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克·布洛克

马克·布洛克

马克·布洛克(又名: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7月6日出生,1944年6月16日逝世,里昂人,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早为人知,言必称“新史学”的大有人在,他的《封建社会》也已有了中译本。最近,伽利玛出版社将布洛赫的作品结集《历史、大战、抗战》(L'Histoire,la Guerre,laRésistance),校订者是他的儿子埃蒂安,厚达1176页。与此同时法国的人类科学出版社从德文本译出乌尔里希·劳尔夫(Ulrich Raulff)的《马克·布洛克: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家》,可作学术史,也可当作史论阅读,评者称笔法精严。此类学者评传,实是初学者的法门,既有总体的学术脉络,又有“八卦”可读。

人物经历

恩斯特·布洛赫188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学业出色,18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这一时代结识了他后来的合作者,同为“年鉴”创始人的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获得史地课教师资格后,1912年被任命到蒙彼利耶,后转到亚眠。其间曾结识汉学家马塞尔·格拉内和涂尔干的弟子路易·热尔内。后得到一年奖学金,就读柏林洪堡大学,从卡尔·兰普雷西特讲授的“新社会史”中获益甚多。他是从当代史的研究中得到启示的。此时,他主张一种“综合精神”,结合亨利·贝尔(Berr)的“普遍历史”、保罗·维达尔(Vidal)的人文地理、菲斯泰尔·德·库朗热(Coulange)以机构为线索而进行的乡村经济史、涂尔干效仿数理模型的社会学。此时他已有结论,传统的历史学无法企及科学的高度,他主张以“现象”来代替传统史学的“事件”,所谓现象则包含着对事件的分析。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1886年7月6日出生于里昂。1904-1908年他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1908年-1909年在莱比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学习。1912年之后,在蒙彼利埃和亚眠的中学任教。1920年他以题为《国王与农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1936)、巴黎大学(1936-1940)等著名学府担任教授。

主要作品

恩斯特·布洛赫的早期作品著作包括《法兰西岛》(1915)、《国王和农奴》(1920)、《创造奇迹的国王们》(1924)、和(致力于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1928)等。1929年1月布洛赫和另一位同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共事的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合作,创办《社会经济历史年鉴》杂志,标志着年鉴学派的形成。布洛赫的后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法国农村史》(1931)和《封建社会》(两卷,1940)两部重要著作中。

主要文章有《马克·布洛赫及其史学思想》(张和声著,见《史林》1993年第4期)、《试论马克·布洛赫的史学功用思想》(李新冲著《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年2期)、《马克·布洛赫“倒溯法”探析》(王科著,见《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不该被遗忘的声音——读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蔡波著,见《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9期)、《为史学而辩护——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怀》(朱定秀著,见《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等。

人物轶事

联合抵抗运动

1944年3月21日,德国占领军电告,法国抵抗运动在里昂的总部被法国警察破获,其首领为法籍犹太人马克·布洛克(误作Block),化名纳波那(Narbonne)。他是游击队组织“自由射手”在里昂的代表,与“战斗”和“解放”组成“联合抵抗运动”(MUR),1944年3月8日被捕,被盖世太保搜出一部无线电接收机和若干文件。此后便是审问和酷刑,患上支气管肺炎。1944年6月16日,此人与其他抵抗运动成员三十人在一片田地里被处决,法警留下的照片上的老年男人满脸胡须,首字母MB,他便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布洛赫,卷宗里有他使用的假证件,姓名是莫里斯·布朗夏。

恩斯特·布洛赫的个人历史,在长久以来并不被学人重视,似乎他是与政治无涉的学者,或者说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与权力关系无关。但是大家往往忘记个人经验在求知中所起的作用,他始终是处在当时的政治、学术和文化漩涡之中的,著述中自有一种伦理在,不是普通的卫道,而是勇于剖析历史,不掩其恶。

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洛赫应征入伍,参加了索姆河战役马恩河会战,曾经经历一战中最残酷的“女士小路”的争夺战。而战争是后来的“新史学”的一个入口。固然战争要求决心和勇气,但是在前线的物质环境中,他也不得不以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来书写个人的战争史。他戏称在残酷的战斗中,仍不由得从炮弹的落点、声音和烟雾来判断其种类,仿佛事实本身就会说话。而堑壕战士兵的处境,工具、武器、声音背景、地貌环境、谈话话题、战俘的家乡所在,这些都是传统历史所不能容纳的。他意识到,观察应当是历史学家的第一任务,应该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细节和痕迹。由此,史料的范围将重新定义。

形成“精神氛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布洛赫被任命到刚刚收复的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大学,1920年以《国王与农奴》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获得中世纪史的教席。从到斯特拉斯堡恩斯特·布洛赫开始一段近二十年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时间。他在斯特拉斯堡主要的收获是结识社会学家莫里斯·阿尔布瓦克斯(Halbwachs)。在这一时期,他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合作,曾研究谣言或小道消息的机制,以“社会心理机制”来研究中世纪对于国王的信仰,认为他有通过触摸来治疗疾病的神力,他所说的“精神氛围”,便是此后的“社会心态”了。

《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1929年他与吕西安·费弗尔合作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主要的合作者还有阿尔布瓦克斯和费尔南·布罗代尔。他们主张多学科的研究,“在时间中研究人类的历史”。在利用传统史料的同时,从人类学入手,研究习俗、心理态度、价值系统、民众想象、物质环境、口头见证等等。所谓人类的,就是所有属于人类、依赖人类、为人们服务的东西,人所表达的表明人类存在、活动、趣味和方式的东西。改变了对历史的概念,也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式,其影响深远。历史学家也不会放弃传统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要裁断,但不是通过某种道德论,而是通过分析,让事实说话,读者自己得到答案。无疑,“新史学”在这一点上,成为反省历史和进行一些平反工作的方法论。

人文关怀贯彻始终

在1939年,他得到了索邦大学的教席,出版《封建社会》的第一部,这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著作。同年,二战爆发,布洛赫入伍。1940年退伍。他反对当时法国政府所谓的犹太人法,也反对法国的犹太人组织,始终认为自己是共和国的一分子。在这一年他曾写作《古怪的战败》。在德军占领南部自由区后,他投身抵抗组织。此后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倒在田地里的恩斯特·布洛赫最后想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了。他是将人文关怀贯彻始终的,即使是风景,在于他也是人类的风景。“在风景的线条的背后,在工具和机器的背后,在最冷峻文字的背后,在表面上完全与建立者无涉的机构的背后,正是历史要去捕捉的人类。如若不然,便只是些渊博的做作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