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羊蓝舌病

羊蓝舌病

羊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亚目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绵羊身上,病变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

症状

潜伏期为3~8d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5~6d表现厌食、委顿,落后于羊群。流涎,口唇水肿,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后发,呈青紫色。在发热几天后,口腔连同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口腔发臭。鼻流炎性、黏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结痂,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有白细胞减少症。病程一般为6~14d,发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时可高达90%。患病不死的经10~15d痊愈,6~8周后蹄部也恢复。怀孕4~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时,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缺陷,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一般比较轻微。

牛通常缺乏症状。约有5%的病例可显示轻微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绵羊相同。

病原

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腰子、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牤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栗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