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韭菜冲

韭菜冲

韭菜冲位于古浪县古丰乡,总面积5287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发量2292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古浪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居之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藏、回、土、满、东乡区、毛难、蒙古、瑶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8万人。

基本介绍

区域概况

古浪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10万亩,正常年景播种80万亩左右,保灌面积42万亩。

而我们前往的韭菜冲地处古丰乡,古丰乡位于古浪县西南部,平均海拔1780米,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气温5℃。耕地面积2182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17000万亩。总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689户,乡镇总人口18177人,乡镇从业人员8873人。六通情况:通电的村7个,通邮的村7个,通电话的村7个,通公路的村4个。经济指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85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740万亩,粮食品总产量1560吨,财政总收人340万元,财政支出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 106元。文教卫生:学校总数13所,在校学生总数3153人,教师总数150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5人,病床6张。古浪县祁连山脉高寒亚干旱区和河西冷温干旱区。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25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2852.3小时,无霜期142天左右。

村庄历史

根据下沟老人的说法,他们都是康熙山西省被“赶”过来的。说是当时山西人太多了,又加上饥荒,所以被迫移民至甘肃省,当时甘肃的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

有一族姓王的老人,祖先王云一族在万历年间从山东琅被充军到甘肃泗水,根据他们族谱记载,在光绪年间有王姓一族的族人来到韭菜冲。但是根据另一个老人说他们祖上是在康熙年间到的韭菜冲。根据韭菜冲完全小学校长讲,他曾爷爷在山西呆过,他爷爷就已经在韭菜冲了。所以我们一致推断,韭菜冲的居民并不是一次性的移民,而是陆陆续续的移民的后代。他们刚来时因为地广人稀,当时雨水比较充足,土地比较富足,不仅能养活家庭,还能逐渐致富。除了大多数山西省后裔外,当时武威市其余地区(古浪县隶属于武威市)还有很多的人因为该原因搬迁过来。

上世纪80年代是这里最繁荣的一段时期,后来因为人口增多,加上雨水逐年减少,所以韭菜冲逐渐穷困。每年外迁人口都在增多,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出去以后就不再回到该地区。惜的是我们采访后发现,真正的原住民应该(就是在王族来之前就生活在这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我们并没有采访到村中的原住民)。

并且我们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并努力把家搬出该韭丛冲。缺水,干旱从而导致的贫穷是他们不愿意继续居住的主要原因。在收回的40张问卷中,只有13户表示没有搬迁的打算,剩下的27户都有搬迁的打算,想搬迁的原因32户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只有8户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缺水是他们不愿回来的重要原因。根据中沟小卖部的18岁小伙子讲,如果像这几年这样的情况再继续几年,他家就一定就会搬走。

根据校长介绍,在县城好的地段好的房子,房价加上装修要40万左右。按揭的话首付十几万。但是以他们的条件,贷款买房基本不可能。这里的青壮年一般去新疆打工,工资按天结算,一天100左右。

村庄结构

韭菜冲沿沟分布,从西到东,分为上沟,中沟,下沟。

上沟

上沟居民集中居住在南边的一块空地上,分布较密集,以前有60多户人家,迁出去一些,还有50多户人家,有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供牲畜饮用。从上沟有两条路通往县城。

中沟

中沟有大约以前有60多,还剩30多户人家,沿沟两侧条形分布,中沟南面山坡度也不大,比较适合种植小麦豆子西葫芦等作物。背面的山坡比较贫瘠,坡度比较大,所以不适合居住和耕种。中沟也有一个蓄水池,但是已经干涸。

下沟

下沟村民聚居在一个山谷,以前有六七十户人家,还剩50户左右,作物在东北面的山后面的一个较平缓的山谷,西面和背面的山坡很贫瘠,无法耕作。有一条路通往县城。

村庄调查

居住及家庭条件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边的房子一般为土墙,这个应该是和这边的气候条件有关。每家都是平房,均有四间左右房间。客厅中一般都有电视,但是可以从客厅中家具的好坏来简单判断家庭收入。因为山路较远,几乎每家都有三轮车,收麦子的时候用处会很大。每家都有地窖,因为缺水的缘故,地窖里通常都会存有西瓜,农忙后和接待客人时使用。这边的人家喝水一般都加冰糖。一般人家中不会有其他的摆设,因为平时他们都外出务工,家里没有必要布置得很漂亮。所以以简单和实用为主。校长关于住房问题提到有一个因素就是这里的父母开始重视教育,房子只要能住人就可以,钱都省下来用来准备孩子将来高中的学费或者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交通情况

通往县城的路上沟有两条,下沟有一条。前些年山路有一层较厚的松土,走起来就尘土飞扬。三年前路上松土减少了,路面也换成坚硬的石子,但是无法彻底硬化。因为是盘山公路,很陡,外加上没有植被,所以水泥公路的修筑几乎没有可能,只能每隔几年就修整一下路面,减少松土。从中沟到古浪县下山走盘山公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山上需要一个半小时。虽然山路最近修整过,但还是一路尘土飞扬,到山上应经全身是土。

小卖部

上沟有一个小卖部,中沟一个,下沟两个,中沟的小卖部规模比上沟和下沟的大,除了出售日常用品,还有一些三轮车上的机械设备,布匹,日常用品一般去县城就可以进到货,三轮车上的一些零件就得到武威市才能进到货,这样一个小卖部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顶多是维持家用。

饮水问题

水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降水,另一个是水库引水。这里的水窖不是公共的,每家都有自己的水窖,水窖里的水是平时下雨时收集然后倒进水窖的,供生活和饮用,在上沟的山那边有一个水库叫柳条河水库,离韭菜冲有15公里的山路,当韭菜冲普遍缺水的时候会开闸放水,水窖与水库用水管相连,可以通过开闸放水来收集水窖中的水。关于开闸放水的费用,第一种说法是十天一户人家要4000元(每天400元);第二种说法是政府给补贴,不用自己出钱。校长说一个水窖100元左右。

水窖的直径不到1米,深度7到10米,一个水窖的水可以供他们要用一年。在问卷调查中,有9户人家表示水不够用,26户人家表示水够用。如果出现只有一两家缺水的话,缺水的家庭就只能自己用车去拉水,或者去别人家借水。之所以会出现有的人家有水有的人家缺水,是因为每家的水窖数目不一样。

根据小卖部的一个小伙子说,韭菜冲的那条大沟在平时的时候是干的,在发洪水时才有水,洪水在水浅的地方会漫上岸边。但据老人讲,洪水很少见。前几年沟上了两个水坝,上沟一个,中沟一个,下沟一个,坝上修了一个蓄水池。蓄水池是给牲畜饮用的。其中上沟的还有水,中沟和下沟的已经干涸。

医疗条件

上中下沟每个沟有一个简单的卫生所,上沟和小沟的是两个老中医,中沟的比较年轻,卫生所只能解决感冒之类的小毛病,我们在小沟的卫生所旁边发现很多葡萄糖瓶。一些大病就得去县城或者市里,小卖部的小伙子手骨折花了8000元参加医疗合作据说是能报80%但只报销了3000元。

收入情况

在收回的有效的问卷中,家庭年收入情况如上图。(由于一些问卷回答不完整,所以数据仅供参考。)据我们走访了解,每户人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加上粮食减产,只能基本自给,由于地方闭塞,只有几家有余粮可以卖余粮,(这些有余粮的人家都是承包了搬走人家的地,因为都是同村的人都很熟,所以土地流转的钱一般是随便给一点。)同时父辈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收入结构很单一,大多来自打工。打工者一般都是青壮年,打工的日工资150到200,小工的日工资近百。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家尽管没有搬迁能力,但是都向搬出该韭菜冲。在收回的张问卷中,只有8户表没有搬迁的打算,剩下的27户都有搬迁的打算,想搬迁的原因30户是为了孩子的学习,5户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 缺水,干旱从而导致的贫穷是他们不愿意继续居住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几乎每家都有老人和小孩,所以青壮年在春节,春种夏收的时间都得在家,无法打工,一年打工的时间只有七八个月,所以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结余。而如果放弃土地带领老人和小孩外迁的话,无疑会加重负担,无法生存。所以要拖家带口搬往县城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其它地方。

教学情况

小学概况

韭菜冲完全小学位于山区,落于韭菜冲山沟的中沟,始建于一九五三年,初始为初级小学。一九六九年学校改名为古浪县韭菜冲学校。一九八○年,更名为韭菜冲完全小学。

校园占地面积59.4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1976年修建了18间(432平方米)校舍,均为土砖木结构。1995年学校盖上了砖房,也就是一层教学楼(见图2),校长说2005年学校装上了远程教通育接收器,也就是学校前院中得大锅。

学校共有三台电脑,两台很旧(在仪器室里,可能已经不能使用)我们只见到了一台,落满了灰尘,能够运行,XP的系统,打开电脑桌面上铺满了各种WORD试卷文档。旁边有一台打印机,通常一张纸得打两次才能印上文字。出于安全的考虑,教育局前几年给县里所有完全小学配上了监视器。后山上有个移动信号塔,所以手机信号不差,但是停电的时候完全没有信号。

学校现有由教室改成的图书室,书籍全由中国海洋大学“东乡行”西部志愿者协会捐赠,平时向学生开放。学校极度缺乏体育用具,2010年协会到此之前,全校只有一个小的橡皮球可以供学生体育课玩耍。“东乡行”西部志愿者协会于2010年8月向小学捐赠体育用品,价值三百多元,并于2010年捐赠给小学300元支持学校建设。2011年8月又捐赠500元支持学校建设。

因为干旱同时又处于山谷地带,多风,所以学校每个角落都盖满土灰。教室因为有些破窗户,所以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厚厚的一层灰土。在支教的第三天早上,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动打扫教室。但是我们都震惊于眼前的场景:开扫不到半分钟教室空气中全是灰尘,只能见到人的影子和在阳光下飞舞的灰尘颗粒。学校课桌新旧参差不齐,椅子全部为板凳,很多的板凳腿部都出现破损或。

学校共有教师寝室5间,密闭性最好的。我们去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假,教师已经回家。寝室里光线很暗,门边有张桌子,上面有个电视卫星接收器,中间有个炉子,路边堆满了烟蒂和烟盒,最里面墙下有台老式的晶体管电视,旁边有两张床。床用布盖上了,上面落满了灰土,在接下来的七天晚上尽管我们已经很小心地呼吸,但是每天起床喉咙都有被灰土堵住的感觉。这样的寝室有四间。

韭菜冲完全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前班的和一年级合班,就是等于上两个一年级。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以上小学初中的费用较少,六年级一学期杂费也只要40元,加上试卷费之类的一些费用,有家长说一学期共计向缴纳200元以内。家长多数支持孩子上学,但也有部分对学校现状表示担忧。

小学师资

学校一共有8位老师,三个大专文凭,四个高中文凭,一个初中文凭。其中有三人为民办教师。虽然在前几年国家已经清退大批民办教师,但是由于韭菜冲没有老师愿意来,所以才保留了这三个民办教师,。国家教师工资每月2000多元,民办教师每月只有750元,由学校和区教委出钱。其中校长从18岁到如今46岁近30年来一直在韭菜冲工作。老师除了英语老师,几乎全部是40以上。英语老师为女性,是唯一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年级比较小,在村庄居住。是曾今在韭菜冲毕业,却没有考上高中,从而被校长返聘的民办教师。

我们还采访到一位之前在韭菜冲完全小学工作过九年,已经离职在外打工的民办教师,当地人杨志。杨志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较有文化的人,高中毕业。杨志的儿子杨成新也在韭菜冲完全小学上学。杨志表示自己不是不想做教师,只是民办教师的工资实在是太低,一个月只有七百五十元,根本不够补贴家用。他和妻子一起在县城打工,一个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左右。但是常常还是不能满足一年全家人的花费。

学校的老师都是当地人,上课教学都用当地话,不使用普通话,所以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极差。但是我们更为担忧的是,要是这一批老师老去,退休了,是不是仍然还有老师走进大山深处教书。学校一共八个老师,三个是民办教师,(国家前几年已经清退了部分民办教师),国家教师的工资是两千左右,民办教师工资每月只有750。三个民办教师其中有两个直接是教育局聘任,工资也是由教育局拨款供给,另外一个是区教委和学校聘请的英语老师,初中毕业后没上高中被反聘的。

我们特地为师资问题对韭菜冲苏校长做了专访,苏校长也对这个问题表示深切地担忧。他说到,外面的老师不愿意进来,是因为小学地理位置太过偏僻。在任的老师都逐渐上了步入中老年,教学方法循规蹈矩,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他说,年轻老师一旦被分配到这座小学,就一定会动用各种关系让自己调离,所以这么多年来小学并没有新老师前来过。虽然他也向上级申请新老师,但是依旧没有实际效果。

很多家长都表示对学生的教学环境很担忧,曾经都去过区教委反映学校的教学情况,请求更好的老师。还有的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问老师问题时,老师经常出现回答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校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时连学生提的个别问题也无法回答。

家长情况

我们还针对韭菜冲完全小学家长情况做了调查。因为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家中的长辈。

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母亲都只有小学学历和文盲,只有六人有初中学历。父亲的学历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分别只有2人和1人为初中以上的学历。极为少数的父母可以给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提供帮助,教育理念较为落后,不懂得如何关注孩子的成长。父母平日在家的时间较少,一般孩子要么独立生活,要么就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居住。我们没有对孩子的长辈再做调查,但是据我们家访的情况看,上过学的比例更低。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外出打工,接触了较多外面世界,当地已经摆脱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家长们意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均表示支持。

除此之外,我们还询问了家长对于学生上学所缺的看法。主要有资金、老师数量、教育水平等几个选项。大部分家长认为老师的教育水平不高是导致当地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分析以及结论

缺水

缺水是导致韭菜冲贫穷和教育落后的最严重的原因。

从八十年代以后,该地区自然条件急剧恶化,异常缺水。缺水导致粮食减产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化。大部分中年人和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由于大多数家庭中有老人和不少小孩,仅靠务农是没有办法养活全家人的。大多数时候,平时老人小孩照看的农田只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根本没有办法富余卖钱。所以一年中,青壮年能够用来打工的时间有限,导致家庭没有结余。而有储蓄的都会选择搬迁。所以生下来的都是没有搬迁能力的贫困家庭,他们只能继续留守。

交通不便

交通不便,使韭菜冲更加闭塞和落后,加上生活条件困难,造成好的师资不能和不愿流入。师资常年无法得到更新,使韭菜冲的孩子无法接受与同县其他地方相同的教育。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是全县统考,虽然水平不一致,但必须接受同样的标准。于是导致这里的学生无法接受更好的初中教育,然后是高中教育,所以高考能考上大学,从而走出大山的机会很小。大部分人只能走父辈同样的道路。孩子只要上了高中,交通不便导致他们不能回家居住,而在县城里面居住的费用不小。高中的学杂费以及生活费对任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而一般家庭,不可能同时提供家庭所有孩子上高中的费用。

落后的农业

这里完全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由于村子四周被重山包围,山大沟深,两千多米海拔的高山主要是沙质的黄色土壤,极其贫瘠;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没有水源,庄稼生长只能依靠降雨,是真正的“靠天收”。但由于这里常年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极少,尤其是在夏天庄稼生长的季节。由于气侯异常干旱,长时间不降雨导致庄稼收成极低。队员家访的时候,正值村里收麦的时候,粮食几乎无收,据当地人说能亩产三百斤就不错了,豆类也被炎热的天气烤蔫了。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收成,对当地人来说却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据村民反应连续好几年了他们都是这样的收成,他们的粮食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地少一点的人家甚至连口粮都不够,好在国家每年给点补助他们才得以度日,因此这儿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收入。这里春种夏收都没有机械化可言,除了偶尔能用到三轮车以外,都只能靠双手劳作,虽然每家每户种的地不多,但整个夏收却要持续一个月。我们每年来这里的时间都是当地农忙的时候,但是家长依然热情地欢迎我们,偶尔还让学生带点蔬菜给我们。虽然老天残酷无情,虽然收成少得可怜,虽然农业让他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但勤劳的人们还是坚持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单一的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是队员们调查的一个重要话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人民的收入都十分单一,几乎全部来源于出外打工,有的家长在农忙的时候会在家农忙,但是当农闲的时候他们便会出去打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家庭。还有一些家长,他们是常年在外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会回来,因为他们觉得车费太贵;另一些家长他们就是整年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所以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更加缺少父母的教育。当我们问秦大潜的父亲孩子回家后会不会有人辅导,他说:“当我在家的时候,我会辅导他,但是当我出去打工的时候就没人来辅导了。”秦大潜的父亲是高中毕业。

在家住上沟组的六年级学生杨成祯家队员们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除了夏收和过年回家两个月左右外其他时间都在外打工挣钱,只有奶奶在家照顾姐弟两人。在我们走访的54户家庭全部如此,整个韭菜冲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壮劳力常年在外,孩子们从小过着与城里孩子截然不同的童年,他们一年只有两个多月时间见到父母,父爱母爱的缺失让他们承受着心理上的孤独;他们没有多余的钱,有时候一个月都花不了五角钱。这群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关怀和帮助。

提及收入,90%家庭中,家长由于没有技术,外出打工只能做苦力,比如在建筑工地上找搬运的活,在石场做砸石头的工作,或者去到新疆摘棉花。每年只能挣七八千元左右,人均月收入还不足一百元,只有10%的家里由于父亲有点像修车这样的技术能挣一万到一万五千元,即使是这样的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也还在三百元以下,和东部甚至和西部有些地区相比都是有很大的差距。

简单的家庭花销

关于家庭花销,他们的家庭花销大多很简单,一般都是医药费、孩子上学和家庭的日常开支,医药费一般大多花在老人身上,大多数的家庭老人没有大病,只是平时不间断的头痛脑热和腰腿疼痛等小病,像这样的小病由于不能去大医院就诊,只能在乡间诊所打针吃药,新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予报销的,家里只能自己拿钱看病,一年下来光医药费就要花去一两千元;也有极少数的家庭会有人得大病的,需四处求医,对于这样的病农村合作医疗会给予报销,不过这样的报销是越高一级的医院报销的越少,这样下来家庭医药费少的要好几千元多的要上万元。

关于孩子上学,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还在上小学,花销较少,有部分家庭有孩子上初高中,因为初中就要住校,高中学费住宿费都较高,花销就会比较大。像翟红霞家,家里有哥哥上高中,姐姐上初中,自己上小学,在她们家虽然父亲一年能挣一万多元钱,但一年到头还是所剩无几。家庭的日常开支方面,除了过年的时候开支会大一点以外一般都开支很小,大山深处,各种物资都十分缺乏,村里只有两个小卖部平日里卖些针头线脑的东西,最贵的东西五块钱,买大一点的东西就要去县城。因此平日的开销很小,过年的时候花销会相对较大,比如要添置家具、家电、给孩子买新衣服、买礼品蔬菜等。

落后的教育

这里教育落后,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到这里,村里的小学校从2009年开始才上英语课,孩子们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 8位教师中有7位教师的学历就在中专或高中以下,有两位还是代课老师。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也没有正规的体育器材,整个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可用。学生唯一能看书的地方就是用我们于2010年所建成的图书馆。

虽然条件艰苦但这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却很强,在孩子杨龙家,他爷爷对我们说:“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们全家都想让孩子能好好读书”,在韭菜冲没有一家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和其他家长一样他们也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他们日夜操劳为的就是孩子,就是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他们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才能让孩子走出大山不走祖辈们的老路。真的,对于山区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没有享受过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平等的教育,只有读书,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我们调查了一下学生家长的教育程度,发现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要比母亲稍微高一点,但是仍然不高。而且我们看到当地有许多人都是文盲。这里的百姓非常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走出大山。其中五年级王润年的父亲说我的愿望就是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样在农村吃苦,只希望他可以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繁华的世界。

与当地落后的教育条件形成鲜明,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当高,我们通过调查知道,80%以上的学生在放学后都会自觉学习。我们调查的是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就这么高,城市孩子完全是无法与他们相比。我们来这里的第一天进行了一个愿望收集的活动,让他们写下我们在这儿的几天里可以帮他们实现的愿望,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写下类似教我们一首歌曲,教我们数学、英语的愿望。通过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去学欲望是非常大的。与城市的孩子请家教学习相比,这里的孩子却连回家辅导的人都没有。所以我们认为让城市的孩子了解一下这里的孩子的学习现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以及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另一方面,我们能通过对家长的采访知道他们认为在这个山区里孩子上学最缺少的就是老师,他们希望好的老师可以走进大山,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得到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学质量,最起码的就是老师上课用普通话讲课,老师认真授课。家长们反映这里的老师他们上课通用的是地方语言,而且上课极其不认真,喝了酒上课或者打学生这样的现象经常会出现。所以家长们就非常希望这里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然后我们就问家长们他们希望怎么样来改善这里的教育,他们提出了这样三种方法:一:让老师进到大山里来,二是国家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这里的教育,三是希望学生自身努力学习,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怎样。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应该是认识到老师的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采取第三种看法的人应该是曾经有过第一种看法的人,但是当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努力之后却发现,这些努力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们就无奈的吧希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可以自己争气,可以有一个好的成绩。至于持第二种看法的人应该是比较有见识的人,他们知道要改变一个地方的教育,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政策来改变。

医疗问题

医疗问题是我们在当地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据了解,韭菜冲地区几乎所有家庭均了解并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平均每年一人交20到30元钱。合作医疗只有在村民生病住院时才能报销,通常是在韭菜冲直接所述地区古丰乡能报销80%,在武威市能报销到60%,同时每年每口人会有三十元的医药费补助。在我们走访的54户家庭中,共有26户家庭有家庭成员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生活的重担让这里的人民许多患上了关节炎胃病或者心脏方面的疾病。这些疾病大多不能在县城里住院治疗,只能平日里吃药或者去大城市里治疗,所以基本都无法报销,这就造成了家中一旦有人生病便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