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逢春
阎逢春(1919年—1975年1月13日),乳名代蓉,男,山西省运城市人,出生于梨园世家,蒲剧表演艺术家,蒲剧须生演员,名列蒲剧五大演员之一。
阎逢春15岁时,跟随父亲在戏班里学习生角。17岁时,在蒲、解、三州初露头角。1939年,日军入侵晋西南,阎逢春参加“晋风”剧社,为大后方抗日军民献演,在嗓子倒呛撅音下演练出“浮音”行腔,并摸索钻研“帽翅功”的特技表演。21岁,他以“须生泰斗”头衔在晋风社挂头牌。后辗转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等地。1950年4月,阎逢春回到乡参加解县剧团。1951年起,先后担任运城专署蒲剧团团长、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团长、中国戏曲协会理事。1957年,他率晋南蒲剧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薄一波、彭真等接见。1958年,阎逢春在临汾蒲剧院首演《窦娥冤》。1959年,阎逢春参演的山西省首部蒲剧电影《窦娥冤》被拍摄成电影。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1月13日,在平反大会上发病逝世,终年56岁。
阎逢春初学南路生角,后改为须生,故其表演戏路里既有南路文雅成分又具有西路火暴刚健之特点,二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阎派表演艺术,被誉为“须生泰斗”。他有“飞帽上头”“相帽翅”等特技,创造了“垛板流水”以及“流水占字句”“顶板流水”相交替的唱法。代表作品有《出棠邑》《舍饭》《杀驿》《薛刚反朝》《贩马》《新忠义侠》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6年,阎逢春出生。阎逢春的父亲阎金环为蒲剧界著名须生之一。在父亲影响下,他幼时便立志要做一个出色艺人,常独自学习老艺人的演唱架式,并多次恳请父亲带其学艺,但遭到拒绝。10岁时,被母亲送到小学读书。直到15岁时,阎逢春偷离家乡,找到父亲所在的戏班,才得到父亲允许,在戏班里学习生角,不到两年,练出一身扎实的功底,并先后拜张贞祥、柳苏全、董满娃、任金祥、阚毛遂等为师,认真学习和观摩老师们的舞台表演技巧,探讨其艺术真谛。17岁时,就在蒲、解、绛三州初露头角,受到观众欢迎。
艺术精进
1939年,日军入侵晋西南,阎逢春随蒲剧名老艺人辗转西安市参加“晋风”剧社,为大后方抗日军民献演,不料嗓子突然倒呛撅音,面临逆境反更加发奋的练功,吊嗓、拔音并仔细分析喉、舌、齿、牙、唇的发音功能,研究行腔吐字的生理特点,探寻开、齐、合、撮的最佳发音方法,最终演练出一种别有韵味的“浮音”行腔,同时在表演技巧上狠下功夫,悉心摸索钻研“帽翅功”的特技表演,于是在端午节晚上,阎逢春重返“晋风”社,演出《杀驿》一剧获得成功。他的“浮音”声腔出口不凡,一鸣惊人。21岁,他以“须生泰斗”头衔在晋风社挂头牌。后辗转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等地。1943年,阎逢春到陕州区参加杨震邦组织的“雪耻剧团”,以帽翅功、口功、靴子功在侠县境内颜具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4月,阎逢春被聘请回到家乡山西省参加解县剧团。1951年,解县剧团与解放剧团合并为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他先后担任运城专署蒲剧团团长、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团长、中国戏曲协会理事。
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会演,阎逢春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演出《跑城》的启发,发挥蒲剧艺术特长,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徐策形象。1957年,率晋南蒲剧团赴北京汇报演出,深得中央首长和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的赞赏,被列为蒲州梆子五大名演员之一,演出结束后,受到周恩来、薄一波、彭真等接见。
1958年,阎逢春在临汾蒲剧院首演《窦娥冤》,深受观众喜爱。1959年,阎逢春参演的山西省首部蒲剧电影《窦娥冤》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后来,阎逢春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大报仇》《反徐州》《放饭》等戏的中心唱段,也由中国唱片公司制成唱片。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担任晋西南青年蒲剧团赴京演出艺术指导。
晚年经历
“文化大革命”中,阎逢春被扣上“反革命”“反动艺术权威”的罪名,遭受批斗,以致瘫痪在床。1971年稍有好转后,被赶到河津市上市村,以改造为名,组织批斗,最后被宣布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当他被逐出文艺队伍的时,在解州当砸石工。1975年1月13日,阎逢春在运城地委为其平反的大会上,发病逝世,终年56岁。
主要作品
蒲剧作品
蒲剧电影
唱片作品
艺术成就
唱腔特点
阎逢春初学南路生角,后改为须生,故其表演戏路里既有南路文雅成分又具有西路火暴刚健之特点,二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他在唱、做、念、打、舞与手、眼、口、身、步等功法方面,既继承了蒲剧传经艺术,又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形成了阎派艺术表演风格。阎逢春的唱腔苍劲有力、铿锵大方、刚柔兼备,讲求“安、点、顿、拉、闪、放”六字演唱技法,善用充满激情的演唱,唤起观众的共鸣。
舞台技巧
在民间,特别是在运城市、临汾市一带,有很多关于阎逢春的传奇。说他既能演历史古装戏,又能演精彩的现代戏;说他能演文生、武生、老生、小生,还能演红脸生(如火焰驹中的艾千),演什么像什么,唱什么红什么。关于他的瞪眼功艺术,观众把它总结为“六眼”,即《出棠邑》中伍员瞪的是“虎怒眼”,《朝房》中赵盾瞪的是“气恨眼”,《杀驿》中吴承恩瞪的是“情感眼”,《忠义侠》中周仁瞪的是“忧愁眼”,《火焰驹》中艾千瞪的是“火急眼”,《跑城》中徐策瞪的是“喜乐眼”。虽然都是瞪眼,却因不同人物的身份、心情、环境、情感、年龄各不相同,阎逢春采取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表演出的人物,文像文官,武像武将,急像急人,愁像愁人,喜像喜人。他通过瞪眼手法,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十大基本功,即帽翅功、口条功、造型功(也称架势功)、袍袖功、变脸功、瞪眼功、马策功、靴子功、唱白功、甩幡功,是阎逢春的“绝活”。
人物塑造
在表演艺术上,阎逢春博采众长,努力创新,自成一家,尤其善用特技刻画人物,由他发展的髯口功、梢子功、靴子功等蒲剧特技,极大地丰富了角色的形象,被列为蒲剧五大名演员之一。所塑造的《出棠邑》中的伍子胥,《杀驿》中的吴承恩,《薛刚反朝》中的徐策,《周仁献嫂》中的周仁等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
作品影响
阎逢春注重创新,曾有“飞帽上头”“相帽翅”等帽翅功特技,他嗓音虽略带沙哑,却能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反取得苍劲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阎逢春还创造了“垛板流水”以及“流水占字句”“顶板流水”相交替的唱法。同时继承了蒲剧传统艺术,形成阎派艺术表演风格。阎逢春的《出棠邑》《舍饭》《杀驿》《薛刚反朝》《贩马》《新忠义侠》等,均为传世精品,阎逢春也被誉为“须生泰斗”。抗日战争时期,阎逢春在社会名流李逸僧的相助下,练出了一股腹音,并创造了神奇的帽翅功,一出《杀驿》唱红了西安市;由他扮演的傅作义将军,声震西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斗志和精神,景梅九曾在《国风日报》上写文章给以赞美鼓励。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我与老阎直接交往了二十余年,给我的最深印象,他是一个有独立见地而又顽强、执着的表演艺术家。(行乐贤 评)
阎逢春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位近代著名艺术家。(运城新闻网 评)
人物轶事
1978年春夏间,李健吾去看了南昆《十五贯》电影的重新放映,听到有些观众对况钟在苦思闷想时帽翅的摆动很感兴趣,他得想起了阎逢春,随后写了《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一文,在《山西日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李健吾将阎逢春的演技与京剧名角周信芳的演技作了比较,明确提出在《跑城》等戏上,阎逢春超过了周信芳。
原上海剧专的学生常在北京拜访李健吾。1978年秋,一位负责《辞海》现代戏剧条目的老学生向李健吾请教活人死人入辞典的问题,提及田汉、周信芳及黄梅戏的严凤英等十年浩劫中逝世的艺术家。在谈话中,李健吾特别推崇了阎逢春的蒲剧演技,建议将其列入《辞海》。然而,该学生因阎逢春名气不大和地方戏背景而婉拒。
三年后,编辑《李健吾戏剧评论选》时,李健吾收入了《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一文,并附上千余字的《附记》,详细叙述了自己与阎逢春的交往,再次肯定其艺术成就。虽然新版《辞海》未收录阎逢春,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增补本》中均有其词条。得知此消息后,李健吾又撰写了《附记二》,提及周信芳对阎逢春的钦佩,以证明自己的评价正确。
后世纪念
阎逢春铜像
阎逢春铜像位于盐湖区东郭镇刘范村的仙阁山庄名人苑,于2011年11月11日落成。铜像上方,刻有由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题写的“蒲剧泰斗”四个大字。左右6个人物图像代表阎逢春塑造的6个深入人心的蒲剧人物形象,乌纱帽则代表阎逢春对蒲剧的重大贡献:创造了帽翅功。
参考资料
李健吾与阎逢春.光明网.2024-04-10
须生泰斗阎逢春.百家号 人民融媒体.2024-04-10
【河东记忆】蒲剧大师阎逢春的历史侧影.微信公众平台 运城新闻网.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