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果雀稗
圆果雀,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30-90厘米。广泛生于低海拔区的荒坡、草地、路旁及田间。
命名来源
圆果雀稗 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 禾本科 GRAMINEAE (POACEAE) || 雀稗属 Paspalum L.
3. 圆果雀稗(广州常见经济植物)图版87:12-16
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 Fl. Insul. Austr. Prodr. 7. 1876; Hitchc. in Lingn. Sci. Journ. 7:126. 1931; Ohwi in Acta Phytotax. et Geobot. 11: 41. 1942; 广州植物志815, 1956;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686, 图629. 1959; Bor, Grass. Burm. Ceyl. Ind. Pakist. 340. 1960; 华东禾本科植物志198. 1962; 台湾的禾草587. 1975; 台湾植物志5: 587. 1978;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167, 图7163, 1976; 海南植物志4: 427. 1977. ——Paspalum scrobiculatum L. var. orbiculare (Forst.) Hack. in Engl. Bot. Jahrb. 6: 233. 1884.——Paspalum thunbergii var. minor Makino in Bot. Tokyo 6:48. 128. 1892.
形态特征
多年生。秆直立,丛生,高30-90厘米。叶鞘长于其节间,无毛,鞘口有少数长柔毛,基部者生有白色柔毛;叶舌长约1.5毫米;叶片长披针形至线形,长10-20厘米,宽5-10毫米,大多无毛。总状花序长3-8厘米,2-10枚相互间距排列于长1-3厘米之主轴上,分枝腋间有长柔毛;穗轴宽1.5-2毫米,边缘微粗糙;小穗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2.3毫米,单生于穗轴一侧,覆瓦状排列成二行;小穗柄微粗糙,长约0.5毫米;第二颖与第一外等长,具3脉,顶端稍尖;第二外稃等长于小穗,成熟后褐色,革质,有光泽,具细点状粗糙。染色体2n=20(Gould et Soderstrom,1970),40(Hsu,1964),54(Nath,1957)。花果期6-11月。
产地分布
产江苏省、浙江省、台湾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亚洲东南部至大洋洲均有分布。
模式标本
采自大洋洲。
生长习性
广泛生于低海拔区的荒坡、草地、路旁及田间。
特点
本种以小穗长约2.2毫米,第二颖及第一外稃均为3脉而与邻近种有别。
药品简介
【药 名】:圆果雀稗
【拼 音】:YUANGUOQUEBI
【来 源】:为禾本科圆果雀稗的全草。
【功 效】:清热利尿。
【性味归经】:淡,凉。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湖北、华南、西南诸省区。
【拉丁名】:圆果雀稗 Paspalum orbiculare G Forstt
【考 证】:始载于《广州常见经济植物》。
参考资料
植物通.db.kib.ac.cn.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