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多次阅读教材、抓住基础知识、注重细节、牢固掌握知识、注意休息和保证睡眠。此外,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样至关重要。
原则
读四遍书
高考复习的第一原则是多次阅读教材。第一次阅读时,学生不应区分主要和次要内容,而是要通读全书,了解整个知识框架结构,并在不懂之处做好标记。第二次阅读时,学生应精读细读,深入理解每个句子,准确记忆概念和原理。对于之前标记过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学生应努力弄懂并消化吸收。即使不能灵活应用,也要确保理解原理。同时,学生应结合《考试大纲》,明确高考对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要求层次,了解哪些知识是高频考点,并进行重点记忆。在阅读时,学生应边读边思考,并可在课本上写下批注和反思。第三次阅读时,学生只需查看目录,就能正确列举所有知识点,并绘制出完整的知识架构。第四次阅读时,学生应能够在不查阅课本的情况下,自如地引用知识,并能从任何一个知识点出发,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想,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回忆某个知识点时遇到困难,应及时翻阅课本,确保对知识的理解不含糊不清。
温馨提醒
在高考复习期间,课本应该是学生的首要参考资料。考试前,学生不宜过多地挑战难题,但适度的难题可以帮助扩展思维,否则考试时可能会感到难以进入状态。学生应适当回顾之前的错误,以便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科学方法
高考复习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记忆在应试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库的信息越丰富,提取速度越快,准确性越高,思维就越流畅,考试成绩也就越理想。高考试题中,依赖再认和回忆直接做出反应的题目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尽管其中也涉及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但知识的积累显然是提取和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提高记忆效率成为了高考复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记忆方法可以使考前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及时复习
记忆的遗忘规律表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非均匀的,最初遗忘较快,随后逐渐变缓。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会在短时间内遗忘较多,随着遗忘的增加,遗忘速度也会逐渐放缓。因此,“车轮战”或“突击式”的复习方法是不符合遗忘规律的。这些方法通常是在先前学习内容几乎完全遗忘后再进行复习,既不经济也不高效。相反,学校或初次复习后的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复习,可以节省宝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复习的时间间隔并非越短越好,应因人而异。此外,及时复习的方法适用于文字材料的背诵,如单词、文章段落、大论述题等。
多通道记
心理学研究发现,仅靠视觉记忆的能力约为25%,而仅靠听觉记忆的能力约为15%。宋代学者朱熹曾提出“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提倡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协同记忆、理解记忆。研究表明,这种多通道协同记忆的方法比单纯用眼看或口念更为有效。此外,运动感觉的参与也很重要。刚开始使用多通道记忆法时可能不太习惯,但坚持不懈就会发现其优势和价值。此法尤其适用于背诵外语、政治、历史、语文这类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内容。
尝试反馈
背诵在复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背诵中的反馈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节省时间。复习过程中可用的反馈方式包括阅读、回想和提示等。研究表明,单纯的阅读或背诵效果一般,边背边读可以增加记忆量,节省记忆时间。具体做法是,先将材料读几遍,然后尝试背诵一遍,记不住的地方再读几遍,然后再背,直至彻底记住为止。这种方法利用的原理就是及时反馈。第二种反馈方式是回想,一段复习材料背诵之后,间隔一段时间或在从事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回想一下刚才的记忆内容,并将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标题和关键词)背出声来。遗忘的内容作为下次背诵的重点。第三种反馈方式是提示,将学习材料背过几遍之后,交给帮助你背诵的人,由对方随机选择应背的内容向你提问。背诵过程中遗忘的地方可以由提问者加以提示,并作为下次背诵的重点。这种方法适合于长内容的背诵,如大型论述题、问答题。如果能与及时复习法结合,效果更佳。
重点记忆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仍采用面面俱到的复习方法。事实上,高考涉及的内容虽广,但不会涵盖整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且,考试也有重点。此外,从知识体系来看,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最后,从记忆过程来看,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需要指出的是,重点记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基础。记忆内容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般来说,复习或记忆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①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②考前老师着重复习的内容;③考试和作业中出现的薄弱环节;④每段章节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具体做法是,首先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然后解决本章内容中的难点和自己的弱点;第三步是针对重点内容的重点题型多做练习,反复强化;最后将自己复习的重点内容与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比较,以大纲为指导,力求全面。此法特别适合于篇幅较长文章的背诵,如大型论述题、问答题。
过度学习
在背诵复习材料时,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大致记住即可。但实际上,所谓的记忆水平是不同的。如果在刚刚达到背诵的基础上,再继续追加背诵几遍,记忆效果会明显提升。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次数和时间保持在饱和学习的50%-100%之间最为适宜,且过度学习对任何材料都适用。一般成年人或记忆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接近100%的过度学习,年轻人或记忆力较好的考生可安排20%-60%的过度学习。
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分别指的是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心理学实验表明,从时间上看,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分散复习。注意以下几点可以更好地发挥分散复习的优势:①分散复习要有一定前提。时间有限,不能将时间分得太细,间隔太长,最好将分散与集中结合起来;②时间不可过于分散,注意贯彻及时复习的原则;③一般来说,纯记忆性材料分散法效果较好,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此法较为适宜。此外,从内容上看,集中相当于整体,分散相当于分段,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与所记材料的长度、难度有关。系统性较强的材料,如论述题,适于整体记忆;而记忆性较强又比较零散的内容则适于分段记忆,如英文单词、人名地名、时间年代等。可以将分散—集中与分段—整体交叉组合,采用“时间集中—内容分段”或“时间分散—内容整体”的匹配方式。此外还有一种分段与整体相结合的记忆方法,称为“渐进分段记忆法”。在分段的同时进行区域集中,几小段合成一大段。这种方法既便于分段记忆,各个击破,又利于加强各段材料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同时既适合于集中学习,也适合于分散学习。
排除抑制
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背诵材料的记忆效果并不均衡,往往表现为材料的两端较易回忆,中间最难提取。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材料间的相互抑制”。抑制可分为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两种。中间材料既受前摄抑制,又受倒摄抑制,肯定效果最差,因此“照顾两侧,强化中间”的策略的应用就极为重要。研究表明,内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间的干扰也就越大。即便材料不同,也存在相互干扰。因此,复习时可采用文理交叉方式安排复习内容,以减少材料间的相似程度,也可以打乱材料的先后顺序进行复习,以改善记忆效果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复习中间安排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也有助于排除抑制、化解抑制。实践表明,晚上临睡前复习的内容在第二天早上一般都能得到清晰的回忆。
背水一战
我们所说的背水一战并不是指在高考兵临城下时临时突击,因为面对高考,靠几天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侥幸过关的。我们指的是背水一战的心态,这种心态非常有价值。当一个人面临时间限制时,大脑会空前兴奋,全身心都会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如果我们人为将高考“提前”,将复习时间缩短,就可以调动全部潜能,进入高强度、高密度的记忆状态,由此大大提高单位时间的记忆量。事实表明,这种人为制造紧张气氛的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适合那些平时抓不紧、意志薄弱的学生。
学习安排
对于学习来说,除了要对高考复习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外,合理安排每日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果尤为重要。以下每日学习计划安排,考生可以参考实施。
早上6:00-8:00:一天之计在于晨,对大多数人来说,疲劳已消除,头脑最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
早上8:00-9:00: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正是接受各种“考验”的好时间。可安排难度大的攻坚内容。
上午9:00-11:00:试验表明这段时间短期记忆效果很好。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核的东西进行“突击”,可事半功倍。
正午13:00-14:00:饭后人易疲劳,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调整一下,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最好休息,也可听轻音乐。但午休切莫过长。
下午15:00-16:00:调整后精神又振,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傍晚17:00-18:00:试验显示这是完成复杂计算和比较消耗脑力作业的好时间。这段时间适宜做复杂计算和费劲作业。
晚饭后:应根据个人情况妥善安排。可分两三段来学习,语、数、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难易交替安排。
以下是一位高考优秀考生的每日作息时间表,可供参考:
每天6:00起床,6:30-7:30复习英语,7:40-9:40复习数学,9:50-11:50机动安排;中午午休;下午2:00-4:00复习化学,4:10-6:10复习物理;晚上2小时复习语文;其余时间机动。在每一门课的复习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内容为主,多看课本或多做习题,要掌握好。
总之,在总体计划的基础上,注意小块的时间安排,既要抓紧时间,又要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以一个良好、正常的心态去参加高考,才能考好!
复习误区
复习误区案例以及避免和走出误区的方法:
期中考试作为高三全年“四大考”的首次考试,期中考试历来都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格外关注。京翰高考网心理老师表示,期中考前,无论考生还是家长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尽量排除心中的各类杂念,静心备考。
考生小王的首次月考成绩名列全班前十名,他的母亲却越来越担心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她向老师表示,孩子刚升入高三时,一直都能做到12点前准时休息,但月考后,孩子就没有早于凌晨2点钟睡过觉。看着小王天天这样熬夜,家人也都劝他要注意身体。
小王不但听不进去劝,还抱怨家人扰乱了自己备考期中考试的情绪。持续熬夜导致小王的精神越来越差,家人都担心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影响后续的复习。班主任分析,小王情绪异常,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期中考试目标定得过高,导致考前高度紧张和焦虑。找到“病因”后,心理老师给小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减压病疏导。疏导后,小王已经逐渐放松下来,恢复了正常的复习节奏。
教育提醒考生和家长,虽然期中考试比较重要,但考生和家长都无需过度关注考试结果。无论月考以及学习成绩如何,考生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冷静看待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注意总结过往考试中的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总结、消化,但情绪和思想不要一直陷在过往的成功或失败中。考生要将每次考试当作一次查缺补漏的机会,排除杂念,力争有所收获。
注意事项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就像任意门赶考网总结的那样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高中内容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但这样,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部就班地跟着课程进度学习。
1. 以学为先。
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
2. 随处学习。
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 讲究条理。
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暴十寒。
4. 学会阅读。
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地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 合理安排。
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
6. 善做笔记。
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
7. 作业规范。
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 学习互助。
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 自我调整。
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参考资料
高考复习六部曲.第一范文网.2024-11-07
高三复习.搜狐网.2024-11-07
高考复习方法技巧.聚优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