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号S.244/2)是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首。
这首作品被认为是钢琴独奏曲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之一。在流行文化中,这首乐曲被广泛引用,包括动画、电影、电视节目背景音乐,甚至融入流行音乐中。
宋祖英曾演唱这首歌曲,收录在专辑《2009魅力·中国》中国北京鸟巢夏季音乐会CD2中。这首作品于1847年创作,是题献给特里基伯爵的独奏钢琴曲,后来于1851年出版。
李斯特和奥地利作曲家法兰兹·杜普勒共同改编成为管弦乐版本(S.359/2),于1875年出版,当年李斯特亦推出了双钢琴版本。
创作背景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弗朗茨·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
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弗朗茨·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歌曲简介
李斯特以一种非常对称的方式选择了他的音调。尽管拉桑的主要音调是C小调(整个曲子都使用了适当的调号),但作品以主音大调开始。然而到了第6小节,小调音调已经确定。这种手法提供了一种对比,加强了拉桑的一般黑暗和忧郁的特性。这一程序在弗里斯卡中直接颠倒。
尽管弗里斯卡的主要音调是F大调,弗朗茨·李斯特选择以主音小调F小调开始,一直持续到第51小节。出于符号的实际原因(即,主音小调的延长),李斯特选择了F小调的调号,直到F大调的主题出现。这一次,使用更为严肃的小调音调作为对比,以突出弗里斯卡的欢快和欢乐的主题的到来。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管弦乐版本由李斯特和多普勒编排,配器为短笛、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Bb和A调单簧管(同时演奏长笛单簧管和D调单簧管)、两支巴松管、四支F调圆号、两支D调小号、三支长号、定音鼓、大鼓、、三角铁、钟琴、竖琴和弦乐队,调高了半音至D小调/G大调。
另外还有一种由卡尔·穆勒·贝尔豪斯编排的管弦乐版本,低了一个半音(C小调/F大调)。1933年,弗朗茨·施雷克制作了一种管弦乐改编,最初打算作为《世界音乐会》系列的一部分拍摄。这个编曲由环球版权出版。1975年,加博尔·萨博为他的专辑《Macho》演奏了这首曲子的爵士乐版本。
歌曲赏析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
参考资料
“李斯特逝世130周年纪念展:匈牙利狂想曲——钢琴之王的浪漫主义”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9-12
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在波兰举办独奏音乐会-郎朗-新闻中心.青海新闻网.2024-09-12
海南日报数字报.海南日报.2024-09-12
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39健康网手机版.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