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是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由智者大师智顗提出,是‘一念三千’思想的基础。这一理论认为,佛界等十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包含,每一界都具备其他九界的特点。十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

原理阐述

十界互具的思想指出,人们日常的一念之心,都归属于十界中的某个类别。例如,产生杀生等嗔恚心时,对应的是地狱界;出现贪婪之心时,对应的是饿鬼界;表现出愚昧无知的行为时,对应的是畜生界;当产生傲慢心理时,对应的是阿修罗界;遵循伦理道德规范时,对应的是人界;与欲、色、无色的禅定状态相应时,对应的是天界;理解四谛之理时,对应的是声闻界;领悟十二因缘时,对应的是缘觉界;持有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愿望和行为时,对应的是菩萨界;与真如法界相应时,对应的是佛界。这种观点认为,十界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通过觉悟可以达到四圣境界(声闻至佛等四界),而迷失则会导致陷入六凡境界(地狱至天等六界)。无论处于哪个界,都有可能展现本具的佛性,从而实现从地狱到佛的转化。

观点论述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提到:“烦恼生死乃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九转九邪?如是方名达于非道魔界即佛。”这段话强调了圆顿教法的观点,认为只有认识到十界互具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圆融之处。其他宗派由于未能明确认识到性具十界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对圆断圆悟克勤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即”字概念上,而没有深入领会其含义。

学术研究

田村芳朗在其著作《天台思想》中探讨了天台法华的哲理。他认为,大乘佛教将所有存在分为十个层次的价值体系,即十界。这些界别在大乘佛教兴起前已有雏形,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加入了声闻至佛的四个界别,形成了完整的十界体系。在《法华经》中,早期的部分仅提到了六界,而晚期的部分已经包含了全部十界。十界中的六界代表了迷的世界,它们构成了所谓的“三界火宅”。声闻开始标志着悟的世界的起点,因此被称为六凡四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声闻与缘觉合并,人的存在恰好位于十界的中心位置。无论是从佛界的极善、极乐来看,还是从地狱界的极恶、极苦来看,人都具有善恶、苦乐的双重特性。

参考资料

十界互具.豆瓣.2024-11-25

智顗的“性具善恶”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4-11-25

世界是一个整体?.搜狐网.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