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贻芳

吴贻芳

吴贻芳(1893年1月26日-1985年11月10日),号冬生,江苏泰兴人,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06年,吴贻芳考入上海启明女子学校。1921年冬,吴贻芳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2年5月,吴贻芳获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学位。1928年,吴贻芳接受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第一位女校长。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道,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会议选出蒋介石、吴贻芳等5人组成主席团。此后,吴贻芳连续当选为第三届和第四届国民参政会5人主席团的成员。1951年,金陵女子大学经与其他学院合并组成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先后担任副院长和名誉院长。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享年92岁。

吴贻芳是中国第一批在本土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之一,是巴伯奖学金最著名的获得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动物学女博士,是江苏省第一位女副省长。她是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仅有的女性,也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1979年,她获得母校密歇根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人物生平

吴贻芳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04年,她与姐姐一起入读杭州弘道女子学堂。1906年,在姨父陈叔通的支持下,她转学至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后又转至苏州景海女子学堂。

1909年,吴贻芳的父亲吴守训在湖北牙厘局任财务科长期间,因一笔公款问题成为上司的替罪羊,导致家庭破产,最终被迫投江自尽。1912年,吴贻芳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唯一哥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回到上海市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悲观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跳入黄浦江自杀。吴贻芳的母亲在长期的病痛和接连打击下,最终未能承受住这一沉重的打击,去世前将家人托付给姨父陈叔通夫妇。就在守灵的夜晚,吴贻芳的姐姐贻芬也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月内,吴贻芳失去了哥哥、母亲和姐姐,身边只剩下9岁的妹妹和年逾70的祖母,而她自己尚未满20岁。面对这一接连的打击,吴贻芳几乎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精神变得恍惚。

在处理丧事时,陈叔通及时发现了吴贻芳的危机,他严肃地劝告她:“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勇敢地承担责任,坚强起来,振作起来,扛起这个家,这是你应尽的责任。”这番话给吴贻芳带来了新的生活动力,帮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随后,陈叔通毅然决定将吴贻芳和她的妹妹、祖母接到自己家中。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并在姨父的推荐下,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

1916年,她在美籍教师诺玛丽的推荐下,作为特别插班生开始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并很快凭借优异成绩成为正式学生。期间,她在好友徐亦蓁的引导下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积极关心国家命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吴贻芳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带领同学投身运动。

1919年毕业后,吴贻芳被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英文部主任和教师。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来北京演讲,吴贻芳担任翻译,流利的英文给校长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她的推荐,吴贻芳前往密歇根大学深造。

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在美国演讲时,傲慢地宣称“中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吴贻芳愤而回应并撰文反驳,激起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情怀。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发电报告知金陵女子大学论文已毕、考试及格,随后回国履职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年仅35岁。1937年,因日军侵华,吴贻芳带领金陵女子大学师生西迁至汉口。

1938年1月,吴贻芳带领师生再次迁往成都市,并决定将全校学生集中于成都继续办学。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共代表共同担任参政员。1941年3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吴贻芳被选为主席团成员,随后连任第三、四届主席团成员。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政府和民众支持,获得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高度评价。

1945年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并成为《联合国宪章》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46年2月,宋美龄建议吴贻芳出任教育部长,但她拒绝了这一提议。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担任教育部长,但她再次拒绝。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政府垮台,吴贻芳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持南京的社会秩序,并致电毛泽东,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1949年9月,吴贻芳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1年,金陵女子大学经过院系调整,与其他学院合并组成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先后担任副院长和名誉院长。同年,她还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厅长。吴贻芳1955年3月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并连续几届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和江苏省主任委员。1956年8月,在江苏省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吴贻芳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1981年,吴贻芳以88岁高龄再次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任名誉校长。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享年92岁。

社会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吴贻芳曾先后担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及名誉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她还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民进南京市委会主委、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省妇联副主席、省少儿福利基金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她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曾连续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家庭情况

人物轶事

维护中国尊严

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在演讲中发表了极具傲慢的言论,声称“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邻近的亚洲国家应当移民到中国,改造中国”。这一言论激起了在场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应。吴贻芳在听后愤怒异常,直言:“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当晚,她便撰写了一篇严正反驳的文章,刊登在《密执安日报》上。文章严辞驳斥了该总理的观点,不仅激起了中国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获得了美国同学及其他外国留学生的广泛赞誉。

抵制政治干预

面对国民政府对高校的加强控制,吴贻芳坚持维护学术独立,坚决抵制政治干预。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1948年秋,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展开了对学生的搜捕。吴贻芳得知自己的学生被列入黑名单后,立即去见教育部次长杭立武,严词保证金陵女子大学没有相关学生,并要求军警不得进入校园。尽管学校内部有地下党活动,吴贻芳凭借坚定立场,确保了学校师生的安全,未有一名学生被抓捕。

设置“恋人专室”

在金陵女大,吴贻芳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安全。一日,她发现一名学生因为恋爱迟归而从宿舍窗户爬入,吴贻芳意识到此举不安全,便决定在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内划出一部分空间,为恋爱中的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交谈场所。该“恋人专室”设有小隔间,允许学生在晚上9点前与男友交谈,并要求他们保持环境整洁。此举受到学生的喜爱,恋爱也因此被戏称为“Local”。

特殊录取制度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规原本不收已婚学生,结婚的在校生需自动离校。某次,一名女生与爱国军人秘密结婚后被学校发现。吴贻芳亲自前往祝贺,并告知她不能再继续留校。然而,这位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吴贻芳感到她的苦衷,破例允许她继续学业,并承担她子女的抚养责任。另有一例,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希望前来学习,尽管她已有35岁并育有两个孩子,吴贻芳被她的决心所打动,决定破格录取她。

坚决拒绝部长职务

吴贻芳坚守教育本职,曾两次拒绝了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邀请。1946年2月,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但她坚决拒绝。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再次推荐她担任教育部长,她依然谢绝了。吴贻芳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以及官场的腐败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厌恶。

生活简朴

吴贻芳生活简朴,不求奢华。根据校友梅若兰的回忆,吴贻芳数十年一直居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日常生活保持朴素,吃穿简朴,甚至舍不得扔掉破旧的衣物。她拒绝乘坐小轿车,只愿乘坐黄包车,每月的工资大多用于接济亲友。她从外出讲学所获得的酬金及礼物,也一一转赠给师生,且从不让受赠者知晓。

思想主张

女子教育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办学宗旨相似。金陵大学规模较大,男女生合招,长期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也有意推动两校合并。然而,吴贻芳倾向于维持金女大的独立,她认识到,虽然男女合校能为女性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配备适合的课程和师资,但独立的女校也有其独特优势:首先,女校的师生关系更为亲密,能更有效地培养女性的实践能力;其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若女校并入男校,女性师生将不可避免地处于从属地位,这对女性教师和学生的培养都不利。

学前教育

吴贻芳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理念,明确指出,学前教育也应有三个面向。她认为,学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贯彻《幼儿教育纲要》中的要求,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要面向世界,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要面向未来,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她还强调,学前教育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队伍建设

在她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吴贻芳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作教育的“工作母机”,认为只有办好师范教育,才能为各类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从而推动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吴贻芳提到,教师的专业提升主要依赖于不断学习,只有通过刻苦钻研,才能取得显著进步。如果缺乏耐心和努力,学术发展则可能事倍功半。

教学方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吴贻芳总结并提出了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提高其应用能力,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二是循序渐进与快速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既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针对少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理念。

厚生教育

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宗旨之一是培养基督徒,以服务中国的基督教化。然而,这一方向显然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需求及利益不符。同时,由于学校的资金完全依赖国外教会,若不考虑教会的立场,金女大的运营将面临困难。吴贻芳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她提出:“当时学校将‘厚生’作为校训,意在告诉学生,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应当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服务他人和社会,这不仅有益他人,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更为丰富。”这一观点既体现了她对基督教积极人格价值的认同,尊重教会意愿,同时又避免与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冲突。吴贻芳依据这一理念,成功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目标:淡化宗教色彩,像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术与道德,培养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学生。

人格教育

吴贻芳认为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因为一个能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小事做起,她强调“人格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慎之于微’,学校特别应注重细节的陶冶,才能确保学生人格的良性发展。”她还指出,“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关键在于教师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她要求学生树立使命感,像“拿炭烧口”的精神那样,积极投身实践,做到“我在这里,来差遣我”。她将这种人格教育融入金女大的实际教学中,这也为中原地区女子在传统社会中的角色解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适应社会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吴贻芳主张,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宽知识面,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金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推动文理交叉。文科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修习一定的文科课程。这种做法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就业的局限,使金女大的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职场,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主要成就

吴贻芳是中国第一批在本土获得学士的女大学生之一,是巴伯奖学金最著名的获得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动物界女博士,是江苏省第一位女副省长。她是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的中原地区代表团中仅有的女性,也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此外,吴贻芳还将一个教会女子大学办成了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流女子大学。

主要作品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吴贻芳自1928年起执掌金陵女子大学23年,她以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崇高的人格蜚声海内外。吴贻芳将“厚生”理念作为个体生命守则与教育实践准则,掌校金女大期间培养大批优秀女性人才,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和女性解放。

人物评价

“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冰心评)

“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佚名)

“这几十年的奋斗中,你以卓越的社会活动才能和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您这样一位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江苏省委评)

“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董必武评)

“她是智慧女神”。(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评)

人物纪念

贻芳园与吴贻芳纪念馆

金陵女子大学的原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已改建为“贻芳园”。园内竖立了吴贻芳的铜像,并设立了“吴贻芳纪念馆”。纪念馆通过100多件遗物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分为“逆境中成长的女性”、“伟大的女教育家”、“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和“风范长存”四个部分。

文艺作品

吴贻芳的事迹通过多种传记版本和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广泛传播。此外,文艺界也创作了电影《吴贻芳》和电视连续剧《吴贻芳》以纪念她。她逝世十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以进一步铭记她的贡献与精神。

参考资料

她三次赴美,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上)|纪念吴贻芳诞辰130周年.腾讯网.2024-03-19

吴贻芳:“和平与智慧的女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网.2024-03-19

智慧女神——吴贻芳.微信公众号.2024-12-05

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先生.浙江档案网.2024-12-04

吴贻芳:一代崇高女性.中国民主促进会.2024-12-04

"民国第一小姐"拒绝赴台 文革期间曾一度想自杀.人民网.2024-12-05

新华网.新华网.2024-12-05

吴贻芳:终生未婚的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2024-12-04

吴贻芳:“和平与智慧的女神”.新浪网.2024-12-04

吴贻芳.央广网教育.2024-12-04

杰出的教育家.wuyifangjinianguan.2024-12-05

吴校长本人文献、手稿.wuyifangjinianguan.2024-12-05

“厚生”育才,遗芳后生:金女大时期 吴贻芳的治校理念、实践与经验.江苏民进.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