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隆福大厦

隆福大厦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前期,隆福寺庙会曾是北京市最大的商业性庙会之一。据史料所载,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皇帝朱祁钰批准太监兴安县的请求,“建大隆福寺,役夫万人”,“费数十万”,“于四年三月工成”。因隆福寺是“朝廷香火院”之一,又是太监与外臣进行政治交易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建成之初便香火很盛。

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因受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灯市迁移和坊市制度的影响,东四商业区更加繁荣,隆福寺庙会也逐步演变为商业性集会。明朝定都北京后的一系列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交通条件,使原来由水路进京的漕粮,和货物只能从通州区下船,改走陆路,由朝阳门进京。因此,地处交通要道的东四地区商业也就日益繁荣。

明朝,京师每年正月八至十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至今北京东华门外,还有“灯市口”的地名)。

贵贱相,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到了清代,灯市化整为零,分散在四城举力,东四牌楼即被辟为皇城东北新灯市中心。每所灯市散后,一些远道而来的商贾大都要在隆福寺附近进行交易数日,待所余货物卖尽后方才返回。这样,隆福寺庙会上便出现了与宗教无关的贸易活动。庙会上所经营的商品种类繁金,以奢侈品和书籍最为著名。

到了清朝末年,隆福寺庙会已演变为纯商业性集市。开庙时节,“百货俱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除了固定的店铺外,摊贩多为流动商贩,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管理。以保证彼此都有稳定的营业地点,这既利于经营,又便利了老主顾。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权日趋衰败,北京市原有的“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庙会上经营日用消费品的行业大量增加,品种齐全,“用物不分满与汉,食物不分冷热荤素酸咸甘苦辛”。逛车次庙会,竟然“左右循行晨至午”,可见庙会规模之大。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刊行的戴璐《藤荫杂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隆福寺庙会:“庙市惟东城隆福、西城护国二寺。百货具陈,目迷五色,王公亦复步行评玩。

鲍西冈有句云'三市金银气,五侯车马尘',足括庙市之胜”。正所谓:“百货骈庙市开,招呼隆福寺中来。”辛亥革命后,皇城开禁,内外便行,四城居民的商品交换活动更加频繁。随着中国近找铁路运输业的兴起,火车站所在地的前门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造成北京城愉商业中心的南移。更由于东安市场的兴起和古玩书画业南迁至琉璃厂文化街,隆福寺庙会的销售对象逐渐转向社会下层,形成了以大宗商品和风味小吃为主的经营特点。

今天,“隆福大厦”已以大规模的现代化风貌重新展现在首都及中外宾客的面前,古老的隆福寺庙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古到今的500多年路程,历尽沧桑。可喜的是,它以古老的名字、令首都众多商业单位羡慕的现代化风姿,找到了社会主义商业经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光荣归宿。

参考资料

隆福寺早市今晨谢幕 被称为北京商业的传奇之地.中国新闻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