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陆猴
新大陆猴(新世界猴、阔鼻猴、阔鼻小目、阔鼻下目)即New world monkeys,因在南美洲被发现而得名,是包含分布在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热带地区的五个灵长类动物科的小目,包括:狨科、卷尾猴科、夜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它们的鼻子比其他猿猴更扁平,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两侧,鼻孔之间的距离比较远,鼻甲基部分开。其另一大特点是拥有有卷握功能的尾巴。新大陆猴约4千万年前由迁移到南美洲的非洲猿猴演化而来,最近亲缘物种是类人猿和狭鼻猴(包括旧大陆猴和猿类)。
特点
新大陆猴是中小型灵长目,体型跨度从侏儒狨(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体长14至16厘米(5.5至6.5英寸),体重120至190克(4.2至6.7盎司),到褐绒毛蛛猴,体长55至70厘米(22至28英寸)体重12至15千克(26至33磅)。
新大陆猴在几个方面与旧大陆猴略有不同。最突出的表型区别是鼻子,这是最常用于区分两组的特征。新大陆猴阔鼻亚目的分支意味着“扁鼻子”。新大陆猴的鼻子比旧大陆猴的鼻子更扁平,并且有朝向鼻梁两侧的鼻孔。新大陆猴与旧大陆猴相比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其拥有其独有的(较旧大陆猴较短的,无抓取功能的尾巴)具有抓握(缠卷)功能的尾巴,这种尾巴不仅可以用来保持平衡,还有有辅助攀悬树木、拾取物品的作用,被称为第三只手。
新大陆猴(除了吼猴的吼猴)也通常缺乏旧大陆猴的三色视觉。新世界灵长目的色觉依赖于X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产生吸收中长波光的色素,与短波长光形成对比。这种特性导致雄性只存在单个中/长色素基因并形成双色视觉,纯合雌性也是如此。杂合子雌性可能在这个范围内具有两个具有不同灵敏度的等位基因,因此可以显示三色视觉。
新大陆猴与旧大陆猴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们有12个而不是8个前臼齿,排列方式为:
2.1.3.3 2.1.3.2
2.1.3.3或2.1.3.2
(2个门齿,1犬齿,3个前臼齿,和2个或3臼齿)。这与旧大陆类人猿形成对比,包括大猩猩属,黑猩猩,倭黑猩猩,合趾猿,长臂猿属,猩猩和大多数人,它们的牙齿排列方式为
2.1.2.3
2.1.2.3。
新大陆猴体型大都很小,并且几乎都树栖生活,所以对它们的了解不如更容易观察到的旧世界猴那么全面。与大多数旧大陆猴不同,许多新大陆猴形成一夫一妻制,并且雄性也实质性承担对后代的养育责任。新大陆猴食性较杂,包括水果,坚果,昆虫,花,鸟蛋,蜘蛛目和小型哺乳纲。与人类和大多数旧大陆猴不同,它们的拇指无法与同一手掌的其他手指相对(除了一些卷尾猴科的)。
起源
大约4千万年前,类人猿 infraorder分裂为parvorder Platyrrhini(新大陆猴-在南美洲)和Catarrhini(猿猴和旧大陆猴 - 在非洲)。目前推测将演化为阔鼻亚目的那一类型,可能是通过乘植被筏漂流或通过陆桥迁移到南美洲的。有两种可能的漂流路线,即从非洲横跨大西洋到达或从北美横跨加勒比海到达; 然而,没有化石记录可以支持从北美迁移的假设。陆桥假设依赖于渐新世大西洋脊的存在和海平面的下降。这意味将产生一个陆地桥或一系列大西洋中部岛屿作为迁移种群的垫脚石。后者是现在的主流观点。
当新世界猴分化时,巴拿马共和国的地峡尚未形成,洋流和气候完全不同,大西洋的宽度比目前的2,800公里(1,700英里)小约三分之一; 可能减少1000公里,根据目前估计的大西洋中洋脊形成过程的扩散速度为25毫米/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