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短角鹿
赤短角鹿(学名:Mazama americana)是鹿科、短角鹿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赤短角鹿是短角鹿属中最大的成员。体重20-55千克,头体长103-146厘米,肩高65-80厘米,尾长8-15厘米。雄性体型往往更大,并有尖角以防止捕食者。头部和颈部呈浅灰褐色。大腿内侧、喉咙、尾巴和耳朵内侧白色。身体的其余部分呈红棕色至栗色,幼鹿出生时带有白色斑点。
栖息环境
原产于新热带地区,范围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生活在有封闭的树冠的茂密的热带森林中。喜欢几乎总是被茂密植被覆盖的大片森林,靠近沼泽和沿着茂密植被覆盖的溪流,从而避开阳光。在潮湿的森林边缘、封闭的农田和花园中觅食。它们的小体型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和茂密的植被中轻松移动,并且不会被掠食者注意到。
生活习性
赤短角鹿白天和夜间活动,经常单独出现。它们生活的栖息地有利于躲避捕食者,如果它们被捕食者发现或听到有什么东西靠近,它们有时会僵在原地。当面临更紧迫的危险时,赤短角鹿会跳过植被茂密的森林或游到河的另一边。
赤短角鹿直立时身形低矮,有着红棕色的皮毛,可以与背景中的热带植被一起伪装,并且非常适合穿过厚厚的植森林植被。赤短角鹿的反捕食适应行为包括伫立、游泳和伪装。如果一个捕食者决定追逐一只赤短角鹿,赤短角鹿会在跳跃和伫立行为之间交替,以迷惑捕食者。如果赤短角鹿靠近一条河,它们会用自己非凡的游泳技巧逃跑。
植食性。食物主要由水果和一些叶子及植物纤维材料组成。在热带雨林中,赤短角鹿主要是食果动物,水果约占其饮食的80%。在季节性干旱时期,饮食转向更大比例的吃草。在食物供应不足的雨季,它们的食物可能主要由真菌组成。在水果和真菌变得稀缺的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会吃茎、树皮、叶柄、叶子和动物物质。
在亚马孙河河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吃草和传播种子来改变植物群落和森林的整体结构。如果没有赤短角鹿,某些植物种子将不会散播,可能会濒临灭绝或面临灭绝。赤短角鹿也是美洲豹和美洲狮的主要食物来源。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赤短角鹿的繁殖期应分布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秘鲁亚马逊东北部,除了9月和10月,赤短角鹿在一年中的所有月份都可以怀孕。在苏里南,它们从9月到来年4月繁殖。根据赤短角鹿所在的位置,它们可能在旱季达到受孕高峰。 0-4岁的雌性每胎更能生育2个后代,而4-6岁的雌性通常只能生育1个。一旦雌性分娩,它会将幼鹿藏起来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母鹿会自己出去觅食,然后再回来喂养幼鹿。雌性在11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雄性在12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寿命7-12年。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该物种疑似在委内瑞拉北部和西北部以低密度广泛分布。在某些地区,该物种已被过度捕杀(在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但可能仍以自然密度出现在秘鲁亚马孙河广阔的数量稀少地区。
狩猎和栖息地破坏是主要威胁。该物种在其大部分范围内被猎杀以获取肉类,包括几个合法的自给狩猎地区。对于大西洋森林、查科、巴西塞拉多和巴西亚马逊南部的赤短角鹿种群而言,森林转变为农田和养牛场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尤其严重。原生林大规模转变为大豆作物是主要原因(Varela等人,2010年)。
物种学史
赤短角鹿的分类仍然不确定。具体的疑问涉及亚种数量和亚种进化成物种。卡布雷拉(Cabrera 1961)认为有9个亚种(M. a. gualea,M. a. jucunda,M. a. rosii,M. a. rufa,M. a. sarae,M. a. sheila,M. a . whitelyi,M. a. zamora和M. a. zetta)。切尔奈(Czernay 1987)将以下6个亚种添加到“Cabrera”的列表中:M. a. temama,M. a. cerasina,M. a. reperticia,M. a. americana,M. a. trinitatis和M. a. carrikeri。另一方面,托马斯(Thomas 1913)将M. zetta和M. sheila视为物种而非亚种。艾伦(Allen 1915)证实了托马斯的分类,并添加了M. trinitatis,M. rufa,M. sartorii,M. gualea,M. fuscata和M. zamora作为物种。
根据其他生物学家进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M. temama早先被认为是一个亚种,被格罗韦斯(Groves)和格鲁布(Grubb 1987) 重新分类为一个单独的物种。罗西(Rossi 2000)对巴西的短角鹿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他没有观察到从不同地区收集的赤短角鹿标本之间的差异。美洲支原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最初由泰勒;(Taylor 1969)实现的,他报告了2n-68和NF=74。
乔根森和伯尼尔施克(1977)分析了三种美洲短角鹿,描述了它们的基本核型为2n=50和FN=70,其中一种研究动物的染色体融合。X染色体是亚中间着丝粒的,大小与第7对染色体大致相同。中着丝粒Y是最小的染色体。乔根森和伯尼尔施克以及泰勒等人分析了动物之间的巨大差异。于1969年提出了有关这些物种分类的问题。奈泽尔(Neitzel 1987)分析了雌性巴拉圭短角鹿并描述了该物种的另一种模式。它有2n=52,加上4-5条B染色体,NF=56。亚中心X是最大的染色体。这些结果增加了对该物种核型模式的怀疑。杜阿尔特(Duarte 1992)分析了4种分布在巴西的短角鹿,并获得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二倍体数分别为48、50、52和54,NF=54、54、56和56。这些结果与奈泽尔获得的结果相似。根据杜阿尔特和美利诺(Merino 1997)的说法,这种多态性似乎表明赤短角鹿中存在多种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