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紫薇
小叶紫薇,学名紫薇(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是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又名千日红、无皮树。
小叶紫薇为落叶小乔木,树皮光滑,呈灰色或灰褐色,叶互生或有时对生,形状呈椭圆形至倒卵形。花呈淡红色或紫色、白色,常组成7至20厘米的顶生复总状花序,花瓣有6瓣,花瓣皱缩且具有长爪。花期为6至9月,果期为9至12月。
小叶紫薇具有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阴的特点,耐寒,抗旱。小叶紫薇原产于亚洲,也被广泛种植于热带地区。小叶紫薇因其耐修剪、花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被广泛培植于花坛、公园等地,或修剪成几何造型灌木和盆景等。小叶紫薇的花、根、叶可以药用,紫薇花清热解毒,可用于癣、血崩、肺痨咳血。紫薇根可用于痢疾、烧烫伤、跌打损伤等。紫薇皮归肝、胃经,可用于咽喉肿痛、肝炎、跌打损伤等。
物种简介
小叶紫薇别名小叶紫薇,千屈莱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枝条四棱形,有狭翅。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互生,椭圆形或倒卵形;圆锥花序顶生,有多教花,花冠有6枚花瓣,有淡紫红色、白色、红色、堇紫色等,边缘有波状铍折,花期夏至秋季;蒴果近球形,6瓣裂,秋至冬季成熟。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栽培地全日照或半日照均能适应,但光照充足,生长越旺,开花越多。耐寒,耐干旱,耐半荫,抗空气污染,土质以富含有机质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为佳,忌积水。繁殖用播种、插和高压法,于春、夏两季进行。
树姿秀丽,早春落叶后,春末夏初又萌发新叶,夏、秋两季开花,花期长达数月,色彩缤纷。在园林中,列植作园路行道树或配植均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0m;干高3~5m,径粗0.3~0.5m;幼枝具四棱,后变为圆柱形,无毛或顶端被微毛,节处膨大,有时小枝在节处成束状簇生。
芽长1~1.5mm。叶革质,对生,卵状或阔披针形,花期长1.3~9.4cm,宽0.4~4cm,果期7~8.5cm,宽3~4cm,基部近圆形,顶端短渐尖,背面微白灰色,近无毛或中脉上被短柔毛,侧脉6~7,网状脉不明显;叶柄极短,长2~4mm。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长3~7mm;花为6数,萼片极为展开,与萼管等长或长于萼管1/3;花瓣白色,四方形至圆形,稀宽卵形,长5~6mm,具爪,长1~2mm;雄蕊为26~49枚,3~6枚成束着生于萼管中。主色为淡紫色。
蒴果黑色,长圆形,长15~20mm,直径10~14mm。果期7月。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及抗风力。喜生于生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虽在粘质土中亦能生长,但速度较慢。喜生于排水良好之地,但长在地下水位高处,极部渍水约40天亦能存活;而如长期水涝,则不能生长。长寿树,可活500年以上,古树仍可开花繁茂。幼树生长迅速,中老年树生长缓慢。在长江流域4月开始抽枝,萌芽力强。花芽的形成系在枝梢停止生长后,约在6月上旬;此时气温达30℃以上,少雨,有利于花芽分化。抽生花序一般在6月20日前后,只需数日即抽出,基部花蕾即始花。如气温低于31℃,6月份雨水多,则顶梢继续延伸而抽出花序,或少数枝梢有花。放任生长者,枝密而纤细,易老衰,花序稀少或不开花,或隔年开花。
单朵花期5~8日,每个花序可开50天左右,全株群花期则为120余天。一般幼树比老树开花早了7~10天,如夏季多雨、低温(温度在30℃以下),则老树花期推迟,仅开少量花,幼树则不开花;但新移栽的紫薇,根部受伤,吸肥吸取水力差,反而按时开花。不耐长期庇荫,否则很少开花,生长亦不良。花枝以30~50cm长而生长粗壮者为佳,所抽花序长,花朵亦多;纤细枝与徒长枝,花序短,花亦少。早开花的枝条,可于7月初短截,以促发二次梢,并可开花,但花序较短。
分布范围
紫薇产东南亚直至大洋洲,主要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孟加拉至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而以我国为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在原产地多野生老株和粗大的古桩。在北京、西安市等北方城市,尚有露地栽培或盆栽。小叶紫薇产我国华南及印度、南洋等地,性喜温湿,在两广、闽南地区、中国台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国家和地区生长良好。
紫薇的露地栽培分布,东至青岛市、上海市,南至台湾和海南省,西至西安、四川灌县,北以北京、太原市为界。国外则日本、朝鲜等国较多。
主要价值
花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配植于公园、道路、住宅区、工矿区环境,也可制作树桩或盆景,是绿化美化环境和家庭养花的优良花卉。小叶紫薇,在园林应用中,绿化效果好,体现速度快,移栽成活率高。深受各地绿化的喜爱,在北京、天津市、山东省、大连市、江苏省、安徽等地,都有大量的小叶紫薇用在绿化建设中。
栽培技术
培育方法
主要用扦插、压条繁殖,也可分株或播种繁殖。扦插宜春、夏季进行,易生根。分株时多将基部萌蘖枝带根挖出,短截后另行栽植。播种则应种子采收后即播或干藏至翌年春播。移植需在春、秋两季进行。
种植管理
栽紫薇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背风向阳处。大苗移植要带士球,并适当修剪枝条,否则成活率较低。栽植穴内施腐熟有机肥作基肥,裁后浇透水,3天后再浇1次。紫薇出芽较晚,正常情况下在4月中旬至4月底才展叶,新栽植株因根系受伤,发芽就更要延迟。因此不要误认为没有栽活而放弃管理。
成活后的植株管理比较粗放,紫薇性强健,易于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栽种于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好。性喜光,应栽种于背风向阳处或庭院的南墙根下,光照不足不仅植株花少或不开花,甚至会生长衰弱,枝细叶小。紫薇较耐寒,但幼苗期应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三年生以上的成株则不用保温。紫薇耐旱,怕涝,每年可于春季萌动前和秋季落叶后浇一次返青水和冻水,平时如不过于干旱,则不用浇水,一般在春旱时浇l~3次水,雨季要做好排涝工作,防止水大烂根。秋天不宜浇水。可在每年冬季落叶后和春季萌动前施肥,如施用人粪尿或芝麻酱渣则更好,可使植株来年生长旺盛,花大色艳。为了使紫薇花繁叶茂,在休眠期应对其整形修剪.
防治方法
白粉病
白粉病危害枝叶、嫩梢、花芽及花蕾。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方法
白粉病是维管植物上常见的一种病害,我们在紫薇生产中摸索出了一些紫薇白粉病的防治手段:在种植上设置隔离带紫薇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于越冬闭囊壳所释放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紫薇白粉病多发生在双子叶植物上,在种植紫薇时有层次的种植针叶树,起阻碍病害发生蔓延的作用;另外,一旦发现紫薇白粉病的为害,即要对感病区域做认真的清理,将感病枝修剪掉,并转移他处销毁。及时设防,杀菌剪枝紫薇白粉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叶面或叶背及嫩枝表面被白粉所盖,绿叶不绿,早期仅白粉状成面层;中期,白粉层上产生黄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后期,白粉层上产生黄白色斑块,夹有黑色小点,严重时枝、叶卷曲枯死,似烧焦状。紫薇白粉病是由于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科目的真菌引起,白粉菌及专性宿主菌,多数生于紫薇表面,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休眠芽内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新叶和新梢,故在紫薇花后种熟之季,及时修剪,通风透光,另喷施1至3度石灰硫黄合剂,控制越冬菌源,做好紫薇花前预防。掌握发病规律,对症下药紫薇白粉病多于4月开始发生,10月以后,病害扩展趋于停滞,该病是一种多病程病害,分生孢子可以在一年中侵染多次。对紫薇而言,多雨和干旱对寄主的抗病性都起到削弱的作用。潮湿多雨紫薇徒长郁闭,光照不足,体内碳氮比下降,导致抗病性降低,紫薇叶细胞膨压过低,易于感病。另外,紫薇白粉病的病原菌不仅可由气孔进入寄生,而且可以由紫薇体表的角质层直接侵入,紫薇的叶、芽、枝、茎均易感病。在紫薇萌动和抽梢期内就须加强防治,喷洒20%三唑(粉锈宁)15%可湿性粉剂,1袋100g,2亩用1袋。但当紫薇进入花芽分化期后使用三唑酮效果不明显,经试验,采用50%超微可湿性粉剂退菌特较好。每袋350g,按1200至1500倍液配比,需水420kg。喷药时先叶后枝干,最好10天左右为一个循环,连续喷三遍,即可防止紫薇白粉菌科在当年再发生。(来源:《中国花卉报》200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