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是原生于石阡县境内的古茶树,经千百年来的自然繁衍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地方优良特色茶树品种。

石阡苔茶抗寒性,抗逆性,抗病虫性强,持嫩性好,耐饥、耐渴性强,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生长过程中投入品极少,保证了其安全性;因其苔粗,芽状,节间长,苔状明显,且随着气温升高茶芽叶会变成紫色,又俗称苔紫茶,其酚氨比为10.5,红绿灯鱼兼制兼优。由于其节间长,加上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特点,使得其内含物质积累丰富,水浸出物达40%-46%(绿茶国标是大于等于34%);其紫芽叶,花青素含量高。

使其制作的绿茶特点:色深、墨绿色;其香气栗香带花香;其滋味醇厚,耐冲泡;其矿物养分含量丰富。使其制作的红茶特点:汤色金黄、透亮,入口甘甜、润滑,口感醇厚,蜜香、果香、花香、茶味组合良好,韵味足。

产地介绍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气候温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石阡苔茶就是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饮茶文化中培育而成。

特性

石阡苔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都比外地品种要胜几筹,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

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石阡苔茶营养丰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因4.5—6.0%,茶氨酸2.0—2.5(克/100克),谷氨酸0.28—0.40(克/100克),酪氨酸0.05—0.10(克/100克),精氨酸0.18—0.3(克/100克)、天冬胺0.5—1.0(克/100克)等。

历史渊源

早在唐朝陆羽”陆羽《茶经》中记载石阡荼“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誉为“贡茶之乡”。

石阡县是“中国苔茶之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有千年的茶叶栽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初,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皆为贡品”。

汉代杨雄着《方言》、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治》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着作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据1940年《杨大恩乡土教材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五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

建国后,石阡县贵州省红茶的试验区和青毛茶(黔青)的主产区,生产的青毛茶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茶叶标准样。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为石阡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 

2008年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将石阡苔茶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是贵州省唯一覆盖县域范围的示范项目,苔茶产业步入了标准化发展阶段。

产地环境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云贵高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丘陵过渡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东与江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凤冈县相望,南与余庆县施秉县接壤,北与思南县临界。海拔最高1870米、最低390米,平均海拔857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8℃,年日照数平均12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21毫米,无霜期303天。兼具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最适合茶叶生产。自然土壤为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充分满足石阡苔茶的生长需要。

来历

关于石阡苔茶,有一个传说。从前,在五德镇新华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山洞,洞里隐居着两位修行的大师,村民若缺衣少食,即可到山洞求助,若有灾难疾病,饮山洞之水也能消灾除病。因此周围山寨村民皆来此祈求平安幸福。

一日一老翁突发疾病,家人搀扶到山洞求治,到此却水源干涸,池中落叶沉积,老翁碘化钠可饮,情急之下以池中落叶当药咀嚼吞服,该叶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口感甚好,药液下肚,顿觉神清气爽,病痛全除,于是采下落叶树上之种子回家播种。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到山洞采摘净水池边树种种植,不几年这种树就漫山遍野了,这树被当地人称为“苔茶树”。

石阡县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150毫米,由于雨水多,湿度大,致使这块净土的茶叶产量及品质皆优。作为全国古老茶区之一的石阡,苔茶一直是众品种中的一支奇葩。尽管“养在深闺”,但仍有些许文字记载。汉代杨雄着《方言》、唐朝陆羽着《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治》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着作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据1940年《杨大恩乡土教材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五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县茶获优质奖章”另据早期的《贵州日报》载,“贵州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巨擎焉,近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石阡茶大有畅销全国之势矣”如此种种,都铭记着石阡苔茶的清香和身影。

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钾等有益物质。该茶发源于石阡,引种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北、黔东南等地,是贵州省特色茶产业的战略品种,200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产品已获国家级奖项10余个,曾被人誉为“金不换”和“品牌中的品牌”。

现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苔茶之乡”称号。国内省内金奖拿到手软,美舆度极高,成反比的是,市场知名度极低.如今石阡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5.8万亩,计划于2011年扩大至30万亩(来自石阡县红头文件)。

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对石阡苔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生产情况

2014年,石阡苔茶种植面积共有35万亩,茶叶总产量为1.5万吨,产值为5.6亿元。

2015年,石阡苔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达8768吨。

产品荣誉

1999年,石阡苔茶获中国国际茶博览暨交易会授予的“第二届国际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1999年6月,石阡苔茶获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第三届中茶杯特等奖”;

2006年,石阡苔茶获宁波市国际茶文化优质奖;

2006年4月,石阡苔茶获第二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组石阡苔茶委会授予的“2006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优质奖”;

2006年5月,石阡苔茶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茶博会论坛茶评比“金奖”;

2007年5月,石阡苔茶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市)国际文化节、茶道论坛评比“金奖”;

208年4月,石阡苔茶获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金奖”;

2008年5月,石阡苔茶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苔茶文化节暨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评选“金奖”;

2009年4月,石阡苔茶获上海国际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

2010年,石阡苔茶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

2010年,石阡苔茶成功申报为地理证明商标和被评为“贵州省三大名茶”;

2011年,石阡苔茶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优质产品”;

2013年,石阡苔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阡苔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保护范围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石阡县现辖行政区域。石阡苔茶地域保护范围为:龙塘镇龙井仡佬族侗族乡、白沙镇、聚凤仡佬族侗族乡本庄镇、河坝乡、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花桥镇石固仡佬族侗族乡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五德镇、枫香乡、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中坝镇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国荣乡汤山镇等1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石阡苔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达8768吨

专用标志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石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石阡苔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定。

该规定地域范围内的石阡苔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石阡县茶业协会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石阡苔茶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质量技术

(一)品种。

当地群体种。

(二)立地条件。

海拔800m至1300m,土壤为黄壤或山地黄棕壤,土层深度在1m以上,土壤pH值4.5至6,有机质含量≥2%。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选用无检疫性病虫害的插条进行无性繁殖。

2.茶树种植:

(1)定植时间分别为早春(2月上旬至3月中旬)和冬栽(10月至12月)。

(2)定植密度:单行栽:每公顷最高株数≤75000株;双条栽:每公顷最高株数≤90000株。

3.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每公顷不少于2500kg;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1.采摘时间和标准:采摘期为春季。禁采雨水叶或露水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至二叶。芽叶完整、鲜活。具体如下表:

2.鲜叶运输:应使用透气良好的、光滑清洁的容器装运鲜叶,运输时不得日晒雨淋,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物品混装、混运。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运到加工厂

(五)加工工艺。

1.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杀青做形→摊凉→做形→干燥→烘焙足干→提香。

2.改良工艺:杀青→摊凉→理条做形→摊凉→做形→摊凉→烘焙足干→提香。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芽叶色泽绿润、叶肉肥厚,外形扁平尚直有毫,耐冲泡、冲泡时叶芽竖立,茶汤黄绿明亮,滋味醇厚爽口,栗香显露,叶底嫩绿明亮。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文化典故

全国古老茶区之一的石阡县苔茶是众品种中的一支奇葩。有些许文字记载。汉代杨雄著《方言》、唐朝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治》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著作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关于“石阡苔茶”还有两个典故:

一是御封“天子茅岩莓茶”。

石阡县佛顶山独特的野生藤茶经茶史药典多方专家追史溯源考证,茶圣陆羽在其第一部《茶经》里将它归为新梢枝性状的藤茶类中,清朝光绪帝御封其名为《天子藤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称之为古茶,它是茶叶王国的瑰宝,药效性能很强的茶之奇葩,主要分布在贵州石阡佛顶山之上。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名叫陈子贺的先生在皇宫内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当时光绪帝的身体较为虚弱,食欲不振,脸色苍黄,声音沙哑,脸上常长着黑斑和青春痘。而光绪帝又极怕吃药,患此疾病令其十分烦恼。恰好当年陈子贺老师回老家探亲,发现乡亲常饮用石阡佛顶山上的茶叶雀梅藤,不但很少患病,而且个个精神饱满,面颊红润,陈老师品尝此茶后口感舒服,就是灵机一动,回京时带了一包献予光绪帝饮用。光绪尝之,感觉别有风味,口感清爽,咽喉舒服,于是便作茶经常泡饮,不到半年,光绪不但脸上的黑斑和痤疮消失了,而且也感觉精神舒爽,身体强壮。为此,光绪皇帝便将该地客家白茶御封“天子藤茶”,从此藤茶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还流传海外,至今仍在南洋与东南亚各国中享有盛誉。

二是坪罐茶换来的进士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一读书人进京赶考途经现石阡县坪山乡坪罐村,时值缕缕白雾犹如一层层薄薄的轻纱飘逸在山间田野,雾下丛丛茂密的茶树撑着身腰,争相吐新纳秀,长出一颗颗青翠欲滴的新芽,散发出幽幽的香佩兰,这里优美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才子。于是便吩咐随从检点行礼逗留在村寨游山赏景一番。走进农家,人们以茶相待,茶香扑鼻,轻呷细品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疲意全无。上路时又带上几筐茶叶,沿途祛疲除病使用。一行到京城,只见宫廷内外人心惶惶,城门内外贴满诏告,原来因太后病重难愈,宫廷诏告天下,求医问药,读书人见此,遂将坪罐茶奇妙功效描述一番,再呈送给皇宫。不几日,太后病愈,论功行赏,皇帝免试赐封读书人为进士,从此,石阡县坪罐茶也由此声名远播。

参考资料

【健康】贵州茶中“贵族”——石阡县地方原生种石阡苔茶.新华网.2024-02-06

石阡苔茶-石阡县特产石阡苔茶专题.博雅特产网.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