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
赵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休宁县人,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的学者。他的祖父赵弥孝曾是南宋浦江县税官。赵汸早年师从吴暾、洪震老、夏溥等学者,后离开徽州四方求学。他嗜读朱熹《四书》,专攻《春秋》《易》象之学,并师事黄泽。他的思想可见于《对江右六君子策略》,主张“澄心默坐,涵养本源,以为致思之地”。
赵汸生于乱世,淡泊名利,隐居著述,被学者称为东山先生。他曾在邑人建立的商山书院担任书院山长。元朝末年,赵汸选择避居深山。晚年多病,医士要求他多休养。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赵汸被召修《元史》,完成初稿159卷。半年后乞还东山,不久因病卒。
赵汸的著作包括《葬书问对》《东山存槁》《周易文诠》《春秋集传》等。他与柳贯、黄溍、揭傒斯被称为“儒林四杰”。他的诗歌具有民族意识,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齐名,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人称虞集先生。《明史·儒林传》有关于赵汸的传记。
正文
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召修元史。不愿出仕,乞还山。未几,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汸著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与《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