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泉
杨泉,字德渊,别名杨子,西晋梁国人。西晋时期哲学家,道家崇有派代表人物,唯物主义流派代表。所著书籍有《物理论》《太玄经》等。
太康六年(285年),杨泉被征召到晋朝,因不愿意与门阀士族阶层合作,选择隐居山林。在中国历史上,杨泉第一次提出医学人才应该具有“仁、智、廉”三条标准。
人物生平
杨泉在早期的战乱中从梁地逃到了吴地,因此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吴越地区。在吴地期间,他拒绝出任任何官职。公元285年,杨泉被征召到晋朝,当时的会稽相朱则向晋武帝递交奏章,称赞杨泉“清操自然,征聘终不移心”。晋朝廷下诏任命杨泉为郎中,但他坚决不接受。《隋书·经籍志》称杨泉为“晋朝的征士”和“隐士”。这表明杨泉一生都不愿意与门阀士族阶层合作,选择隐居山林。由于他长期隐居,不追求名声和地位,史书中并没有他的传记。如今,关于他的出生和去世年份、家庭背景以及生平事迹,都已经无法考证。
主要思想
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杨泉相信整个宇宙充满了一种基本物质“元气”,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他通过比较灰尘和烟雾,生动地解释了固体和气体,即地面和天空这两种物质状态的不同。这正是对古代“宣夜说”的哲学总结。在继承“宣夜说”的基础上,杨泉明确提出“盖气,自然之体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实质的、物质性的“气”是自然的本质、天地万物的根源。据杨泉所说,宇宙中的所有天体气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地面上的所有物体,如水土岩石、动植物,都是由“气”产生的。正如他所说的“物受气而含生”(《蚕赋》),“土气和合,庶类自生”(《物理论》)。
不仅如此,杨泉还认为“气”生出万物的原理是自然的。他在《物理论》中提到:“风是由阴阳混乱之气激发而起的,就像人的内气因为喜怒哀乐而激发出来一样。地方土壤的异气,速度有快有慢,和平则顺畅,违背则凶险,但这并不是由某种力量驱使的。气的积累是自然的,愤怒时能飞沙走石、拔树倒屋,高兴时则能使草木摇动,这是天地的本性,自然的原理。”这里,杨泉以“气”产生风为例,详细解释了宇宙万物的形成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他认为“气”生出万物,就像人体的生理现象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外部神秘的力量,即“气积自然”,“天地之性,自然之理”。杨泉强调“水”,是将“水”视为万物的动力,而非视为万物的本质。杨泉之所以强调“水”,是因为受到了古代阴阳家和天文学家思想的影响。实际上,在杨泉看来,水也是由元气凝聚而成的。
气一元论的思想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杨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这与当时玄学家们主张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轻蔑地说:“那些空谈虚无的人,追求华丽的言辞,与春天的青蛙和秋天的蝉鸣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吵闹而已。”(《物理论》)杨泉坚持气一元论,推动了与魏晋玄学相对立的唯物主义思潮。从气一元论出发,杨泉坚持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形神观和生死观,对当时佛教宣传的神不灭论给予了明确的否定。他说:“人是由气构成的,精神耗尽就会死亡;死就像是消散和灭绝。就像火一样,柴烧尽火就熄灭了,就没有光了。所以火熄灭后,没有火焰;人死后,也没有遗留的灵魂。”(《物理论》)杨泉的这种神灭论思想,继承了汉代谭、王充的形神学说,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杨泉在其著作《物理论》中,总结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其他科技生产知识,展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在天人关系方面。天人关系一直是先秦以来哲学家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在魏晋时期也不例外。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主张“名教本之自然”和“无知”“无为”,而杨泉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强调人应发挥智慧和力量,合理利用自然规律。
在《物理论》中,杨泉提出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规律性认识,如“稼,农之本;穑,农之末。农本轻而末重。前缓而后急。欲少,欲多;耨欲缓,收欲速。”这表明他认识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这些规律,体现了农业生产的辩证法思想。他还研究了织机制造、造船、纺织等手工艺,认为工匠的心灵手巧超越了蜘蛛结网和蜜蜂筑巢的自然现象。
杨泉在《织机赋》中进一步阐述了人能够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观点,指出“事物之谊,法天之常,既合利用,得道之方”。他既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人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观点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是科学的,并与当时玄学家的宿命论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杨泉注重实践、重视农业科技和手工业技艺的良好学风,也是值得称赞的。
“人死无遗魂”的形神观
杨泉以气为构成万物元素的思想提出了“人死无遗魂”的命题。杨泉认为人与一切生物都是禀气面生的,他说:“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澌也,灭也。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火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物理论》)即是说,人们含气而生,精气一旦灭绝,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所谓死就是气之灭,就像火一样,柴烧尽了,火也就灭了,火灭之后就不可能留下什么火光,人死之后精神随之消亡,哪里还会留下什么魂灵呢。杨泉对形神的解释吸取了汉代桓谭与王充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提旧话,是有针对性的。
自然观
杨泉的自然观认为地比天更根本。他说:“地者,天之根本也。”(《太平御览》地部引)这与传统的天尊地卑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种自然观看他的说法是很素朴的。
水为天地之玄源的发生论
杨泉把日月星辰看作是纯粹的自然物,看作由水蒸发出来的气组成的。他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物理论》)杨泉的这一思想是以他的天体说为根据的,天地既然浮在水之上,因此可以说水为地之本,水从地下蒸发出来成为元气,元气凝聚为日月星辰。水为万物之源,不是说水可以直接组成万物,而是说由水蒸发出来的元气可以组成万物,因此可以称杨泉的发生论为水气论。
代表作品
杨泉在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根据《隋书·经籍三》的记载:“梁代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太玄经》十四卷,都是由晋代征士杨泉所撰写。”而在《隋书·经四》中也有提及:“晋代处士杨泉的文集《杨泉集》二卷,以及《录》一卷。”杨泉的著作在南北朝、隋、唐和北宋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在隋、唐和北宋时期,一些类书和注释广泛引用了他的作品。然而,不幸的是,到南宋时期,杨泉的大部分著作都散失了。从《宋史·艺文志》开始,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学术界才开始有人搜集整理杨泉的失传作品。最初,章逢之编纂了杨泉的《物理论》辑本,后来孙星衍又对其进行了重新校对和补充,最终辑成一卷,并收入《平津馆丛书》中。此外,马国翰还辑录了杨泉的《太玄经》十余条,收录在《玉函山房辑佚》中;严可均也搜集到杨泉的赋五篇和文章一篇,收入《全三国文》中。
人物评价
杨泉一生著述颇丰《物理论》是继承两汉扬雄、王充、张衡的唯物主义传统,讲宇宙发生论,推进了以道家传统自然科学为凭依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杨泉认为,宇宙空间充满“元气”,除浩大的“元气”以外,就别无他物了他对医学人才提出的标准体现了中华医德思想在广大文人学者中深入人心,并已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萌芽。此标准对当今的医务工作者开展行医、治病、救人的医疗活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医乃仁术”的本质,是医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医者仁心中华传统医德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