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水晶
浦江水晶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浦江县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十国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已有1800多年历史。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水晶玻璃之都”。
浦江县简介
浦江有着长远的水晶发展历史,近年来发展快速,在国外小有名气,是国内的水晶主要生产加工基地。“永康市一只炉,义乌市一只鼓,东阳市一把刀,浦江一串珠”浦江水晶玻璃行业就从20年以前这一串珠起步,到水晶灯饰,再发展到水晶玻璃工艺品,如今浦江已拥有水晶玻璃工艺品生产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逾5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市场占有率达60%,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
浦江县毗邻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片产业集群特别发达,民营经济土壤特别深厚,创业氛围特别浓烈的热土。仅以38万人口,920平方公里的土地,综合经济实力已逼近全国百强县。水晶玻璃工艺品是浦江特色最为鲜明,市场占有率最高(占全国60%以上)的产业,拥有1200余家生产企业,1000多户水晶商户在浦江、义乌市及国内外开拓市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晶工艺品制造、贸易基地与原材料集散地。
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省三雕”;起于明代的“迎会”,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名人名家辈出,古有南宋诗人方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东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禅师蒋兴俦等;近现代曹聚仁、张世禄、石西民、洪汛涛以及张书、吴茀之、张振铎、张岳健、方增先、吴山明等在文学、语言、新闻、书画等领域自成一家。浦江县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全县拥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600多家,工业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330多家,出口产品企业300余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0多家。
浦江玻璃业
浦江县水晶玻璃业始自1982年,起源于山区乡村的家庭磨珠作坊,到1995年底,全县已拥有夹珠机1.5万台,磨珠机1万余台,年产珠达8亿多颗。1993年开始了水晶灯具的成灯产品生产,并开发了水晶工艺品。从此改变了十多年来单一低档次的产品结构,为千家万户的加工业开辟了新天地。1997年底建成了浦江水晶灯饰城,成为集信息、原材料供应、服务和对外宣传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为浦江水晶玻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浦江水晶玻璃行业全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从业人员4万余人。有生产企业和经营户1800余家,有40多家水晶玻璃企业注册了商标,30多家企业在因特网中做有网页,销售水晶玻璃原材料达2万余吨,销售对象主要为县内的企业,也有宁波市、温州市、义乌市、建德市等市县及重庆市、天津、江苏、广西等地的水晶玻璃经营户。主要产品有打磨系列、内雕和深雕系列、铸造系列、内画系列、吹拉系列的水晶玻璃工艺品及水晶灯饰。其中水晶玻璃珠和水晶玻璃工艺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和60%,产品覆盖了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市场,有的还远销国外,浦江县已成为全国水晶玻璃原材料和工艺制品销售、加工的主要集散地。
水晶崛起介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深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有了许多剩余劳动力,并促使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初期水晶玻璃行业的低成本设备,简单生产工艺与方式,很适合当时开放了的乡村,是浦江水晶行业崛起的经济背景及必要条件。但浦江水晶崛起和壮大仅仅拥有这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当年带技术来浦江的上海市沈师傅所说:"我们离开虞宅后也在江苏省、浙江省其他地方搞过类似的厂子,但都没有兴起来,而浦江大大超过了我们当时想覆盖虞宅一个乡的初衷,发展成了一个县的支柱产业。"水晶扎根浦江县有着一定偶然性,但也与其独特的人文氛围息息相关。
文化的优势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南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传统。水晶艺术品,素有"美的化身"之称,玲珑剔透,晶莹无瑕,冰清玉洁,流光溢彩,极具观赏性,也具实用性。其独特的质地,给工艺美术师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天地和广阔的创作空间,而心灵手巧善于创造美的浦江人,又把其独特的传统书画技法与现代的抽象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浦江水晶玻璃艺术品独具的魅力,在同类水晶产品中独树一帜。可见浦江县独特的区域文化成了水晶业崛起的内在艺术推动力。
20年前来浦江虞宅"播种"的四位上海市师傅,应该说是浦江水晶行业最初的领路人。他们当年不仅仅把一个操作工艺带到浦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信息和理念,带来了浦江一批人的幸福。但水晶行业在浦江崛起更重要的是,浦江人自身素质和精神力量。浦江人是勤劳的,舍得力气,舍得时间,也吃得苦,他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磨珠,不计小利,积少成多;浦江人是聪慧的,懂得创新,不断接受新信息,大胆地跑出浦江,频频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水晶博览会,从更大的国际市场捕捉新的商机;浦江县人也是务实的。长期以来,浦江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区域商贸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功利,讲究实际,重视工商。浦江人肯学习,善经营,重实干,求成效,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区位条件和轻型结构的比较优势;浦江人有时也是"狡"的,脑子转得快,善于从人家的生意和产品中"偷"信息和技术,带回家像模像样地嫁接在自家的生意链中。正是如此,浦江水晶企业才能出现如今遍地开花、百舸争流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
水晶落户浦江,我们不可否认有其偶然性。当时上海师傅第一站并非浦江县,而是建德市。但由于建德政府不同意发展饰品厂而选择了搞针织,所以"水晶玻璃"才辗转来到了浦江。当时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的重要时期的浦江,抓住了这一契机。水晶的落点--虞宅乡,得到了浦江乡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县有关部门的帮助,开始了浦江的水晶之路。浦江政府选择了水晶业并在贷款和税收上作出了完全异于建德政府的举措,认可并支持水晶业的谋利活动和创新行为,可以说这是浦江水晶生根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而后浦江县政府又将其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进一步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其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做大、做强、做优水晶产业。政府在浦江打造真正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资料
浦江水晶城.浦江县人民政府.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