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会为应对新教改革而展开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并逐渐影响整个欧洲。关键人物包括教皇庇护三世、特兰托公会议的参与者及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此运动不仅涉足宗教领域,还对教育、艺术和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545年至1563年的特兰托公会议是反宗教改革的关键时刻。会议旨在回应新教挑战,通过加强教会纪律、规范神职人员行为和明确教义来巩固天主教权威。耶稣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教育和传教活动增强天主教影响力。教会还采取措施限制世俗思想的渗透,试图恢复宗教纯洁性,例如曾试图禁用除圣咏外的所有音乐,尽管最终融合了文艺复兴元素,催生了帕莱斯特里纳等作曲家的宗教音乐

反宗教改革运动巩固了天主教在部分地区的地位,增强了教皇权威,推动了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然而,它也加剧了欧洲国家间的宗教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战争,重塑了欧洲政治格局,深化了宗教分裂,影响了后世的宗教和文化发展。

历史背景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天主教改革一词更能反映“反新教改革”的实质。15世纪,以D.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鼓吹改革,但他们站在维护天主教传统的立场,反对分裂,反对暴力。中世纪的虔修生活由于神秘主义的流行而有所发展,使修会得以复兴,并在天主教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15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统一后,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之一。它一方面肃清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残余势力,设立宗教裁判所,压制不同信仰的人;一方面进行改革,消除教会弊端,提高神职人员的知识和道德素养。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兼神圣罗马皇帝(称查理五世)以天主教会的保护人自居,极力抵制宗教改革运动。

意大利天主教会也出现改革的动向,但不是以激烈的方式,如1497年在热那亚出现的圣爱会,即以改革为宗旨。1517年,罗马也成立了圣爱会,其成员中有后为教皇保禄四世的加拉法。

改革历程

修会复兴

修会的复兴在天主教改革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6世纪,原有的修会进行了整顿,又创立了一些强调虔修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新的修会组织。如1533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巴拿巴会,不久即发展到法国、波希米亚。1535年还出现了女修会圣天使会和乌尔苏拉会。影响最大的当推西班牙人伊纳爵·罗耀拉1534年在巴黎创立的耶稣会。该会于1540年得到保罗三世批准,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波兰等国迅速发展。由于耶稣会士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水准较高,故其后的天主教会领袖多为耶稣会士出身。他们为上层统治阶级所重视,能够左右世俗当局,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有力地遏制了新教的改革运动。

教廷改革

天主教自15世纪召开一系列公会议之后,要求教廷改革的呼声更高。教皇保罗三世面临严峻的形势,为重振教皇威望,乃着手改革教廷弊端。遂任命主张改革的加拉法等人为枢机主教,责成他们提出改革的方案。这一方案当时虽未能实行,但为特兰托公会议所采纳。

1542年,保罗三世改组宗教裁判所意大利出现的宗教改革萌芽旋被消灭。在宗教改革期间,异端裁判所成为天主教会对抗和镇压新教及其他异端教派的重要工具之一。

1545年,保罗三世召开了特兰托公会议。由于受法国西班牙间战争的影响,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历时18年。1551年复会,新教诸侯曾应邀参加,不久即退出,次年又告休会。1561年由教皇庇护四世重新召开,中心议题是反对宗教改革,进行天主教会内部改革。

1564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肃天主教会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该信纲被认为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历史影响

罗马教廷联合封建势力,特别是依靠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利用宗教裁判所加紧镇压新教徒和其他异端,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使天主教在法国比利时、南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的地位重新得到巩固。在天主教会内部,结束了教义之争,教皇权势有所提高,在欧洲事务中继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各修会竞相向外扩展,使天主教势力达到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