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

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例如·消费者(经济)

概念

消费者 (Consumer),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角色扮演:

在商场中,是顾客。

在法律上,有权利。

在餐厅是食客。

在电影院是观众。

在旅游业中,是访客。

在教育界,是学生或研究生。

在新闻界,是读者。

在供应链及价值链是终站,产品及服务的消耗者。

在市场学中,是被研究的对象,此一社会科学,名为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社会是指后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确实,在消费社会里,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艰难地满足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显然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消费(consume)一词,按照威廉斯的说法,其最早的含义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费瑟斯通在论及消费文化时指出,作为浪费、过度使用与花费的消费,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义强调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消费必须加以控制和疏导。古典或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总是与短缺联系在一起,但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导制过剩。消费的观念就变得日益重要,这是后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经历过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大萧条,消费的观念就成为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支柱。“消费文化”(consumer culture)这个术语是用于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费瑟斯通指出:“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费瑟斯通特别了新型中产阶级,即媒介人和文化专家的产生,促使消费社会的增长具有深远的动力。他们有能力对普遍的消费观念予以推广和质疑,能够使快感与欲望,与纵欲、浪费、失序等多种消费影像流通起来,并将其推行开来。他写道:“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样的社会中: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

在欧美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持续繁荣,这得益于技术创新、现代管理体系以及资本运营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工业化社会。杰姆逊曾经描述消费社会在西方出现的历史状况。他认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某个时期,它被冠以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种种名称。他指出:“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的旧有的紧张关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所取代;超级公路庞大的和驾驶文化的来临――这些特征似乎都可以标志着一个与战前社会的根本断裂……。”因此,也可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形成消费社会。

文学走向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由于有了20多年的改革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正朝着富裕的道路迈进,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大小商场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吃穿住用已不再是物质匮乏时代的能吃能穿就行,而向着更高的品牌需求、审美需求发展。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小轿车正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人们的娱乐、休闲要求也越来越高,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度假村、迪厅、酒吧大行其道,各种光碟、CD、录影带早已成了许多家庭的必备品。而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媒体文化、数字文化的发达,报刊杂志林立、互联网络盛行,电子通信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光手机短信每年就给通信公司带来数以亿计的产值。于是,人们惊呼,一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正在形成。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文学也在发生与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消费社会的要求,文学正走出传统的角色,形成新的特质。

首先,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淡出,文学将逐渐摆脱政治的梏,越来越回归文学本身,五六十年代,文学曾作为政治斗争的特殊工具而被抬得很高,文学过多地承担了文学以外的任务,以至于文学越来越不像文学。当然,伴着文学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泛滥,文学也成为社会公众注目的焦点,一时成为拨弄社会风潮的领军。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文学越来越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归文学本身。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从政治的文学、社会的文学、责任与工具的文学回到艺术的文学、形式的文学、探索与先锋的文学;而进入20世纪最后10年至今,随着消费社会的逐渐显形,文学也显露出它的休闲娱乐性能,休闲文学、大众文学兴起,文学的意识形态工具角色正在淡化。文学开始成为娱乐的休闲品,先前的社会政治旋涡中的弄潮儿变成了消费社会的娱乐小品,文学由是边缘化了。这里的边缘化,并不是指文学离开社会孤立地存在,而是指社会中心变了,文学的角色也在变,边缘化意味着文学已成为意识形态的边缘,逐渐变成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商品。

其次,进入消费市场的文学,将越来越显露出商品性。文学可以为作家赚来养家糊口的钱,也可以成为出版商赢利的工具,这一切都需要作为商品的文学有卖点,被消费者购买的文学才能成为商品。所以作家写作时必须考虑购买者的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趣味。文学将越来越迎合大众的需要走向通俗,文学的深度模式将被打破。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作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创作虽还不能被称为是通俗文学,但越来越具有通俗性。这意味着文学将从高居于社会顶端的象牙塔中走出,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购买文学作品与购买时装、汽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文学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已在消费者的购买过程中消失,它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只有被购买消费了才能产生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作家将摆脱体制的束缚,进入市场规则,成为市场化的写手,而不必再承担一些空泛的所谓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三,成为商品的文学将卸掉历史一度加身其上的社会教化、道德批判的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将成为文学的主要功能。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学就被历史“委以重任”,承担起超负荷的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历来就与经国伟业联系在一起,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象征,担负着社会教化、道德批判的重任。进入20世纪,新文学兴起后,文学又与社会革命、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又一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其负载社会责任是必然的。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成为商品的文学将从沉重的社会责任中解脱出来,文学似不必再负载传统的重压,因袭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以一种轻松、直截了当的方式与金钱交换,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随着社会技术手段的进步,文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它将与现代信息业结合成为日常信息流的一种,并以新的方式占领消费市场。今天,网络文学已成为时尚热点,而手机短信的文学性也越来越多地被传播者们实践着。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传承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网络文学的互动式优长,使传统文学相形见绌,文本不再是不能改变的死的信息载体,而成为一种活的互动式的信息流。读者既可以阅读文学作品,也可以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这是网络技术所支持的一场悄然到来的阅读革命。这场革命将使得互动性成为文学的显著标志,也给文学带来更大的个人化空间,文学将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展示个性的最佳平台,更多地成为一种自我性灵的抒发。性灵的文学、轻灵的文学将成为文学的主流,文学消费更将以心灵化抒写做为主要的市场目标,所谓重大题材等的创作将淡出人们的阅读视野,成为文学消费市场的过时景象。

第五,随着文学个人化时代的来临,文学在创作形式上也将花样翻新,文学创作将被各种个性独特的创作理念所包围,成为作家们实验新的创作形式的跑马场。因为越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东西,越需要新的表现形式来支撑。为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人性感悟方式表现出来,并为大家所接受,个性化的形式追求便也在所难免。而个性化的形式追求也将赋予文学以全新的面貌,给人全新的阅读感受。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将从主流位置淡出,让位给个性特色突出的新形式主义文学。这种文学对创作形式的个性化追求将使得文学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也更适应消费社会人们的阅读心理。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文学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会产生很多变化。这必将给文学带来新的面貌,文坛也将因之产生新的局面,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