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2002年4月,同济大学以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创新科研机制和组织架构为特色,成立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方位服务的汽车学院。2004年9月,汽车学院全体迁入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4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已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开发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
1978年,热能动力机械(动力)专业恢复招生。
1988年秋,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服务方向汽车)正式向全国招生。
1988年10月,同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下设立汽车教研室,成立汽车研究室。
1990年6月,获得“汽车设计及制造”专业硕士点授予权。1990年,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和下萨克森州州政府出资169万马克资助汽车专业教师和建设汽车和内燃机实验。
1991年2月,国家教委下达教高〔1991〕8号文,确定了参考德国学位工程师培养模式而制订的6.5年教学计划,学生从四学级开始分流,选拔一部分学生经过硕士生入学考试,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1991年4月,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
1996年6月,“汽车设计及制造”专业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7年7月,上汽集团投资850万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了“上汽同济汽车造型与内饰设计工程中心”、“上汽同济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上汽同济汽车模型风洞工程中心”、“上汽同济汽车整车设计工程中心”四个工程中心。
1998年9月,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投资169万元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联合实验室”。
1998年10月,获车辆专业博士授予权和建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99年,汽车工程专业硕士生作为机械学科方向首批在我校中德学院入学。由德国著名专家授课,毕业后取得硕士学位,并获直接在德国大学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的资格。
1999年7月,上汽集团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汽车营销管理学院。
1999年10月,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向学校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立“大众-同济汽车研究院”。
2000年,上海环保局投资150万元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汽车排放检测站”。
2000年11月,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
2001年,上海市决定兴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城,并确定同济汽车学院落户汽车城,划拨建设用地1500亩;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电动汽车专项设立和学科申报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成功立项;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学科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2年4月28日,正式成立了同济汽车学院。万钢教授任首任院长。
2007年获批科技部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中心
2014获批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在职教工95人,其中教师62人,教授25名(其中22名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4名。学院拥有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万钢教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和大众—同济研究院院长;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各1名;并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汽车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学院与德国、奥地利、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有着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学科体系
车辆工程学科是该学院的重点发展学科。1998年车辆工程专业获得博士授予权;1999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0年车辆工程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郭重庆院士、万钢教授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郭孔辉院士担任该学科大众汽车同济汽车研究院院长。
人才培养
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018余人,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70余人,工程硕士生135名,中德学院硕士生22名。本科培养为5年制,其中一年为主修德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培养2.5年制,博士生培养3年制。其中本科的各专业方向在四年级进行提前攻读硕士的选拔,经选拔的一部分学生进入六年半学制学习(即“4+2.5”模式),毕业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经选拔的另一部分进入中德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按中德合作方式培养,该部分同学毕业后,可以有直接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其他四年级同学按5年制完成学士。学院非常重视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多次获得过国家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并有多本教材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同济大学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于2003年5月27日成立,时任汽车学院院长的万钢校长为创新基地揭牌。
基地下属3大车队:同济翼驰车队,同济志远车队,智能小车车队。
同济翼驰车队
Formula SAE(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由美国车辆工程师学会(SAE)于1979年开办,比赛要求大学生以一年的时间,开发一部排气量为610 c.c.以下的假日休闲赛车。现有美国、日本、中国等11个国家每年举办13场比赛。比赛通过一系列项目综合评价一辆赛车的优劣,包括:技术检验、成本分析、市场营销、工程设计、加速测试、转向测试、耐久测试、燃油经济性等8个项目组成。这项比赛重点不是在比快,而意在做出一辆安全而且容易操作的竞赛型车辆。整个比赛过程要求严谨而且非常注重安全,不但广受工科学生欢迎,而且深受汽车业内人士瞩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FSAE已经每年由13个国家举办的15场分站赛组成。自2009年10月19日正式开启的中国FSAE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多方关注,基于对汽车后备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踊跃赞助支持本次大赛开展。FSAE中国赛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同济大学FSAE翼驰车队也连续三届参赛,夺得了瞩目的成绩。
同济翼驰车队(TJURacingTeam)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创新基地。现有成员40余人,设有车架组、悬架转向组、动力总成组、电控组、车身组和管理组,并横向架设车手组与营销组,共8个组别。整个团队秉承着创新、坚持、凝聚的理念,用梦想打造自己的赛车,构建未来的道路。经过了5年的时间,车队已经有6辆赛车的设计制造经验,车队于2009至2012年连续4年前往日本静冈参加日本赛,曾获得会长奖、新秀奖第3名、营销报告第3名、燃油经济性第4名等优异成绩;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同济大学翼驰车队表现出色,荣获亚军,并夺得了发动机调校第三名等好成绩。
同济大学志远车队
同济大学志远车队(EP车队)组建于2000年,隶属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以推动环保技术发展,充分利用有限地球资源为宗旨,以挑战汽车燃油耗费极限为目的,设计研发节能赛车。自2002年起,每年我们都会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懂得团队合作并且对汽车充满热情的研发小组,本着充分发挥燃油的节能潜力的宗旨,不断地挑战整车油耗的极限。在艰辛的设计研发的工作中,项目组成员也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对于汽车的节能环保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于智能小车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起源于韩国,是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资助下举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组委会提供一个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径的智能车,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自动识别道路行驶,最快跑完全程而没有冲出跑道并且技术报告评分较高为获胜者。选手须使用竞赛秘书处统一指定并负责采购竞赛车模,采用飞思卡尔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自主构思控制方案及系统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控制算法及执行、动力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等,完成智能车工程制作及调试,于指定日期与地点参加各分赛区的场地比赛,在获得决赛资格后,参加全国决赛区的场地比赛。比赛中分为四个小项进行比赛,分别为光电车、摄像头车、电磁车和创意车。其设计内容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能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同济大学创新基地智能车项目成立于2005年,直属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创新基地。并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罗峰担任指导老师。我校智能车项目下设有四个比赛小组,为光电组、摄像头组、电磁组和创意组,分别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四个项目的比赛;还设有一秘书组,进行日常事务工作的管理。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院具有优异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在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上汽集团和国外跨国公司等的资助下,学院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及发动机研发试验设备,如汽车转鼓试验台、汽车废气排放测试分析仪、汽车道路模拟振动台,整车半消声以及三坐标仪等。现已建成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和汽车造型研究中心,此风洞是国内国际具有一流水平的汽车产品研究和开发基地。目前汽车学院承担着包括国家863科研攻关项目“燃料电池轿车研究”等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于3个主要研究方向:轿车整车集成开发技术、汽车网络化制造、洁净能源汽车。2002年完成了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和上海市科委项目以及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燃料电池轿车虚拟匹配开发研究”等。2007年汽车学院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共有106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863”项目7项,国家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项,科研合同总额12372万元。
2007年,新成立长安——同济大学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清洁能源研究所、同济——联谊工贸发动机零部件研究所、同济一MentorGraphics汽车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暨培训中心、同济大学“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CE)”中心。
学术资源
学院藏有大量的国内外图书资料。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历任院长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同济大学网.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