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巷
周家巷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周家巷是古秦州始祖为“周公完颜氏”家族建造的精神寄托地。
院大门为悬山顶两坡水门庭,门枋上有双层角背,前后四檐柱,柱高约2.30米,山柱均内倾,有宋元建筑风格。柱础成独特的高台鼓式样,据说此柱础在甘肃省南部发现尚为首例。大门顶脊端饰吻兽,为唐宋之砥吻向明清时期的过渡产物,其形为尾向龙首铜像过渡的猫头形吻兽。据笔者多年对我市寺庙祠观及古建民居脊饰吻兽的调查,这是在天水市古建筑中罕见的饰物之一。双开扇大门,每扇门顶三排十二枚之棍板门,正面檐下横枋,中间饰以简单穿壁云卷纹,柱面榫头饰蛇头状象鼻纹,门楣上饰筒状如意牡丹纹及缠枝卷叶纹雀替,装饰简约、质朴。大门内花饰考究,檐下上层为缠枝花饰,小耍头为三朵云,其上为三朵云的大耍头,其斗较低,左右两侧变化各出两朵云。后板倒竖梯形,双线花板内刻浮雕如意纹。栱板间饰透花宝相牡丹纹。花板中心部位为一圆形图案,为口含桂花的玉兔,双耳圆眼,憨态十足。细观此门饰,花饰及玉兔当与宅之主人喜好有关,为此宅系完颜氏金禅公主老宅物证之一。在此点左右及下均饰宝相式牡丹花,两端简饰折枝牡丹,粗线条、草叶纹,花枝均写实,有宋代建筑之遗风。
历史研究
我们对于这条古巷之所以关注,除为先贤周务学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讴歌、赞美外,更重要的是对颇为传奇的周氏历史进行溯源。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这项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原甘南藏族自治州首任博物馆馆长、现专门从事古建民居研究的李振翼先生研究,周氏郡马府其实就是古秦州区周氏最早的发祥地。位于今天水市澄源巷中段,坐东面西。一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前院过庭、中院后到达后院,然后右进为一进二院,此为周氏家庙。
特征
院之正东为过庭,为该院最高的建筑。筒瓦覆盖的大屋面有别于秦州明清古建筑。两坡水歇山顶,有飞檐,三开间。山柱山墙及檐下饰件厚重。后院庭房今已不存,但南北厢房尚存。厢房均为一坡水悬山顶,檐下有补作铺间,大耍头为两朵云,其间圆珠纹,有元代建筑遗风。后花园今不存。
74号院为家庙院,穿过庭二院有楼,原为安放周氏祭祖神之地,后被改建。今北房仍保持原貌,檐下有补作铺间,二朵云大耍头,为明代建筑风格。1992年拆除正庭庙堂时,屋内曾发现有20×15cm淡绿色纸质银票一张,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之物,同时该院出土一块方形青砖,为建房之初之“用物”(起镇宅用),故断定此为明代建筑无疑。
周氏现存古宅的大门、过庭,其构件组合、比例尺寸、雕饰风格及过庭大屋面等特征,均不同于明清两代中国北方古建筑高大厚重之风格,大耍头二朵云之间有圆珠纹,为宋代图案雕饰之遗风、金元风格之吻兽等特色的古建筑,为我们研究古秦州周氏家族历史,特别是其家族发展历史增添了物证,也对研究天水金元时期的古建增添了物证,其价值自不待言。
“周公完颜氏”是天水市一个比较庞大的家族,其久远的历史今不得而知,只传说其祖由外地迁徙到天水定居,至于什么时候,因何而来,由什么地方而来,至今仍为迷团。如今周氏家族以承认“周公完颜氏”为联宗认祖的标志,只要承认“周公完颜氏”者即为周氏后裔。解放前周氏家族都要在清明时节,齐集秦州城东关祖庙(现天水市政府招待所所在地),祭奠先祖神灵,然后到黑鹰咀祖墓上坟扫墓,大操大办祭祀活动三五天。据南郭寺周法天先生讲,他也曾在解放前参加过一次周家在黑鹰咀祖墓上坟扫墓及在东关祖庙的祭祀活动,其仪式庄严、隆重。后来,周氏家族这种活动逐渐稀少了,他们心中都有了一种失落感,而且都十分留恋。如今族人中大都相见并不相识,年青一代有到老不相往来之势。好在于天水市有热心乡邦文化、历史文献及佚闻考究的王耀先生,积十余年之功,东奔西走,广征博引、编成《忠武将军周务学》一书,给我们一个认识周氏家族历史的机会与平台。其在书中罗列了他曾见到的周氏家族中两件类似家谱的“伏纸单”。一件是周家祥先生家藏的;另一件是周航先生家藏的手抄宣纸本“伏纸单”。两“伏纸单”均共同记载始祖为“周公完颜氏”。尤以周航先生提供的此单独特,其记载了周氏传承辈份次序,共五十个单字组成,曰:
来福署永和,天元禄明存,
尚白傅受瓜,进礼成仪隆,
熊根戍为桂,青明梅花,
喜孝田龙荣,康宁凤吉祥,
印扭八鸿业,长世铸武鑫。
家族是社会的单元及组成部分,通过对周氏郡马府金元建筑的发现,也通过对诸如周氏家族历史的演变以及秦州周家氏族独特的认祖联宗这种文化形式的研究,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其祖上历史的怀念与认同,激励他们对周务学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与传承。
参考资料
秦州古巷系列报道之十二:周家巷.天水在线.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