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犁头琵琶鲼

犁头琵琶鲼

斑纹犁头(学名:犁头鳐属 hynnicephalus),又称犁头琵琶,是犁头鳐科、犁头鳐属的一种鱼类。栖息于亚热带温带近海沙泥底质水域,活动深度在20-80米。本鱼体扁平而延长,吻部为尖突的三角形,眼上位。体长可达53公分。以小鱼和甲壳亚门为食,卵胎生。具有经济价值,可作为食用鱼,鱼鳍可做鱼翅,鱼肉可做生鱼片或其他料理。

形态特征

体长1米左右。吻呈三角形,前端圆钝,侧缘斜直或微凹;吻长约为体盘长的2/5;吻软骨颇宽,前部狭窄地分离,后部作三角状分歧。眼中大,眼径为吻长的1/4-1/6,比眼间隔稍小或相等。喷水孔卵圆形,约等于眼径之半,两喷水孔间的距离等于吻长的2/5-1/3;后缘外侧的皮褶发达,内侧的皮褶不明显或完全消失。鼻孔横斜,长等于口宽的2/3-5/8,与鼻间隔相等或稍大(幼者);鼻孔外侧到吻侧的水平距离比鼻孔长为大,前鼻瓣发达,具一“人”字形突出,后部转入于鼻间隔区域,伸达鼻孔内侧的垂直线;后鼻瓣发达,前部外侧具一半月形袋盖状突出,前部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内,后部作一圆形袋盖状突出。口几平横,等于口前吻长的1/3(幼者)-3/8;上颌内缘具一腭膜,中部和两侧凹入;呈波纹状。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齿面微呈凹凸。鳃孔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大7-8倍。背腹面具很细鳞片;脊椎线上和眼眶上无显著结刺。

胸鳍颇宽大,基底前延,越过鼻孔前缘的水平线,伸达吻侧后部;前缘斜直或微凹,与后缘和里缘连续成广圆形。腹鳍狭长,几与胸鳍相连,外角圆,后角钝尖微突。两背鳍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前缘稍圆凸,后缘平直或微凹;上下角都圆钝不突出。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距离比背鳍间隔约大1.2倍,基底长几等于背鳍间隔的1/3;第二背鳍基底比第一背鳍基底稍长。尾平扁,渐细狭,尾椎轴低平,尾侧皮褶很发达。尾鳍短小,上叶较大,下叶不突出,后部无缺刻,低而广圆形。

背面褐色,腹部色淡。除背鳍、尾鳍及吻侧外,全身常密布暗褐色斑点及睛状、条状或蠕虫状花纹。

分布范围

分布于韩国朝鲜日本南部、越南、中国沿海。

生活习性

斑纹犁头鳐为暖温性近海底栖鱼类。性格温顺,日间匍匐于水底作息,黄昏夜间活跃,用头腹面电感受器感知猎物。主要摄食甲壳亚门和贝类,以及其他底栖动物,也食小鱼。

繁殖方式

斑纹犁头鳐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营养。在中国南方以外,妊娠期约为一年,而分娩发生在6-7月,幼鱼于浅海发育。

主要价值

斑纹犁头鳐肉可供食用,皮可干制为“鱼皮”,背鳍和尾鳍可制鱼翅,吻侧半透明结缔组织可干制为“鱼骨”,浸煮后膨胀,柔软可口。

保护现状

斑纹犁头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