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浩
吴光浩(1906年—1929年5月),原名吴光皓,化名陈新,湖北黄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鄂豫边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
1926年,吴光浩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营长,参与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1927年,吴光浩先后参与并领导了鄂南秋收起义和黄麻起义。1928年初,吴光浩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后来又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他指挥部队多次击败国民党军的围攻,坚持武装割据。1929年5月,吴光浩在河南省罗田滕家堡遭遇敌军伏击,不幸牺牲。
人物生平
1906年,吴光浩出生于湖北黄陂王家河镇的吴家湾。学生时期,他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开始阅读《向导》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25年,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6年,吴光浩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吴光浩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连长。随后,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营长,参与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
1927年,吴光浩被派遣领导以咸宁市和赤壁市为中心的鄂南起义。同年10月,他前往黄麻地区,负责组建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安县与麻城市两县的武装起义。期间,吴光浩还担任了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11月上旬,吴光浩与戴克敏等人共同成立了黄麻起义总指挥部,吴光浩在其中担任副总指挥。11月13日夜,黄麻起义正式拉开序幕。吴光浩指挥特别行动队攻占了敌据点火王庙,活捉了中国国民党反动县长。黄麻起义取得胜利后,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吴光浩担任副总指挥。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担任军长。在他的引领下,第七军在木兰山周边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破坏敌人交通线,并打击地方豪绅及其反动武装。之后,吴光浩带领第七军转移到鄂豫两省交界的柴山堡地区,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同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兼任军长和师长。期间,他率领部队创造出了“昼伏夜出,远袭近避,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该部队在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广大区域内活跃,先后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取得了多次胜利。
1929年2月,国民党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派遣两个团进犯柴山堡地区。吴光浩指挥部队分路突围,向敌人较为空虚的侧后方发起攻击,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之后,他率部深入黄安县城以南,全歼高桥河的“清乡团”及周边反动武装。三四月间,蒋桂军阀爆发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从柴山堡撤离。吴光浩抓住时机,向反动地方武装发起进攻,消灭了黄安、黄麻等地的反动民团。5月初,吴光浩前往商南县开展工作,准备领导武装起义。途经罗田滕家堡时,他们突遭敌人袭击,吴光浩身中数弹,不幸牺牲,年仅23岁。新中国成立后,吴光浩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年早逝的 17位重要将领之一。
主要成就
1927年11月13日夜,黄麻起义正式拉开序幕。在吴光浩的带领下,攻城突击队从西北城墙攀爬而上,迅速冲入城内,消灭了守门的匪兵,并打开了城门。随后,吴光浩指挥特别行动队攻占了敌据点火王庙,接着又冲进县衙,成功活捉了中国国民党反动县长。黄麻起义取得胜利后,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吴光浩担任副总指挥。后来,面对敌人的反扑,吴光浩带领仅存的72名鄂东军战士,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转移到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区域开展游击战争。
后世纪念
胜利镇烈士陵园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陵园区,创建于1986年,占地两万平方米,位于胜利镇中部的磨儿石山。分为东、西两区,这里已发展成为烈士公园。公园内有一座1988年建成的烈士纪念碑,碑高12米,上刻有王任重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此外,还有1995年由革命烈士遗孤李逸心先生捐建的揽胜亭和革命烈士展览馆。展览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西区为文物区,位于胜利镇老街。这里现存有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金凤楼、吴光浩就义地、“五二九”纪念碑,以及红一军军部等旧址,这些都是革命先烈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徐向前、许继慎、王树声、杜义德、吴光浩、高敬亭、李梯云、肖方等大批革命领导人,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胜利镇烈士陵园不仅是罗田县唯一的县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是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
1975年,为了纪念吴光浩,专门修建了烈士陵园。2002年,吴光浩烈士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吴光浩被群众视为传奇般的英雄,亲切地称为“鄂豫边区的一条蛟龙”。(《荆楚百位著名将领》评)
参考资料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战果累累的传奇英雄——吴光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