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杞
刘树杞(1890年-1935年),字楚青,湖北赤壁市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3月18日出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曾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归国后,刘树杞在多所大学担任重要职务,并对中国的化学教育和科研做出了显著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制革学和电化工程领域。1935年因病逝世于北平市,享年45岁。
人物生平
1921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务主任和理科主任。在任期间曾和鲁迅有过交道。 1928年春任湖北教育厅厅长,7月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任代理校长。与李四光一起选定珞珈山为新校址。这一决定使武汉大学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1929年3月辞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及武汉大学代理校长职,申请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甲种研究补助金,再度赴美,专门研究制革学及电化上程,撰成“以电解法制造铍铝合金”重要论文,解决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机器制造业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制革方面,对矿物革、植物鞣革,都有精确的测定和研究。其成果受到欧美学术界重视,报刊争相刊载,并在美国商部注册。1930年夏回国,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兼代理学院院长,亲自筹划和指导安装熔盐电化学实验室设备。次年夏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广延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执教,提倡科学研究。并主持建设制革和电化实验及科研室。
人物评价
刘树杞虽长期从事大学行政工作,他的学术成就也同样令人称道。刘树杞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铬酸的连续方法”,在生产应用后颇受欢迎。解决了困挠美国化工业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直到四十年代,还有人引用这篇文章。刘树杞毕生致力于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尤长于制革学和电化工程,曾发表研究铍铝合金及电解取钨取铝的有关论文5篇,有关植物丹宁及铬浴鞣革论文8篇。曾有著名化学家说过四十年代中国化学界顶尖人物大多受过刘树杞的教导。在教学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凡是化学化工主要课程,都亲自讲授。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1933年秋患心力衰竭症,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并继续撰写论文,在美国《电化及化工》杂志上发表。
人物纪念
刘树杞逝世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联合为其在北京市万安公墓举行了公葬。他的学术贡献被后人所铭记,其著作《刘楚青博士专门论著汇刊》由北京大学出版组印行,为研究其学术成就提供了重要资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