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礼鉁
黄礼鉁(1808-1862),清代爱国守台将领,福建宁德石堂村(今宁德市蕉城区虎𬇙镇文峰村)人。
早年经历
黄礼鉁,字步云,号瑞堂,乳名开义,出生于爱新觉罗·颙琰戊辰年(1808年),逝世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五十五岁。他是宁德石堂村(今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人。黄礼鉁自幼展现出远大的抱负,曾在后门山砍柴时向同伴表示自己立志考取进士,并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进士”二字,这些字迹至今仍可见。由于家庭贫困,他常常在学习之外帮忙家务,甚至在十三岁时就被派去为舅舅放牛。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业,即使在放牛时也不忘读书。在他十五岁时,父母决定让他前往福宁府(现霞浦县)寻找机会。在离开家乡前,黄礼鉁特意前往陈普祠祭拜,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成长历程
黄礼鉁在福宁府遇到了一位泥瓦匠,后者邀请他成为自己的学徒。这位泥瓦匠恰好是一位武官的父亲,黄礼鉁的表现引起了武官的关注,最终被收为义子,并得到全面的文化和武术训练。道光十二年(1832年),黄礼鉁在省城的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第二十五名武举人。随后,他参加了兵部会试,并获得了优异成绩,被分配到福建省水师,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军旅生涯
黄礼鉁在福建水师提标的服役期间,因表现出色而被委任为烽火门守备,后来又被任命为南澳镇标左营游击、铜山营守备等职位。他还因为多次成功捕获海盗而晋升为闽安左营都司、北洋水师提标后营游击,并最终被授予金门左营游击的职务。咸丰九年(1859年),黄礼鉁被提升为水师安平协副将,这一职位使他成为了台湾清治时期海防军事层级最高的武将,负责指挥三个水营和数千名士兵。在台湾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军事防御工作,抵御倭寇的入侵,为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全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叛台湾
咸丰十一年初,黄礼鉁被任命为广东省水师阳江镇总兵,并代理广东提督。在赴北京接受赏赐的路上,他获悉台湾彰化发生了叛乱,立即返回台湾参与平叛行动。在战斗中,黄礼鉁身受重伤,最终因伤重不治,为国捐躯。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福建省提督邵达科和福建省按察司吴保泰的高度评价。
纪念与影响
黄礼鉁的故乡文峰村保留了许多与他相关的珍贵文物,包括四道清朝皇帝赐予的圣旨、一品武官服像以及12块仪仗牌。他的陵墓位于双髻山山脚下,已被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学者正在积极收集整理黄礼鉁的生平资料,以便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
宁德虎贝黄礼鉁与泥瓦匠的传奇故事 .搜狐网.2024-09-13
蕉城历史名人榜 —— 戍台名将:振威将军黄礼鉁.大梦蕉城.2024-09-13
【爱宁德】他们在台湾干了些什么得到如此嘉奖?.搜狐网.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