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玉梅
筱玉梅(1914年-1974年),原名唐玉秀,祁东县金兰桥人,被誉为祁剧第一个女旦角。她出生于艺人家庭,7岁随父学戏,16岁拜刘福满为师,18岁即担任大舞台班旦角。筱玉梅的表演特点是脸风好,表情生动,并自创一种不花不滑的“榴子腔”。1935年在韶关市演出《审头刺汤》中的雪艳,《韶关日报》赞誉她为“北京有梅兰芳,湖南省有筱玉梅”,从此被昵称为“祁剧梅兰芳”。
新中国成立后,筱玉梅在郴县祁剧团工作。1955年,她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主演《新侣仇》,获得一等演员奖。同年,她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并任湖南省文联委员。1957年,筱玉梅被错划为“右派”,摘帽后,专心从事青年演员的培训工作,卓著劳绩。在文革期间,由于丈夫雷炳麟流亡海外,她屡遭迫害,积忧成疾,1974年逝世。1980年11月,筱玉梅被平反昭雪。
人物生平
筱玉梅(Xiao Yumei)出身艺人家庭,7岁随父学戏,16岁拜刘福满为师,18岁即担纲大舞台班旦角。她的表演特长是脸风好,表情生动,并自创一种不花不滑的“榴子腔”。1935年在韶关市演《审头刺汤》中的雪艳,《韶关日报》著文赞誉:“北京有梅兰芳,湖南省有筱玉梅。”从此人们便昵称她为“祁剧梅兰芳”。新中国成立后,在郴县祁剧团工作。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主演《新侣仇》,获一等演员奖。同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并任湖南省文联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摘帽后,专心从事青年演员的培训工作,卓著劳绩。十年浩劫中,由于丈夫雷炳麟流亡海外,屡遭迫害,积忧成疾,1974年逝世。1980年11月平反昭雪。
人物事件
筱玉梅出身艺人家庭,从小喜爱祁剧,7岁随父学戏,15岁即技艺出众,16岁拜刘福满为师。刘见她聪慧灵敏,素质甚好,对她进行精神培育,艺术水平迅速提高。18岁即担任“大舞台”班当场旦角。后常与祁剧界著名演员唐三雄、何翠福、桂松茂、李劳富同台演出。因虚心好学,常获得大家帮助,而被称为“公共徒弟”。某年,唐生智为其父祝寿,唱堂戏,点《生李彦贵》。此戏筱玉梅未学过,但唐声势显赫,班主不敢推辞,只得命筱玉梅连领先向鼓师刘道生学习。次日登台,全场叫好,因而名噪一时。1935年在韶关市演《审斗刺汤》中的雪艳,《韶关日报》著文赞扬:“北京有梅兰芳,湖南省有筱玉梅。”从此群众便昵称她为“祁剧梅兰芳”。
筱玉梅身材苗条,扮相标致,善于刻画人物。不论演村姑贫妇、小姐丫环、皇亲贵妃,以至市井泼妇,都能演出她们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不浮泛,不雷同。她在《叫街生祭》中演丫环,机灵活泼,幼稚天真;演小姐,端庄稳重,感情深沉。至于杨贵妃的雍容华贵,潘金莲的淫荡轻佻,尹碧莲的多情大胆,曹瑞莲的痴憨调皮,阎惜姣的阴狠,严婉玉的泼辣,她演来无不刻骨传神,各尽其妙。
筱玉梅深知“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的决窍,特别注重运用眼神。她演《闹院杀惜》、《挑帘裁》〉、《燕青算账》之所以演得出色,主要得力于眼神活,脸风好。她的唱腔也很有特点。年轻时,嗓音清甜柔糯,行腔婉转缠绵;中年以后,中气不足,她根据自身条件变化,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擂子腔”,唱完不拖腔,用表情来填补。她演《汪三吹烟》中的邓氏,用的就是“擂子腔”,在唱到“可怜我有几天没有吃饭,可怜我数九天单衣遮寒”时,由于声情结合紧密,不少观众被感动得掩面痛哭。她道白也有特色。有一次在祁阳王府坪演《巧装荣归》,陈翠娥有一段责备方青的长白,计116句,她运用丹田之气,一气诉完,口齿流利,吐字明白,声调铿锵,疾徐得体,既传情,又动听,全场为之喝彩。
筱玉梅虽不识字,却博闻强记,颇通文理。她演的戏都经过自己的琢磨,使语言精炼无拗词,遇不懂词句,就向老前辈和读书人请教,务求弄通为止。
参考资料
湖湘群星谱丨被称为“祁剧梅兰芳”的一代名伶筱玉梅 - 新湖南.m.voc.com.cn.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