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桂
茹桂茹桂,陕西长安人,1936年生。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艺术短期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并多次获奖,先后在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并进行讲学。被评论界称其为“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书法家”。
人物简介
“陶情寄意砚池春,无私有品自通神。华吐玉毫歌盛世,文扬正气净俗尘。”在中国书坛,长安茹桂的书法以其飘逸烂漫的格调、浓郁典雅的书卷气息为众人所熟知。
茹桂原名乐生,1936年生于长安。 1953年入西北艺术学院中专部美术科学习绘画,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195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霍松林研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理论;1961年至今一直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艺术短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世纪大学特聘艺术家,美国巴登鲁日市荣誉市长,日本全日书道教育协会名誉会长。
茹桂先后担任古典文学选读、艺术概论、美术评论、书法以及书法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坚持奉行“法由古授,美自我成”的艺术宗旨,在不断学习与吸收传统书法艺术美的同时,广泛采当代中外艺术精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与个性,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担任古典文学选读、艺术概论、美术评论、书法史论以及书法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十多年来,茹桂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历届书法展以及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发表艺术评论、散文诗词等二百五十多篇(首),曾先后应邀在日本的东京、京都、松田、行田市、高松市以及美国的世纪大学、巴登鲁日博物馆和新奥尔良等地举办个展或讲学。其作品被法国东方艺术研究所、菲律宾巴维士博物馆以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处收藏,并在桥山黄帝陵、黄河碑林、湖北黄鹤楼等名胜地被镌刻勒石。
茹桂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教育中心主任,
一个书法家要想传世就必须具备三个特点:有风格、有灵魂,有人文含量。
(一)
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之一就是创立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标准上判断,茹桂是成家了。他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拥有大量的拥,在崇尚中国书法(人家的叫法是“书道”)的日本,茹桂更是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他甚至从1983年起,14次赴日本讲学,办展,访谈,会友!使日本人对中国书法进一步加强了解,日本友人纷纷在茹桂的“游说”下,远道而来,徜徉于陕西这方书法的故乡。他之所以有今天在中国有这样的地位,与他在日本的成功有巨大的关系,因为近30年来,中国自己几乎没有自己的艺术评论,价值标准的判断也经常伴随着政治标底、媒体声音、以及奖赛结果而东摇西摆,还有两个在潜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市场行情和海外的冷热程度。
茹桂的出身是农家子弟,先学画,后学中国古典文学,师出于文言文泰斗霍松林门下,然后在学校教中国古文选读,从1975年开始在西安美术学院教书法、古典文论和艺术美学,后来成为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被聘为书法教育中心主任至今。
在当代书法家中,梳理其出身,无非三类:一类是所谓的家学派,也叫童子功派。这类人必讲其门第,论其家学。然后是几岁学颜,几岁习柳,年纪渐长,搜罗名帖,苦临百家,遍游山川,再加一二大师点化,修得今天境界。这是传统神话文化的现代版。二类是所谓的名家派,也叫票友派。这类人往往是原本和书法素不相干,后来或从商为官治学经艺有了名声之后,开始附庸风雅,捉起毛笔涂鸦,日久天长也搞出些须动静,其实许多都是人为的动静。这就是所谓的名人字画的渊源。三类是所谓的学院派,也是师爷派。这类人其实很少,因为它特指从事的这个职业,教授书法实践或鉴赏书法艺术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敢心有旁骛,必须抱紧自己的饭碗,技艺精进,修成正果。这类人往往是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希望,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悲哀!
这三类人很多时候是纠缠扭结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之下,他们无论何类何派,只能有一个出口,就是与市场化现实对接,然后无论是痛苦地生,还是愉悦地化蝶,彻底地规范成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职业书法家!
从1976年开始的近30年,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冲突,大格局,大聚合,大发展的30年,也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日千里由不知温饱到尽享太平盛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里世道人心既兴奋开放又复杂诡异,作为从事严肃艺术门类的书法家其实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
好在茹桂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一切之于他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茹桂作品
(二)先说茹桂的根基。言论界有一种几近共同的声音是:茹桂是学者型的书法家。因为在当下书者普遍著述贫乏的时代,茹桂已经出版的十余种著作,有一种量感。那他最重要的三本著作研究。它们是《书法十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版,印数到了22900册),《砚边絮语》(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次印刷,印数3000)《长安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年第1版,印数到了3000册),《砚边絮语》展示的是茹桂作为文人的那部分血肉和才华。《长安好》则是茹桂作为书法家的作品,其中的才情,激情,诗情是难得的,也是节制的,有缺憾的。三部作品单看,感觉还不强烈,可是复合,尤其是作为一个作者的著作来整体考量的时候,研究者会感受到功力厚重和别致。
茹桂的学术出身决定了他不是从术的层面介入书法的,他是从艺和文的层面切入的。因为他是由绘画到文学到书法的轨迹。有一个细节可以支撑这个论点。有著述说,茹桂是在1975年前后,因为在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课的老师缺席,由他临时顶替教授书法课从此而“误入歧途”,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
在中国书法的传统理论中古雅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雅是指古质天然、太朴未散的境界,是以质朴无华为其特征。强调一种典雅平正的书风,不主张欹侧险绝的姿态,不刻意地放逸无法。随意书来,笔意精妙,神聚不散,灵动自如,暗存古雅之气。对于凡人,很多时候,不需要知道要去哪里,只要知道当下怎么做。而对于智者,他们不在今天在什么地方,他们要知道是明天的方向!
今日之茹桂更应该成更大之气象,达更高之境界。因为他身兼中国一个传统文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因为他经历了从学画到学文再到学书的几重历练,在书法世界中已然跋涉濡染三四十年,因为他已年近古稀,对于一个书法大家而言,这正是黄金一样的年华。尤其是经历了太多的生活磨难之后,他已经将生活赋予他所有的波折坎坷和失败都转化为艺术的微笑回报给社会。
但是,他并没有“陷”进去。在这30多年的书法实践和艺术咀嚼中,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一直在贯穿,就是要身兼文墨,要先文后墨,要时刻知道“书为诗之余也”,“诗之不足,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语)。从这个意义上看,茹桂对中国书法的本质是见识极深的,也是不可能陷入的。
出版图书
著有《文学创作常识》(合作)、《书法十讲》、《艺术美学纲要》、《茹桂书法教学手记》、《美术辞林·书法卷》,艺术散文随笔《砚边絮语》,及行草书贴《白居易(长恨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茹桂书自作诗{长安好)》等。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家。
获奖及收录
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国书展”优秀奖、陕西科技成果奖、亚太华文教学成果奖及美国世界著名艺术家“金帆奖”。艺术历略与实绩先后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汉诗大典》、《中国大百科人物传集》、《中华骄子》、《东方主子》及纽约传记中心《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
人物评价
茹桂长于行草书,取法二王及米芾,形成了自己雄健豪爽、恣肆跳宕的风格;尤其在行书创作上参合了国画甚至西画的技法,写来自然随意,纵横多变,或逆或顺,或中或侧,有方有圆,有重有轻,忽疾忽徐,时涩时畅,奇崛中见平易。我们通过欣赏他的行草书作品,完全可以领略到其中的意味——轻松、自然、快意、感情充沛、映带连绵,得到一种变幻莫测、目不暇接的感受。仔细观之,其结字中宫紧、外围纵,长短参差,粗细有别,神采飞扬,像一首诗,又如一幅画,入情入景,引人入胜。被称为“学者型书法家”的茹桂,在书法理论方面亦著述甚丰。再版多次的《书法十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书法史论观和创作观,在书坛引起了较大反响。《关于书法美的思考》、《汉诗与中国书学》、《笔情·墨韵·诗魂》等论文,又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为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中文化观念的介入作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他在《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中,以“书者,诗之余”、“流美者,人也”、“技巧,美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三部分为构架,在引经据典历数张旭、怀素、苏轼等人的“临池心态与创作过程”之后,写道:“这简直是一种自我燃烧,似乎每根神经、每个精神细胞都在跃动;若郢匠运斤、庖丁解牛,是一种得意忘形的惯性劳动,有心与无心之间的放任主义。”这一过程,又被他描画为“力的充盈、情的贯注、气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