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出现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期。其要害是:否认了人民公社之间、特别是公社内部原来各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差别,否认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无偿调拨各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和资金;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简介

“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的简称。“一平”是指在人民公社范围内把贫富拉平,搞平均分配;“二调”是指对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以及其他财产无代价地上调。故而可以说,“一平二调”是特殊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特殊分配方式。

出台背景

1959年中国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下,潜伏着重大的危机,“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是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等,由于硬要求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有限的资源被胡乱使用,国民经济发展是无法持续的,人祸导致了国民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大幅度地下降,粮食产量急跌。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的7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经努力地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压低1959年的工农业生产指标。

1959年2月27日到3月5日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以及1959年4月2日到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在这两次会议上,毛泽东等人都提出了要对人民公社,以及当时在人民公社中盛行的“一平二调”实行整顿。所谓“一平二调”就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劳力”的简称,当时是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做法,不仅把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随意无偿地调拨和分配,同时把农民的房屋、家具、家禽、牲畜等等全部都收归集体所有,否认了农民的私有财产权,公共食堂和大锅饭就是“一平二调”的具体落实。

一平二调,首先收缴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引起农民的愤怒。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到当地农民流传的顺口溜:“日本人是三光政策,公社化是五光政策。”当时,各地都曾流传过“三光”、“五光”的说法,具体内容不一,比如云南昆明的“三光”是“楼上楼下粮食光、家具光、鸡蛋光”,广西柳州的“五光”是“猪光、鸡光、犁光、秤锤光、树木光”。有一首民俗音乐,形象地描述了农民当时的反感:“电喇叭,电喇叭,你成天瞎哇哇。鸡被抓,猪被杀,仓里没有米,铁锅也被砸,半碗稀粥照影影儿,你还哇哇个啥? ”同时,随意、无偿地调拨农村本来就稀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宋任穷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到黑龙江省省进行调研时采集的民俗音乐:“一平二调的实质,我到辽宁省、黑龙江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很强烈。肇东市姜家公社群众编成顺口溜:管理区有啥,公社要啥。公社用啥,就来调啥,轻的调一半,重的连根拔。富锦市的群众说:办工厂,调原料,调车马带绳套;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土地,银行扣款当储蓄;交通设厂调机器。”对于“一平二调”,当数当时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牢骚最有代表性,他们说上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我们是一愁二怕三紧张,针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诸如一平二调的问题,第二次郑州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努力予以纠正,毛泽东在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当中也说,要说服坚持高指标的人,不能每天高潮,要波浪式地前进。但是这两个会议呢,并没有从整体形势解决“大跃进”的方向问题,大饥荒的苗头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了。

鉴于基层农民对一平二调的激烈反对态度,毛泽东在1960年11月28日做出了《永远不许一平二调》的批示:“无论何时,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

参考资料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