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是1957年陈宪章在豫剧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为常香玉整理改编的优秀剧目。是常派剧目的代表作之一。

《五世请缨》讲述的是北宋时期,西羌作乱,元帅杨文广在边关被困,孟强突围回朝搬兵,兵部主和,杨家上下主战。107岁高龄的佘太君带领八个儿媳、两个闺女和孙媳穆桂英等十二寡妇及重孙满堂,五代人上殿请缨,奔赴疆场,平定西羌。该剧着力刻画了杨家数辈妇女毅然披挂上阵,代夫从军的故事,讴歌了杨家满门忠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整部戏曲具有理想主义传奇色彩。

1999年,《五世请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十周年献礼节目在京演出。2003年10月14至15日,河南豫剧院一团的豫剧《五世请缨》亮相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并在长安大戏院上演。2007年8月16日,戏曲电影《五世请缨》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映。

创作背景

1957年,陈宪章豫剧老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为常香玉整理改编而成了《五世请缨》。老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结构庞杂,枝蔓繁多,场次零碎,文学性不强,而且剧名格调不高。本着推陈出新的原则,陈宪章剪除枝蔓,树立主脑,减少交代性的过场戏,加强文字的文学性、准确性,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情节集中紧凑,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加强了戏剧冲突。整理改编后的《五世请缨》,剧情集中,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全剧自始至终洋溢着英雄浪漫主义的色彩。电影戏曲艺术片《五世请缨》也是根据豫剧传统戏《五世请缨》改编而成。

剧情介绍

主要剧情

《五世请缨》全剧共有四场:“边关告急”“盗令传令”“点兵聚将”“请缨出征”。通过孟强告急文广元帅边关负伤被困,回朝搬兵不成这条导火索,围绕出征退敌激发了杨家对兵部王秀力主求和的怨愤和对朝廷畏敌怕战优柔寡断的不满,进而构成圣命与出征、盗令与军纪的矛盾,由此展开情感碰撞。

杨家满门为107岁的佘太君庆寿,杨府上下一派喜气洋洋,佘太君在一片敬请声中内唱“搀我来——”随后在弦乐和击乐的双重烘托下,手执龙头拐杖,迈着稳健的步伐上场亮相,面对花团锦簇的寿堂和春风满面的众家儿孙笑意融融,老太君精神焕发,接唱“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直到“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众人献酒同声成庆。

众人皆大欢喜,正当举杯畅饮,孟强突然回府。佘太君在询问中发现孟强语言支吾,神情紧张,先是一怔,似乎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上询问“元帅可好”?孟强惊慌失措,太君步步紧逼。听到杨文广负伤被困时,由疑问转为震惊,突然起身而立双手伏案,凝目直视孟强,而后跌坐椅上,一个大的停顿,陷入深思,心情十分复杂,既担心文广的生死,更担忧边关的安危。当看到孟强越发惶惶不安,强按下心头的急躁,进一步问明到兵部搬兵不成的原委。孟强道出王秀所言“纵然发兵敌众我寡,也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他要面请皇帝献表求和”。佘太君由此徒生愤慨。

请旨不成,君命难违,老太君思绪难平,却见人马涌动急待发兵救援。追查盗令和点兵之人,发现小满堂、穆桂英无法纪擅自盗令点动兵马,心情复杂。面对群情激荡敌忾同仇请缨出征的呼声,佘太君为之感动,把对宋朝皇帝的埋怨,对王秀的愤懑,对羌敌的仇恨,转化为率领杨府人马再次上殿请缨杀敌的勇气和决心。

午门外杨家兵马刀枪挥动,十二寡妇英姿勃发。佘太君高举酒杯,以酒祭宝刀,祭令公,祭天地。佘太君头戴老旦帅盔,身穿香色女蟒,外披大红斗篷,手持宝剑、令旗。佘太君高举酒杯,以酒祭宝刀,祭令公,祭天地,十二寡妇最终出征边关,平定西羌。

经典唱词

人物角色

制作幕后

服饰

《五世请缨》全剧人物众多,演员共有30余人,其中以杨家12女将尤为显眼。12女将中,从辈分上至佘太君,下至孙媳穆桂英服饰多样,既有日常装束,也有战袍加身,但服饰颜色各不相同。“常服为一身带水袖的帔,战袍为一身大靠。并分为香色、黑色、紫色、黄色、粉色、淡蓝等多种颜色,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地位分配各自的服饰颜色。”

道具

《五世请缨》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定宋宝刀”由剧团量身定做。这把刀长约3米多,仅刀头就长约1.6米,刀全身镀一层金色,刀背刻有雕花,刀把底座位置也刻有云纹。

舞台布景

《五世请缨》舞台布景中的珠帘虽然不起眼,却是用新材料亚克力珠子制成的。这种材质的珠帘比原先的塑料珠帘质地更轻,但光泽度提高了不少。演出时灯光打到珠帘上五颜六色,非常华丽。

作品鉴赏

思想主旨

《五世请缨》通过陈宪章的整理改编,极力渲染杨家五世同堂,一门忠烈的豪情壮志,寄寓着古代人民的爱国热情。通过佘太君饱经忧患,对民族苦难、国家兴亡的深切感受以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的实际体验,化为自己生命的一种传达方式。还强调了女性的伟大。对以男性为“天”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嘲讽和蔑视。杨门十二女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智勇双全、坚强不屈,以及比身处古代社会权力中心的男性更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风貌。

唱腔设计

《五世请缨》不但传承了常派豫剧疾徐有致、腔圆字正、韵如玉盘的艺术特征,而且融合了崔、陈、阎、马等其他豫剧流派的行腔之美,低音沉郁回环、甩腔高亢有力、喊腔慷慨激昂。

人物塑造

《五世请缨》在人物塑造上,将戏份主要集中在了佘太君身上,通过大量的叙事性唱腔,去传递她既有普通老人的慈祥、善良与亲和,又渗透着久经沙场的睿智、人老志坚的顽强以及忠贞爱国的情怀。第一场的拜寿,让人亲切地触摸到英雄人物平民化的一面;而第四场出征之中的唱段,表现了佘太君家教严整、忠贞义节的情操。

艺术特色

从戏理上分析,《五世请缨》纯粹是一部虚构而成的理想主义剧作。该剧从角色形象、声腔和表演采用了唯美主义的处理手法。107岁的余太君鹤发童颜,身手矫健,声音是洪亮,台步是稳中见快的,唱腔是高昂激越、奔放流畅、圆润水亮的。她完全不像是一个世纪老人,倒像是一个60多岁身强力壮的女将军,60岁以上的八姐、九妹,行当定位在了闽门旦、刀马旦,她们的扮相很漂亮,声音细腻甜美、表演端庄秀丽,完全成了十八九岁的闺门秀女;七八十岁的八个媳妇,大多以青衣、刀马旦定位,其中五媳妇是以泼旦、刀马旦。她们都是摒弃了老旦的行当规定而改为年轻化的妆扮、声音、行动、心理和情绪变化。十二位年迈苍苍的老英雄少见的是满头白发,多见的是满头青丝,没有气喘吁吁和老态龙钟,代之以一身豪气和刚健身姿;她们不是在府中颐养天年,而是要请缨征西,越是不符合常理的行为越能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戏曲是写意性的,是夸张变形的,12位老年女英雄请缨征西的壮举是一种理想主义,是富有传奇性的。

重要演出

1999年,《五世请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十周年献礼节目晋京演出。2003年10月14至15日,河南豫剧院一团的豫剧《五世请缨》亮相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并在长安大戏院上演。2004年10月15日,《五世请缨》在天津八一礼堂“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精品剧目展演”演出。2011年11月7日至15日,河南省豫剧院一团深入林州市安阳县龙安区等县(市)区10余个乡镇巡回演出,为广大农村群众送上豫剧《五世请缨》。2012年10月1日至9日,在兰考县谷营乡、上党区的田间地头。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王惠亲率豫剧下乡演出队,在乡间搭起戏台唱大戏。

影响和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常香玉首演的《五世请缨》获得了巨大成功,盛演不衰,成为了常派艺术的代表剧目。经谷秀荣、王惠等延续、发展、成为了河南豫剧院一团的长期保留剧目。

《五世请缨》上演近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关键在于常香玉塑造的余太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而声腔艺术占有主要的地位。与她以前扮演的人物相比,又见新的创造,别有一种神韵运化其间。她善于从传统豫剧中提取最鲜明的音乐元素,大胆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融会贯通,创造极富形象感个性化的声腔艺术。旋律起伏跌宕,节奏错落有致,音韵醇厚悠长,色彩绚丽多姿,格调清新脱俗,技与戏相融,情与理相通,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好听、耐听、过瘾、难忘。她那带着磁性的激越奔放的唱腔,洋溢着深刻的人生沧桑感和烈士豪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余太君的艺术形象激情豪迈,充溢着阳刚之气,总让人联想起大海的壮阔,高山的峻峭。同时又浑浑感受到质朴、率真、本色自然和独具中原农民特质的美学品格。这种开拓性的艺术创造,不但丰富发展了豫剧老旦行当,而且为增强豫剧的艺术表现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衍生作品

2007年8月16日,戏曲电影《五世请缨》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映。该片由河南王惠戏剧艺术工作室、河南省影视集团等联合拍摄。王惠扮演女主角佘太君,由河南影视集团资深老导演路振隆亲自执导该剧。

参考资料

长安大戏院 7月15日演出 大型古装豫剧《五世请缨》.长安大戏院 7月15日演出 大型古装豫剧《五世请缨》.2024-03-18

豫剧精品津门会戏迷 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北方网.2024-03-19

豫剧《五世请缨》.河南文化网.2024-03-18

豫剧《五世请缨》演出足迹.河南文化网.2024-03-18

电影戏曲艺术片《五世请缨》在郑州首映.央广网.2024-03-19

电影戏曲艺术片《五世请缨》首映.河南文化网.2024-03-24

豫剧 常香玉 五世请缨 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带戏词).喜马拉雅.2024-03-19

《九州大戏台》 20180221 大型古装豫剧《五世请缨》 1/2.央视网.2024-03-20

【花絮】豫剧《五世请缨》的华丽服装道具秀.河北新闻网.2024-03-20

传承戏曲经典 拓宽艺术表现.郑州日报.2024-03-18

2023年濮阳市“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精彩纷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