为精神论据,而自然神论者的论证方法是得自于自然。此后狄德罗的全部唯物主义哲学就建立在对自然的考察的基础上。
文学著作
《修女》
中篇小说《修女》写于1760年,狄德罗生前未发表,直到他去世后二十年,才于1796年法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后问世。主人公苏姗名义上是一个富有律师的女儿,实际上是她母亲的私生女。父母为了让两个大女儿分享财产继承权,强行把她送进了修道院。整部小说就是苏姗写给侯爵的自述。
狄德罗在小说中通过苏姗渴望自由的愿望与修道院幽禁生活的尖锐矛盾,对黑暗反动的宗教界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18世纪的法国,修道院无异妇女的监狱。在这里,修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向雅威忏悔、穿苦衣、用苦鞭抽打自己、严格遵循严酷的宗教戒律,她们是教会上层分子的奴隶,是修道院院长施行淫威的对象,要忍受种种虐待与残暴,如果违犯戒规,修道院就可以擅自将她们审判、定罪或处决。一个无辜的少女一踏进修道院的大门,等待她的是“四十年到五十年绝望的悲境或一种无穷无尽的痛苦”,她们“不到五十岁就都死去”,其中还有不少在此以前“就变成了疯癫、痴呆或发了狂的修女”。然而,这种违反人道的生活却受到封建社会舆论的掩护,得到官方法律的支持。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了控诉。
《拉摩的侄儿》
《拉摩的侄儿》写于1762年,但直到1823年才第一次在法国出版。小说采用对话体,没有固定的情节。作者在巴黎街头的一个咖啡馆里结识了法国18世纪著名音乐家拉摩的侄儿。这是个穷困潦倒的文人,也是个行为放荡的流浪者。他时而衣着褴楼,时而穿戴考究。他们两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对话。
作品中拉摩的侄儿对时代社会的评论,不仅道出了封建专制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真相,而且也深刻触及了当时已成为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关系的某些本质特征,而拉摩的侄儿就是这样一个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一个畸形产物,这个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的辩证的理解,这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对这部作品非常赞赏,说它“像一颗炸弹那样在法兰西文学领域中炸开。”卡尔·马克思也非常喜欢《拉摩的侄儿》,称它为“无与伦比”的作品,并把它推荐给恩格斯。恩格斯读后,感触颇深,把它跟让-雅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起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科学著作
《百科全书》
1743年,巴黎的一位出版家安德罗·布雷东曾提议将英国人钱伯斯著的《百科全书》进行修改、补充,然后翻译成法文以适合当时法国知识界的需要。1747年,马维兹退出,狄德罗被指定为总编辑,达朗贝负责有关数学方面的文章。随着这一工作的进行,狄德罗越来越不满意钱伯斯的文本。最后他建议抛开此书,另行准备一部由法国人编写的全新的《百科全书》。狄德罗和让·达朗贝尔邀请了几十位学者加人这项计划,共同为《百科全书》撰写词条。狄德罗强调,没有一个人能处理全部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一个人能在有生之年获得全部经验。从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的前十八卷辞典正文出齐,孔多塞和哈勒等人又续编了补遗五卷和索引二卷,于1780年出完。所以《百科全书》共计有三十五卷前后历时三十年,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庞大的一项工程。
然而,《百科全书》又不是一部纯科技辞典或人文科学辞条汇编,而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各个领域的启蒙思想家共同锻造的战斗武器。它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向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展开全面进攻,既重点打击宗教势力和专制统治,又横扫与封建制度共生的一切旧传统、旧观念和旧文化,为新世界的诞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是它的体例,还是它的内容,或是它的影响,都体现着这种战斗精神。
关联学派
百科全书派
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大部分人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百科全书派总结了几百年来的社会和自然科学成就,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全面批判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广造舆论。狄德罗等人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宣传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等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其中除了伏尔泰、孟德斯鸠这样的老一辈启蒙人士,更多的是思想激进的年轻才俊,如霍尔巴赫、克洛德·爱尔维修、让-雅克·卢梭、加布里埃尔·马布利、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等。在法国政教专制的极大压力下,狄德罗等人持续20多年努力编纂《百科全书》,共出版28卷,之后在1776~1780年又增加了补遗和索引7卷。尽管参与者们背景和观点各异,甚至有些人后来发生分歧和冲突,但当时大家都秉持理性精神,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因此,“百科全书派”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大本营。
思想影响
唯物主义抨击宗教神学观念
在总结18世纪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狄德罗坚持唯物主义,主张哲学研究要研究自然和客观事物,他从哲学高度概括了自艾萨克·牛顿开创的归纳研究方法,从自然出发,从事实出发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然的运动规律,刷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抨击了宗教神学观念。狄德罗自然观上和认识论上都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尽力排除神学和先验论因素,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在唯心论和神学占据人们头脑的18世纪法国,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大胆的和有创见的,并且为辩证唯物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资料。
无神论超越自然神论
狄德罗否定了雅威的存在,认为在唯一的物质实体外不可能有任何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其主张理性的张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信仰天启宗教。在18世纪法国早期战斗无神论者中,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对宗教神学各个方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和讽刺。在宗教观上,狄德罗由自然神论转变为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思想上的这种转变成为 18 世纪唯物史观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思想上的这种转变,使得他完成了对自然神论者的超越,从而超越了他的时代。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是西方无神论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阶段,相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的无神论,它的公开性和批判性在西方无神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美学思想顺应社会变迁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增长,他们试图突破古典戏剧的框架和审美情趣,迫切要求戏剧反映资产阶级的生活、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狄德罗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要求,提出了戏剧改革的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戏剧剧种——市民剧。实现了戏剧体裁和戏剧主题的创新。狄德罗认为,市民剧应严格表现自然,贴近群众和现实,深刻描绘社会和民间事实,并带有现实主义因素。同时,他认为戏剧必须具有情感效果和原始主义气息,才能打动观众。因此,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关系
伏尔泰
伏尔泰同狄德罗的关系密切,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思想相互融会。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封建官僚机构和教会、教士勾结在一起,巧取豪夺,实施极端压迫,导致百业凋零,生灵涂炭,社会陷入极度黑暗的境地。伏尔泰、狄德罗和让·达朗贝尔等人倾注精力于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希望它能成为人民的喉舌,传播先进的思想,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伏尔泰积极撰稿,大力支持,还为狄德罗排除危难而出谋划策。
卢梭
从1733年起,狄德罗成了巴黎无数贫困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在此期间,狄德罗结识了卢梭。1747年,狄德罗与数学家达朗贝尔一起策划编写《百科全书》,策划《百科全书》之初,狄德罗邀请卢梭参与这个计划,次年卢梭为《百科全书》写了关于音乐的词条。但卢梭对狄德罗正在变成启蒙的“狂热分子”感到痛心,昔日的朋友成为敌人。
人物评价
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狄德罗是狄德罗,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
思想家恩格斯: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比方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思想家伏尔泰:我多么愿意用生命的最后十五分钟回到巴黎与你共度,只是为了能够从你的声音里得到安慰。
哲学家卢梭:我曾经拥有一位严厉而公正的评论家,现在我失去了他;但我时时刻刻都在惋惜,我的心比我的文字更加思念他。
作家周忠厚:狄德罗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诞生前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美学家,是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作家朱光潜:在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狄德罗的地位是独特的,论当时声望的煊赫,他不如伏尔泰;论对当时影响的深广,他不如让-雅克·卢梭,但是论思想的进步性和丰富性,他在三人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名言警句
后世纪念
学术研讨会
1984年是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忌辰。为纪念他在法国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领导及发动的启蒙运动,尤其是他作为《百科全书》主编而以简洁、明朗的文笔,清爽、精致的插图,使人民大众分享各科知识的不可磨灭的功绩,法国文化部会同一些公私学术、文化机构在巴黎及外省各地连续分别举行了多方面的纪念会及研讨活动。
根据编排的纪念日程,自1984年1月20日起一直到12月31日止,除法国本土包括巴黎及外省各地举行狄德罗纪念研讨会、展览会及演出而外,还有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比利时、美国、罗马尼亚、葡萄牙、奥地利、巴西、突尼斯、苏联、英国、意大利、匈牙利、日本、中国等国,也分别举行学术研讨会。
纪念碑
日尔曼大街的拓宽工程于第三共和国时期的1877年完成,狄德罗故居所在的那一条小街被强拆。狄德罗后被请入先贤祠,修纪念碑供奉。1886年狄德罗的铜像被立于圣日尔曼大街。
参考资料
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肖像,1767年.meisterdrucke.2024-03-05
Denis Diderot.Britannica.2024-03-04
丹尼斯·狄德罗 Denis Diderot.豆瓣.2024-02-11
与旧睡袍离别后的烦恼.豆瓣读书.2024-02-11
圣日尓曼大街上的狄仁兄.光明数字报.2024-02-11
哲学思想录.豆瓣读书.2024-03-25
修女.豆瓣读书.2024-03-25
拉摩的侄儿.豆瓣读书.2024-03-25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