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滋
海滋,是类似于海市蜃楼的一种光学幻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幻画面,仿佛悬浮在空中。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出现十分罕见。海滋和海市蜃楼在景观形态和形成原理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海滋现象与海市蜃楼、平流雾并称三大海上奇观。
简介
海滋,是当地(或目力所及处)海上的自然实体,在特殊的气象、海况条件下发生的虚幻变形。由于这种景观是从海上实体处“滋长”,繁生的,故得此名。
海滋的物理过程是:当水温与气温产生一定差值时(冷海面突遇暖气流或暖海面骤逢冷空气),海面的大气层结密度加大,即有一种“水晶体”或叫“雾状光带”形成。附近的岛屿船只等实体,在光线的折射下,便产生一种态势走样的现象。于是,导致了一幕海上奇观(此种现象,如同透过一块不规则的窗玻璃,所视景物出现变形,产生“哈哈镜”效果一样)。海滋可谓“雾”的艺术。
由于海面空气和海水表层温度的差值大小不一或空气密度大的层结水平方向分布不均,海滋则有弱、壮(虚幻变形程度的大小)之别。当海滋出现时,所见之物如同哈哈镜所视。岛屿两端翘起给人源浮感。实体的边缘、底处虚,中部、上部实,多呈蘑菇状,长盛丸状,只有“根”部着水。当壮滋生成时,海上实体呈“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和“上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的景观。一些司空见惯的实体,“生枝添叶”,面目皆非,视者如入异国他乡,令人对自己的视觉生疑。海滋景观,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实为本。海滋过后,实体复原。
原理
春夏、夏秋之交,陆上热空气与海面冷空气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空气密度由下而上强烈递减。海上岛屿发出的光线经过空中发生折射弯曲,使远处的景物悬浮于空中,形成物像或正蜃上接有倒蜃的光象。物像与倒蜃相接之处,从近处岛屿看即地平线,从远处看,则是物像因地球弯曲的“被遮线”。除此之外,天空也在下蜃中出现,由于天空下蜃的存在,地平线似乎下移了,它并不与岛屿物像底边相贴,而位于倒蜃之下。当倒蜃很扁时,人们看到海滋。
形成条件
当水温与气温产生一定差值时 (冷海面突遇暖气流或暖海面骤逢冷空气),海面的大气层结密度加大,即有一种“水晶体”或叫“雾状光带”形成。附近的岛屿船只等实体,在光线的折射下,便产生一种态势走样的现象。于是,导致了一幕海上奇观(此种现象,如同透过一块不规则的窗玻璃,所视景物出现变形,产生“哈哈镜”效果一样)。
与海市蜃楼的区别
景观形态
海市蜃楼与海滋的区别,在于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在沙漠上空或东海海面上空,出现万里以外的伦敦城的景色,就是海市蜃楼;而在海岛上面重现本岛之景,则是海滋。海市蜃楼奇景多,但稍纵即逝,海滋景观存在时间则较长。
形成原理
海市蜃楼与海滋的形成原理,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即成“海市”的地面接收站。所以,海市蜃楼为一幅来自异地的虚象。海滋的景物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
相关事件
1986年11月26日上午9时许,蓬莱阁北面海域上出现了一次历时3h的典型的海滋。人们站在蓬莱阁上极目北眺,只见庙岛群岛的大小黑山岛之间,骤然冒出了许多鳞斑状的岛屿。变了形的大小黑山两头翘起,仿佛被托浮在海面上,并且不时地变幻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球,大小竹山岛也是两头翘起,像两条巨鲸在乘风破浪前进,这一海上奇观一直持续到12时左右方逐渐消。
2005年5月7日上午在“人间仙境”山东蓬莱海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以东海域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并伴有海滋现象。从11时40分开始海面上出现海滋现象。
2012年2月4日,莱州城港路近海出现“海滋”奇观,一座飞碟形的小岛,明显与海平面脱离,悬浮于海上。据介绍,此次“海滋”奇观中的小岛就是芙蓉岛。
2023年11月13日上午9点左右,蓬莱海域再现海滋奇观。
参考资料
“海滋”现象弄玄虚 香港出现“天空之城”.中国新闻网.2023-11-27
蓬莱海域再次出现海滋奇观.齐鲁网.2023-11-27
海滋!蓬莱海域再现奇观!.澎湃新闻网.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