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甸庙镇
下甸庙镇(现已合并至西塘镇)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的交汇处。东靠西塘镇,南接洪溪镇,西与汾湖镇毗邻,北与陶庄镇、大舜镇相壤。距嘉善县县城14公里,是嘉善西北部的一个工贸型经济重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繁荣。
历史沿革
镇域内有上甸庙、下甸庙。民国初,下甸庙附近因窑业发达而渐成市镇,故得名。明、清两代属思贤乡四区、迁善乡东区。民国19年(1930)成为市镇。民国36年(1947)隶属陶庄镇。1950年5月,建置下甸庙乡、礼庙乡,属天凝区。1956年2月,两乡合并为礼庙乡。1956年4月,下甸庙集镇从礼庙乡划出,建下甸庙直属镇。1958年2月,撤销下甸庙镇,与礼庙乡合并为下甸庙乡;10月,下甸庙乡与陶庄、汾玉合并为陶庄公社。1961年4月,建立下甸庙公社。1968年,改名为东风公社。1981年11月,复称下甸庙公社。1984年1月,改为下甸庙乡。1987年12月,撤乡建镇。1999年11月,大舜,下甸庙两镇并入西塘镇,至今。现为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下甸庙村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1982年,建造容纳1000名观众的影剧院。1983年,投资278?02万元建造东风水泥厂。1985年,创办嘉善县第四毛纺厂,次年扩建染整车间。1988年,镇纸箱厂搬迁新址,厂规模扩大到9000平方米,同时更名为嘉善包装装潢厂。1992年,开辟集镇街道昌明路,下甸庙镇新镇规划开始启动。之后,修筑了鹤溪路、吉安路、建业路等主要街道,兴建了鹤溪商厦、粮茂商厦和商业大厦等一批主体建筑,新镇初具规模。1993年,建成镇中学。1993~1996年,全镇普及自来水。1994年,建立有线电视站,并与县站联网。1996年,建成1000平方米的下甸镇集贸市场。1997年,11万伏下甸庙输变电工程竣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镇新一轮城镇规划通过论证
1998年1月30日,由上海市、杭州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下甸庙镇新镇规划,经专家论证,获得通过。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总面积102.18公顷,总人口825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块石护岸建设成效显著
1996~1998年,加强镇南、镇北、友谊、肖家圩、金河等五大圩区的改造,新建水闸一座,修建外港永久性落河缺280个,加高加固土坊圩岸24公里,修筑块石护岸18.5公里,全镇块石护岸数量达到外港圩岸总长度的85%,全镇累计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总投入360.5万元。
经济
稻田养蟹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
1998年,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金河村种粮大户大胆实践,积极发展稻田养殖业。在137亩水稻田中进行套养河蟹的试验获得成功,为粮食主产区创造了走“粮经双丰收”之路的成功经验,受到省、市、县各级的肯定,并在全市乃至省得到大力推广,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
镇家庭五金冲件业崛起
随着废钢业、运输业的萎缩,广大农户凭着废钢经营的经验,逐步转向五金冲件的生产。自1996年起五金冲件逐步发展,到1998年底,全镇五金冲件户达到144户,冲床442台,从业人口874人。主要生产垫圈、铆钉等产品,大部分产品出口,同时销往上海市、江苏省及本省各地,1998年创产值11016万元,占全镇个私经济总产值的45.8%,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1.7%,已成为本镇个私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
文化
一方名村——许泉浜村
许泉浜村原是一个纯农业的行政村,现有农户132户,人口554人,耕田总面积574亩。自1996年起,该村部分农户依托废钢市场的优势,发展五金冲件业,到目前全村冲件户已发展到58户,冲床168台,冲件户占总户数的43.9%,从业人员254人,占全村总劳力的68.8%,主要生产各类标准垫圈、铆钉。1998年,创产值3296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77.1%,已初步形成冲件专业生产村的格局。
消逝的习俗——下甸庙迎神赛
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三月底、四月初,下甸庙的农民例行迎神赛会。赛会从金家出发,前有锣开道,接着是扮演古装戏文等民间文艺队伍,随后是高举“代天巡守”、“宾毅王”、“天花司正神”、“随粮王”、“普佑上天王”五块木牌和“肃静”、“回避”牌,簇拥着五个“老爷”,浩浩荡荡。赛会分水陆两路,水路上的船只,紧紧跟随陆上的队伍,在河港里摇船比赛(俗称“摇大摆船”)。赛会历时二天,途中有三、四个歇脚点,众乡亲前来赶会,在每个歇脚点做起各种小生意及农产品的交易。
参考资料
嘉善县下甸庙镇人民政府.嘉善县下甸庙镇人民政府.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