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神秀

神秀

神秀,唐朝僧人(606年-706年),汴州尉氏(今属河南省)人,俗姓李。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唐代高僧,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

神秀年少时即出家,投于弘忍门下,初为七百僧众之首,弘忍圆寂后,神秀率弟子居住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市东南)玉泉寺,大弘禅法。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则天听到神秀的盛名,请其来到长安传法并在内道场供奉。李显复即位后(705年),神秀更得朝廷礼重。第二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朝廷在神秀死后册谥他为"大通禅师"。

神秀的禅法主要是通过常坐不卧的禅定来做到熄灭妄想,收摄一心来达至一种清净佛境。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禅法,奉《楞伽经》为悟心法要,同时也注重《般若》,由此而提倡一行三昧。

人物生平

出家

神秀,公元606年出生于汴州尉氏。年轻时大量阅读儒家经典著作,游学江南。隋朝末年,王世充兵,使得河南省一带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此时神秀来到荣阳,得遇一位善知识,听其讲述佛法之后,便决心随其出家。

受具足戒

唐武德八年,神秀在洛阳市天宫寺受具足戒,从此开始研读《三乘经论》《四分律仪》,并在洛阳一带稍有名誉。到五十岁时,神秀听说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弘忍禅师承继达摩禅师的法脉,大启禅宗法门,于是前往拜谒。当时弘忍继承道信衣钵,正在此地开“东山法门”,因精于“坐禅”而深受神秀叹伏。神秀到东山寺后专门做些砍柴担水的活,希冀从其中得到某种佛法的启示。

参礼弘忍为师

神秀来后,得到弘忍的高度赞扬,并深受东山上下敬重,成为“上座”和“教授师”。有一天,弘忍命令门弟子每人各作一首佛偈来说明自己所思所悟,以此来决定继承衣钵之人。神秀作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见此喝后,大为称赞,但是又说依此来修行虽然也能获得修行上的利益,但终不见他自悟本性,因此把衣钵传给了惠能。神秀因悟境不到没有得到弘忍的衣法,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颓废,而是留在弘忍身边继续修行精进。当时,神秀依然为僧中上座,他经常代师讲说经文,并继续阐扬和发挥他的渐修渐悟学说。

得法

弘忍圆寂后,神秀来到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住在寺东七里的山上,大开禅法。久视元年(700年),武后则天听到神秀的盛名,遣使迎请,奉神秀为国师,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第二年,他到了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到特殊的礼遇。武则天时时向他问道,并在其所住的当阳山建度门寺,在尉氏建报恩寺。

李显复即位后(705年),神秀更得朝廷礼重。第二年,神秀在他当年受具足戒的洛阳天宫寺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朝廷以极高的规格为他治丧,中宗亲派使者吊唁,侯王纷纷赠予财物。朝廷还在神秀死后册谥他为"大通禅师"。

思想主张

神秀主张通过坐禅习定的修行方式、以住心看净的观行方便来达到悟见心性的解脱境界。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禅法,奉《楞伽经》为悟心法要,同时也注重《般若》,由此而提倡一行三昧。神秀早年曾研读过各种经论,为了能使更多众生得到解脱,神秀扩大了方便法门,相传神秀门下有五种方便:一、总彰佛体门,也称离念门,根据《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心体离念”而设立;二、开智慧门,亦为不动门,依照《法华经》中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三、显不思议解脱门,依据《维摩经》中的“无思无想”为解脱;四、明诸法正性门,依照《思益经》说心不起离自性为正性;五、见不异门,依据《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说见诸法无异,自然无碍解脱。

神秀的禅法主要是通过常坐不卧的禅定来做到熄灭妄想,收摄一心来达至一种清净佛境。从神秀的那首佛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中,亦能看出神秀的禅学思想。神秀把人身看成菩提树,把人之心看做是一块明亮的镜台,人们要时刻勤劳拂拭它,不使它沾染上一点尘埃。神秀的意思便是人们要在修行中勤于拂拭心灵上的污垢,也即是清除各种杂念妄想和贪欲,如此才能使心性保持明亮清净。

神秀所主张的渐修方法,继承的是传统的禅法思想。他认为从凡夫到佛,这种禅定必须有一个次第和过程。在《大集经》中有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性本净者,烦恼诸结不能染著,犹如虚空,不可沾污。"因此神秀才在佛偈中强调要“时时勤拂拭”,不要让自己清净的心性被尘埃(各种烦恼妄想杂念)所染污。

相关著述

关于神秀的著作,北宗一门传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莫高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又有《观心论》一卷,亦于敦煌发现残本。

衣钵传承

衣钵溯源

神秀师承弘忍。弘忍(602-675),俗姓周,黄梅濯港人。 7岁从四祖道信出家,13岁受具足戒。后以黄梅双峰山为道场30余年。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禅宗五祖。弘忍思想以悟街心性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并开始注重寓禅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弘忍得法于道信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两次遣使请赴京城,被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药上山供养。上元二年(675)弘忍示寂,弟子建塔于黄梅之东山。唐朝宗教溢"大满禅师"。

衣钵传人

神秀的嗣法弟子有19人,在他圆寂之后,普寂(651--739年)、西京义福(658-736年),又继续带领众门人修学悟道,依然受到宫廷的崇敬,其被崇敬的程度不下于神秀,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北宗禅传到了日本。

人物评价

神秀为禅修大师,年轻时即志向高远,决意超越俗世,因求禅而拜东山门下,一生身体力行,现身说法,而不落言筌;其为人宽厚待人,严于律已,处世宠辱不惊,为早年儒家正统教育及后来息习禅定揉使之然;其主要禅法"观心""无念"继承司马道信——弘忍禅法并日益精进,实为"东山法门"正统继承人;开北禅一派,使禅风影响深入京洛,是禅宗史上一代大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汪祎、余萍评)

轶事典故

举荐慧能

神秀入洛为大足元年即武则天701年,时年95岁,《旧唐书》云“得帝王重之,未尝聚徒开堂传法”。李显曾向神秀请问禅法,神秀告曰:南方有慧能禅师,密受弘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几次推荐慧能,并说慧能的悟境远远超过自己。随后,中宗几次派人到韶关市(今广东韶关)曹溪请慧能赴京,慧能以久居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后中宗赠摩纳僧衣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因为这样的影响,天下均知“东山法门”流布二支,谓神秀为北宗,六祖慧能为南宗,南禅北禅的说法自此而生。慧能坚辞不入京的理由颇为奇特:“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意思是说恐北方人因自己长相丑陋就轻慢佛法,又因弘忍说他与岭南有缘,师命不可违。

参考资料

神秀:唐代高僧北宗禅创始人.凤凰网佛教.2024-06-03

弘忍大师与黄梅地名.黄梅县人民政府.2024-06-03

唐代(一).江西省方志馆.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