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蜥蜴
捷蜥蜴(学名:Lacerta agilis)是蜥蜴科、蜥蜴属动物,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至蒙古,西到英国南部,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土耳其则没有分布。捷蜥蜴体长约18-25厘米,雄性背部为黑褐色,体侧为亮绿色,雌性为淡褐色,分布有黑白的斑点。主要栖息于干燥环境中,如草原、森林、果园、灌丛等,以昆虫为食。每年5-6月繁殖,每次产卵3-15枚,7月底至8月中旬孵化。野生捷蜥蜴正常寿命为12年。
形态特征
头体长60-92.5毫米,尾长103-144毫米。头背具对称大鳞,躯干背面被粒鳞,躯干腹面具纵横成行的长方形平滑大鳞。后鼻鳞2枚,无鼓膜前鳞,领围游离缘居中1枚鳞片最大,中段一横排背鳞40-45枚,股孔每侧12-17个。
体型修长适度。全长雄性(86+150)毫米,雌性(92+141)毫米。头长大于头宽,略呈三角形,吻端圆钝,吻鳞宽大高或约相当,其上缘中央向后尖出,从前方看呈五角形;吻鳞之后为1对彼此相切的上鼻鳞(吻鼻鳞),吻鳞上缘的尖角楔入其间;之后为一单枚略呈菱形的额鼻鳞;再后为1对彼此相切的前额鳞;头顶较大而呈窄长五角形的额鳞介于左右眶上鳞之间;眶上鳞每侧4枚,中央2枚最大,前后2枚较小;额鳞之后、左右后2枚眶上鳞之间为1对彼此相切甚多的额顶鳞;头背最后的1对大鳞为顶鳞,其间常有单枚顶间鳞,两者之间为1对彼此相切甚多的额顶鳞;头背最后的1对大鳞为顶鳞,彼此常为其间单枚顶间鳞与其后的1枚小鳞完全分开不切,顶鳞后缘较平直,顶间鳞中央可见一白色小点即顶眼。鼻孔位于靠近吻端的两侧,圆形,开口向外侧,由上鼻鳞、2(偶为1或3)枚后鼻鳞与第一上唇鳞围绕而成。
鼻孔与眼之间主要为1枚较大的颊鳞,有的后鼻鳞与颊鳞之间尚分化出1-3枚小鳞,都计入颊鳞数目。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下眼睑被鳞;眼周的鳞片有上睫鳞、眶前鳞、眶后鳞与眶下鳞围成一圈;上睫鳞为位于眼上方、眶上鳞外缘的一列窄长鳞片,2-5枚(4-5枚最多),构成上睫脊;眶前鳞与眶后鳞分别位于眼前后方,较小,仅眶后鳞上枚较大,与上睫鳞相续;眼下有一列极小的粒鳞。眼后至耳孔前缘之间的区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平滑鳞片,以切顶鳞外缘的2-3枚鳞片中的前枚最大,切耳孔前在一直线上;耳孔后缘较平直,故有的标本耳孔略呈半月形;外耳道凹陷不深,鼓膜明显可见;除耳孔前缘上部围以颞区鳞片稍大外,耳孔周缘其余部位都围以较小的粒鳞。下颌前端与吻鳞相对应的颏鳞宽大于高,且较吻鳞略宽;领片5对,第四对最大,其中前2-3对相对,后2对为窄长的小鳞分开。头腹的其他鳞片都较小,平滑而略凸出,往后过渡到颈腹的较大的平滑鳞片;领围显著,其游离缘为8-12(常为9-10)枚扁平的平滑大鳞片,居中1枚最大。
躯干背面及侧面被覆较小粒鳞,中段自左至右一横排有小鳞40-45枚,躯干腹面被覆排列整齐、纵横成行的长方形平滑大鳞6纵行,中央2行最小,与之相邻的2行最大,外侧2行的大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四肢短小而壮实,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或略超越,后肢贴体前伸趾尖仅达体中部。
前肢上臂与前臂前背侧被覆大的平滑鳞片,腋下、肘部及上臂与前臂的后内侧被覆较小的平滑鳞片;后肢股与胫前侧被覆大的平滑鳞片,胯下、股与胫的后内侧被覆较小鳞片,股部的平滑,胫部的起棱;掌、趾部都被覆平滑鳞片,背面者大而扁平,腹面者较小;指趾均较粗短,仅由背腹2枚鳞片围成,爪亦位于背腹2枚鳞片之间。股孔每侧12-17(多为14-16)个。尾圆柱形,基部背面略平,往后逐渐变尖细,被覆长方形起棱大鳞,鳞游离缘中央尖出,各鳞排列整齐,形成环状构造,但不再分为节。尾的长度变异甚大,正常尾从约与头体长相等(1.03)到头体长的2倍以上(2.18),其中尾较短者,其结构与正常尾并无差别,与断后愈后或再生尾不同。
背面浅棕色,为隐约可辨的5条浅蓝灰色纵线分隔为正背面2条及体侧各1条浅棕色宽带纹,每条浅棕色带上不规则地散有大小不等的深棕色块斑,上述色斑自颈背延至尾背前半。四肢背面浅蓝灰色,散有深棕色点斑;尾后半浅蓝灰色基本无斑。腹面黑灰色,长方形大鳞边缘色浅,显示出各鳞轮廓。
分布范围
地理范围
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至蒙古,西到英国南部,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土耳其则没有分布,中国新疆有发现。
具体国家地区
存在: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国、佐治亚州、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荷兰、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存在不确定:挪威。
生活习性
捷蜥蜴主要活动于干燥而多阳光照射的草原、森林、果园、灌丛、谷地等处。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100米的高山。性情较为胆小害羞,但精力旺盛。雄性之间会有争斗,尤其在繁殖季节。9月末到10月初在向阳山坡自挖的洞穴、啮齿类洞穴、石块下、苔藓植物或落叶层中进入冬眠。可以爬上树,高可达25米;遇惊扰则迅速躲入洞中。吃甲虫、直翅目、蝇类、鳞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蜘蛛类、多足类,偶可发现吃其他小型蜥蜴。夏季食物中以蝗虫为主,占食物的3/4。在中国新疆尼勒克县乌特兰草场调查结果显示,捷蜥蜴的栖息地选择与灌丛环境有关,其分布仅限于沟谷一带;解剖7月份采到的捷蜥蜴8只,其中6只胃内容物全部是蝗虫,另2只大部分是蝗虫及少量蜘蛛。
繁殖方式
每年3月末到5月初醒蛰后开始活动,蜕皮后进行交配。5月底至6月产卵于小土窝内,上覆以泥土。每雌蜥产卵3-15枚,卵径(12-18)毫米×(7-10)毫米。卵的数目多少及大小可能与气候有关,在较冷地区产卵数目较少而小。解剖海拔1000米处采到的雌蜥,输卵管内有卵左6枚右7枚,量左侧1枚卵径13毫米×9毫米;孵化期50天左右,7月末到8月出现幼蜥。根据温度的不同,一般会在6月左右孵化出4-5厘米长的小蜥蜴。野生捷蜥蜴正常寿命为12年。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无危(LC)。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主要价值
捷蜥蜴在消灭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夏季以蝗虫为主要食物。此外,捷蜥蜴具有观赏价值,性情温和,容易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