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
陈玲玲,女,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就读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年9月-2000年6月,陈玲玲就读于兰州大学,获学士。2009年毕业于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同年5月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
2011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霍德华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员。
2020年8月30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09年5月作为独立PI获得Connecticut Stem 细胞 Seed Award研究经费资助,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
2011年1月任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目前担任国际期刊Trends in genetics、Genome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化学编委。
2011年1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核糖核酸编辑和长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和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共二十大代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发现多于98%的转录基因组序列为非编码RNA(ncRNA)。这些ncRNA包括housekeepingnc RNA(如tRNAs,rRNAs和snRNAs等)、小RNA(如miRNAs和piRNAs等),以及上万条长非编码RNA(lncRNA,\u003e200nt)。最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s广泛参与一系列细胞的重要功能调控,包括细胞核亚结构的形成、基因表达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等。
实验室主要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lncRNAs的功能调控,包括新类型lncRNA分子的发掘、其加工成熟机制、以及它们在转录、染色体、细胞核亚结构和干细胞干性维持等方面的调控功能研究。未来五年,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计算生物学手段结合的方法,发掘和鉴定人类基因组中的新类型lncRNA分子;
2、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新lncRNA分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3、用基因组编辑和活细胞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lncRNA在细胞核亚结构和染色体维持和调控过程中功能;
4、以hESCs的多功能潜能性维持和分化为模型,研究lncRNA对人源胚胎干细胞的命运决定的调控。
研究成果将能够丰富对lncRNAs功能和机制的认识,也为hESCs的多功能性维持和命运改变提供一个全新水平的调控。
代表性论文
获得荣誉
201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3年,获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项目资助。
2016年,获亚太分子生物学联盟(A-IMBN)杰出青年研究员奖。
2016年,获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杰出青年研究员奖(CBIS Young Instigator Award)。
2016年,获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
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17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
2017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2018年,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0年3月,入选《细胞》(细胞)杂志学术顾问委员会名单。
2020年8月30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
2020年11月14日,陈玲玲获得2020年腾讯科学探索奖。
2021年6月,陈玲玲拟入选202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22年3月,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人物访谈
生命科学家陈玲玲:倾力探索未知、揭示谜底
2017-05-03来源:新华网刘雪
在生命科学奇妙世界里,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暗物质”,非编码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揭开生命神秘面纱。
这位40岁的年轻女科学家认为,探索是极有意义的挑战,“如果人们不再倾尽全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为“小胖”解密基因密码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高发遗传缺陷基因疾病,每一到两万个新生儿中,就可能存在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小胖娃娃。他们体内的饥饿蛋白较常人高出数倍,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由于病理机制至今不详,且临床症状复杂,这类患者很容易被疏忽,从而错失治疗时机。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出生缺陷,如果能提早发现,可以提前进行干预治疗。”陈玲玲说。
她的研究组发现两类新型长非编码核糖核酸,功能研究提示或与“小胖威利综合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研究为及时干预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陈玲玲团队正在精细分子调控机制方面进行努力,冀望新成果能对“小胖”患者的干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长非编码RNA分子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分子家族”。自2011年回国建独立实验室以来,陈玲玲在长非编码RNA研究的前沿技术、新型长非编码RNA家族、特异长非编码RNA的功能机制等领域开展前沿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新发现了四类分子家族。
“当我们更接近真相、看到谜底的时候,内心总是无比兴奋。”陈玲玲说。
属意科学:做自有知识产权的科研发现
问及为何选择从事生命科学研究,陈玲玲笑着说,小时候就对生命现象很感兴趣,上大学时阴差阳错地选择了生物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迷上了生命科学。
陈玲玲拥有美国知名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和生物医学博士双学位,本可以进入企业工作。但最终,她选择了科研。
“读完商科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属意科学。”陈玲玲说,生物是多变的,是基于想象力和研究对未知世界进行发掘,商科大多集中于对已有知识的转化;相比而言,发现未知世界更有吸引力。
但是,那段跨学科的学习让陈玲玲受益匪浅。作为一名研究组长,她将以前MBA课程中的知识和理念用来更科学、高效地管理团队和运营实验室。
2011年1月,陈玲玲和同样从事科研工作的先生一起回国。不少人问她为什么回来,她回答:想做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科研发现。
“科学创新无国界之别,无性别之分”
穿过器皿林立的实验室,走进陈玲玲的办公室,但见各种绿植遍布,其间放着女儿照片,满满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初为人母的喜悦。
“科学创新无国界之别,无性别之分。”陈玲玲表示。但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女科学工作者往往要付出更多代价和努力,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团队的协同努力、研究所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带给陈玲玲莫大的安慰。
陈玲玲感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多科研涉及交叉学科,科研工作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谈及未来,陈玲玲表示,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研究,珍视每一分钟,享受每一点滴的进步。“也许这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自己来说可能是人生中的一大进步。”
作为两岁孩子的母亲,陪伴女儿是陈玲玲最享受的休闲娱乐。“希望能和她共同成长,用她的视角去感知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资料
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10-2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关于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的公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0-08-3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新华网.2022-09-27
中国科学院大学导师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12-29
高福等7位中国学者受邀加入顶级期刊《细胞》学术顾问委员会.www.thepaper.cn.2020-03-19
50位青年学者获2020年“科学探索奖” 其中7位为河南籍学者-大河网.大河网.2020-11-15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拟入选202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澎湃新闻.2021-06-20
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1-08-28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名单公布.澎湃新闻-.2022-03-03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表彰名单.新浪网.2023-05-31
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