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旨在培养材料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现设一个一级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六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余名,硕士生160余名(包括本、硕、博连读),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5-8名,近年来还招收来华留学生10余名。
学院简介
学院下设材料科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高 分子及复合材料等共四个系,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失效分析专家钟群鹏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惠彬教授、张涛教授,尤其是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力量非常突出。现有教授3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6名),67%的教授年龄在50岁以下,副教授3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70余名,其中超过一半拥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致,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有很强的凝聚力,近几年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2001年在北京市建党八十周年的表彰中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北京市高校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院系级单位。该院承担了国家及国防“973”重点项目、“863”高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重大项目、国防预研等多项课题,“九五”期间经费额度超过了3800万元。“十五”发展速度更明显加快,显示了雄厚的发展潜力。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9项,部委级(省部级奖)一等奖、二等奖40余项。在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能束流表面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预测预防、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一流水平。张涛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2005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学院拥有以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服役与失效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多个先进实验室和一大批一流的实验设备。
学院设置金属与陶瓷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材料设计、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腐蚀与表面工程、高分子及 复合材料五个培养方向。本专业按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人才,低年级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除数、理、化、机、电及外语、计算机课程外,还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现代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大类专业基础课。高年级按以上培养方向组织教学,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纳米材料、金属与陶瓷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控制与仿真、材料腐蚀与控制技术、复合材料学等。
人才培养
材料学院重视人才培养,锐意加强教学改革,“材料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成果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实行教授班主任制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超过了85%。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结合,注重加强育人环境的建设,学风好,2001年应届毕业生上研和出国的比例达到了52.6%,2002届毕业生一女生宿舍六名同学全部获免试推荐研究生,其事迹被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该院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为全校最高的院系之一。
对外合作
材料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QueenMary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系、拉夫堡大学实行联合办学,凡在该院就读的学生,均可采用3+2(国内三年,国外两年)或2+3(国内两年,国外三年)两种模式到QueenMary学院就读,毕业合格后授予伦敦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证书。
发展战略
该院为开拓材料学领域,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使培养的学生达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实验、科研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较高的外语水平的目标。该院拥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全过程培养条件,同时也为国内、国外一流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推荐、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院系设置
材料科学系
本系始建于1954年8月的北航航空冶金系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六个春秋。四十六年来,根据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和学科调整,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于1978年建立硕士点,1990年建立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批准于1998年。1999年批准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岗位。2001年正式成立为材料科学系。
设置有材料失效分析与预测预防,新型高强、高温、低密度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电子信息材料与计算材料学,金属与陶瓷材料等五个研究方向。在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总装备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已建立扫描电镜、透射电镜、MTS实验室、X-射线衍射实验室、高能束流表面工程实验室、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实验室等,为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基地。科研中承担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重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防预研等数十项课题,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SCI和EI收录,所发表的论文有极高的引用率。本系学术水平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材料科学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按一级材料大类学科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具有多学科交叉、专业基础宽广、实践环节较强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的综合性人才。
材料物理化学系
材料物理化学系原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1年建立硕士点,作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9年建立博士点。2001年正式成立为材料物理化学系,学科覆盖了化学一级学科、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和腐蚀预防研究方向。
本系现有教授8名,其中博导5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4名;系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8名,且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下;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稳定且具有应用化学学科的特色。
系内主要包括:应用电化学、材料失效与环境稳定性、现代表面防护技术与工程、精细化学品与材料化学、特种分离科学与技术和纳米材料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在世界银行贷款等重点支持下,建立了具有一流水平的材料环境失效实验室、电化学实验室、表面防护实验室、腐蚀实验室等,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基地。本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防预研、型号工程、中国石油工业总公司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并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二、三等奖多项,有些项目研究成果已为设计部门、部队和生产单位使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系
本系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航空非金属材料教学、研究及应用的单位之一,四十多年来,本专业形成了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材料性能表征研究为重点的鲜明特色并建设成为具有较完备的复合材料制备设施和成套先进热分析仪器的高水平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复合材料高级人才。专业下设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工艺四个实验室。拥有一支由5名教授和10余名副教授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有多名留学归国的博士和博士后。特别是1994年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技术实验室在本专业的成立,加速了专业的发展,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复合材料方向上的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面向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先后承担过高空导弹靶机与无人机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复合材料旋翼、混杂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装甲、预浸胶技术、隐身雷达罩技术、卫星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先进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汽车及电子设备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以及“863”高技术新材料性能表征等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九十年代以来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申请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22部。
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系
材料工程及自动化系在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部分)及铸造专业(1954年成立、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上于2001年组建成立,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材料激光辅助合成、激光表面改性与激光加工、高性能金属零件激光直接成型快速制造、凝固理论与特种铸造合金新材料、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控制与仿真、材料加工过程自动化控制、薄膜与低维材料技术、特种铸造与特种焊接技术等,部分研究方向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已在航空、冶金、石油、机械、汽车等工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近五年来在“211工程”重点项目支持下,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激光材料加工与表面工程实验室”、“高温耐磨耐蚀材料及凝固技术实验室”。本系还有“PCVD及弧增强PCVD薄膜与低维材料实验室”即“摩擦磨损实验室”,材料加工过程自动化实验室也正在筹建之中。承担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防科技预研项目、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与重要工程科技项目近二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近10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研究中心
材料失效分析及预测预防研究所
材料失效分析及预测预防研究所主要从事机械装备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研究。本研究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后1人,研究所内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已形成一支具有高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学科梯队。研究方向主要有:机械装备的失效分析、材料的疲劳断裂、材料在环境作用下的失效行为、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应用研究、数据库和专家系统等。在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事故分析若干项,如三峡大坝“九三”重大伤亡事故原因分析、某型号发动机叶片断裂原因分析等。本中心承担的课题主要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防军工环境试验与观测“十五”计划重点项目等纵向研究项目,以及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横向研究项目,如催化裂化装置轴流主风机叶片断口和裂纹分析、港口大型机械安全评定技术研究等。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本科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我校1954年建立早期院系之一,是我国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材料类院系。材料作为21世纪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家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材料学院拥有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五十多年来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及其他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有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复合材料、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五个系和化学实验中心。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失效分析专家钟群鹏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惠彬教授、张涛教授,尤其是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实力非常突出。
研究生教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三个一级本科专业,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信息功能材料、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及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七个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及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博士点,其中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入全国材料领域前八名。同时还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生220余名,博士生50余名。
研究生就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去向基本分为继续深造、出国深造及就业。北航研究生就业相对较为理想,进入系统内及大中型企业的人比较多。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单位的机会要大一些。
专业型硕士
北航材料学院专业型硕士无论在待遇、开课、毕业要求及培养模式方面都与学术型硕士不同。
待遇:09级10两级专硕没有奖学金,也没有国家生活补助,同时不参加研一期末进行的奖学金评比,直接记为不获得奖学金。11级开始,专硕有一定比例的二等奖学金获得者,即免学费,同时享受国家级月补助270元。同时,这一级的专硕可以参加奖学金评比,但评比范围限于专硕,评比办法与学硕有异。
开课:专硕的学分要求与学硕不同,他们的一部分主要专业课与学硕相同,但是有实习分,同时有其他学院选修课要求。
毕业要求:专硕不要求发表文章。
培养模式:专硕学制与学硕相同,均为2.5年。除学分设置不同外,基本与学硕培养模式相同。没有与单位定向培养的模式,基本完全由导师负责,而绝大多数导师对专硕的要求与学硕无异。
办学主旨
该院旨在培养材料科学领域、环境工程和化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现设三个一级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六个硕士点、六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为加强学生培养质量,采取措施加大出版教材力度,每年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同时鼓励教师选用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教材。学院按照新的培养方案及时更新教材,组织编写了一批在有较大影响的精品教材。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多出高水平优质教材。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汇集科研成果,近三年先后出版了教材28本,其中《计算材料学基础》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另有6部列为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
参考资料
北航材料学院访谈.www.cailiaoren.com.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