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典
刘吉典(1919年-2014年8月24日),男,京剧作曲家,大学文化背景,生于天津市。自幼受到繁华地段的艺术氛围熏陶,对民间戏曲、曲艺、音乐产生浓厚兴趣。14岁时,师从曲艺名家皮恩荣学习京韵大鼓及三弦琴弹奏,后学习天津时调。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刘吉典考入河北省天津师范艺术科,学习音乐基础课程。1940年毕业于天津市立师范本科,随后赴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深造,专攻琵琶、昆曲及乐理。
教育经历
刘吉典在北京国乐传习所担任国乐合奏课讲师。1948年,为郭沫若创作的《孔雀胆》配乐。1955年,随中国国家京剧院(现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专注于戏曲音乐的作曲工作直至退休。此外,他还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等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致力于戏曲音乐的研究与创作。
创新内容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戏曲艺术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56年演出的实验剧目《三座山》由刘吉典参与创作。在《三座山》的剧本里,因为剧作者采用的是分幕分场的编法,把原来京剧的上下场和情节的组织手法,做了较大的变革,在幕前还使用了“序歌”。另外,还有不少地方插进了蒙古民歌以及很多群众的合唱、舞蹈场面。可以说,这些都是京剧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东西。为了提高创作质量,刘吉典请来民俗音乐和部分洋乐演奏员,初步解决了京剧乐队缺乏中、低音的现象和新唱腔与新内容的协调问题。
作品简介
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这些戏都是由刘吉典任音乐设计。其中,在《白毛女》的创作中,刘吉典提出了对唱与念的语音要力求统一协调的要求,即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需要把唱、念中原来历史传下来的“湖广音”(即湖北武汉方音)削弱,适当增强“京音”因素,同时也包括使唱腔和韵白口语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建国后的17年中,除现代戏外,刘吉典参加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也为数不少,如《木兰从军》《玉簪记》《望江亭》《人面桃花》《桃花扇》《卧薪尝胆》《三家福》《赵氏孤儿》《西厢记》等。在新编历史剧中,除唱腔外,几乎每出新戏里都有不少新的配曲音乐创作,创作难度不亚于唱腔。在这些音乐创作上,刘吉典下了很大的功力。
戏曲音乐是民间艺术,为历代艺术家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方式所延续。长期以来的状况是创作多积累厚,但研究却少,更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刘吉典从事戏曲音乐的理论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个人贡献
刘吉典在京剧音乐领域的贡献显著,他担任《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音乐分支主编,出版了《京剧音乐概论》一书,并破译了早期京剧中的“湖广调”古谱《芦花河》。在曲艺音乐方面,他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市卷)担任特约编审,对多个曲种的曲谱及文字说明进行审核,对曲艺音乐的保存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奖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