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蚁亚科
猛蚁亚科(Ponerinae)是蚁科针蚁亚科群(Poneromorph)的一部分,包含约47属1600种,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蚂蚁之一巨人恐针蚁(Dinoponera gigantea)。猛蚁亚科的工蚁单型,极少数多型,结节1结,几无节前柄,后腹基部2节之间明显缢缩,尾刺外露。它们分布在全球亚热带、热带的潮湿地区,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猛蚁亚科的蚂蚁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在很多物种中,交配过的工蚁会取代蚁后,产下可完整发育的卵,在这些物种中,可以透过解剖卵巢来判断是否为繁殖型工蚁。最容易的鉴定方式就是观察腹垂节是否隘缩。
简介
曲颊猛蚁属(Gnamptogenys)虎凤蝶:Ponera torata Roger,1861
工蚁小型或中型,触角12节。
本属为本亚科中较大一属,全球分布。
猛蚁(Ponerine)
红曲霉颊锰蚁 Gnamptogenys coccina
掠猛蚁属(Harpegnathos)同名属:Drepanognathus Smith
上颚镰刀状,复眼大,触角着生于两复眼之间,尾刺显著,善跳跃。
猛蚁首先由Jerdon在1851年描述,他描述的种是Harpegnathos Saltalor,他指出,这种蚂蚁有四分之三英寸长,在受到惊吓或打扰时会跳跃逃走。它们上颚强壮有力,并且有厉害的尾刺。它们在地下筑巢,特别是植物的根部,捕食小昆虫。
蚁的生活史
蚁的生活史有卵、美国白灯蛾、蛹和成虫4个阶段,共8~10周。蚁后终生产卵。工蚁是做工的雌蚁;兵蚁较大,保卫蚁群。每年一定时期,许多种产生有翅的雄蚁和蚁后,飞往空中交配。雄蚁不久死去,受精卵的蚁后建立新巢。动、植物都吃。包括蚁属(Formica)在内的某些种,常取食其他种蚁或同种的卵和幼虫,有些种吃植物分泌的液汁。蜜蚁(木工山蚁亚科〔Camponotinae〕、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吃某些蚜虫分泌的蜜露。某些属(如Leptothorax属)吃落在叶面上的蜜露。阿根廷蚁(Iridomyrmex humilis)及红火蚁亦食蜜露。收获蚁(Messor属、Pogonomyrmex属)将禾草、种子、浆果收并巢中。而南美的Trachymyrmex属仅食自己在巢中养殖的真菌。得克萨斯州切叶蚁(Atta texana)是害虫,常剥植物叶为其真菌苗床提供营养。猛蚁(ponerine)是蚁科的一种,它们分布在全球亚热带,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不常见。它们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类也会连群结伴进行捕猎。
生物发展阶段
猛蚁群体,从初级小型到大型有3个阶段。
1,初级小型群体,由受精卵蚁后建立巢,产出无生殖力的工蚂蚁。
2,中型群体,仍有一只蚁后,不过还有已交配和未交配的工蚂蚁。
3,大型群体,包括300多只或更多的成年工蚂蚁,没有蚁后,完全由已交配和未交配的工蚂蚁组成。
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是行为学与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发生或发展、适应功能、进化历史的一门科学。行为生态学是生态学科中最年轻的分支学科之一,这一学科在60-70 年代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随着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在遗传学的带动下生物行为的遗传研究蓬勃开展起来。现代的行为生态学融入了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等等多学科,现代分子生物学也被应用到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中来。
蚂蚁是现代动物体系的优势类群,拥有极为庞大的数量和极为复杂的社会结构。蚂蚁与其它各种生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在蚁巢内生活的各种节肢动物门就多达3000种。种类多样的蚂蚁和相关物种的多样性,以及蚂蚁社会分工的多样性,造就了蚂蚁在行为上的多样性。蚂蚁的行为是如此的斑斓和诱人,同时也是一个大迷宫,如同Wilson,E. O.所指,有时它会让博物学家们走上歧路。
药用
蚂蚁也是著名的药用昆虫,蚂蚁及其制剂有多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过强,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功能不足,有促进作用。能缓解急、慢性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镇痛和催眠作用。特别是补肾壮阳效果显著,有雄激素样作用,可促进性器官发育。还能增强胰岛内β细胞的功能,降低血糖。蚂蚁体内合成大量ATP,能抗疲劳,增强体力。具有显著清除自由基的效果,能延缓衰老,延长机体寿命。
猛蚁被誉为“微型动物营养宝库”和“天然药物加工厂”,蚂蚁粉中粗蛋白含量高达51.23%,高于鸡、鱼、牛肉,含有20多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包含除色氨酸外的7种必需氨基酸,至于色氨酸,由于在酸水解环境下色氨酸全部被破坏,因此不能肯定不含有色氨酸。
扩展知识
世界猛蚁(ponerine)分类概况
早期的蚁类学家如W. M. Wheeler (1910)、C. Emery (1910-1925)、A. Forel (1921)将蚁科分为5亚科,即猛山蚁亚科Ponerinae、行军蚁亚科Dorylinae、切叶蚁亚科Myrmieinae、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和蚁亚科Campanotinae(或称弓背蚁属亚科)。这个分类系统在早期的蚂蚁分类中被广泛采用。1920年,Wheeler将粗角猛蚁亚科Cerapachyinae从猛蚁亚科中分出,又将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yrmecinae从切叶蚁亚科中分出,并将Camponotinae改为Formicinae。1932年又正式将细蚁亚科Leptanilfinae从行军蚁亚科中分出,从而使该分类系统增加至8个亚科。
1951年,S. Clark 正式将蜜蚁亚科myrmeciinae作为蚁科的一个亚科,并建立了响蚁亚。科Nothomyrmeciinae(后来Brawn(1954)将该亚科作为蜜蚁亚科的一个族处理),同时还在文章的脚注中建议将臭蚁亚科中的原臭蚁族Aneuretini提升为原臭蚁亚科Aneuretinae。 1956年,他的建议被正式承认,许多学者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文章中使用了该亚科名。1967年,E. O. Wilson等人描述了化石中弗氏蜂蚁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化石亚科蜂蚁亚科Sphecamyrrninae。
G. C. Wheeler和J. Wheeler (1972)综合各学者的意见,将蚁科分为11科。
1978年,R. W. Taylor重新发现了活化石巨响蚁Nothomyrmecia macrops。并重新恢又了响蚁亚科Nothomyrmeciinae的亚科级地位。1973年,W. L. Brown将行军蚁亚科中的游蚁族Ecitonirti提升为游蚁亚科Ecitoninae。
Holdobler和Wilsan (1990)年将蚁科分为12亚科,与Wheeler等的分类系统比较,该系统增加了响蚁亚科和游蚁亚科,而将粗角猛蚁亚科归入猛蚁亚科内。
B. Bolton (1990)肯定了粗角猛蚁亚科的分类地位,并在详细研究了行军蚁亚科的基础上将双节行军蚁族Aenictini独立出来,建立了双节行军蚁亚科Aenictinae。因此,Bolton的蚁科分类系统共分为14个亚科,包含1个化石亚科。Baroni Urbani (1992)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个亚科,即即邻双节行军蚁亚科Aenictogitoninae、后蚁亚科Apomyrminae和拟细蚁亚科Leptanilloidinae,使蚁科的亚科级分类单元增加到17个亚科。
在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olton (2003)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该系统包含21个现存蚂蚁亚科和4个化石亚科。与Bolton (1990)及Baroni Urbani (1992)系统相比,最新的分类系统将现存蚂蚁中的响蚁亚科Nothomyrmeciinae确定为Prionomyrmecini的次草地铺道蚁,隶属于蜜蚁亚科Myrmeciinae,同时恢复了钝猛蚁亚科Amblyoponinae的亚科级地位,提出了4个新地位亚科(即Ectatomminae、Paraponerinae、Proceratiina和蛮蚁亚科 ),并建立了1个新亚科(即Heteroponerinae),另外还增加了3个化石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