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hoebastria albatrus),为信天翁科北太平洋信天翁属的一种大型海鸟。是信天翁家族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飞翔力强,适于在海上长途旅行,除繁殖期外很少上陆。
短尾信天翁体长84~100厘米,体重5.1~7.5千克。身体粗壮。翅狭长,翼展213~229厘米。成鸟通体几乎纯白色,仅在头项和枕部沾有橙黄色,翅膀、肩部和尾部具有灰褐色的区域。虹膜褐色。喙直而尖,趾间蹼黑色。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北太平洋、琉球群岛和小原群岛等地,栖息于海洋、近海岛屿和沿海地带,大部分时间在海洋开阔处,仅生殖季节才到沿岸地带。以水生动物为食。
20世纪之前,短尾信天翁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丰富的海鸟之一。20世纪末,短尾信天翁因狩猎、火山爆发等因素几乎绝灭。近年来种群已慢慢恢复,2014年,全球短尾信天翁种群数量估计为4200只。尽管如此,短尾信天翁的种群数量仍受到猎捕和由于部分分布区域与经济鱼类重叠而造成的兼捕死亡的威胁,此外,活火山造成的个体死亡和栖息地丧失、台风和潜在的石油泄漏等也是其致危原因。2018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估为易危(VU)物种。2021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短尾信天翁所属的信天翁科在英国文化中有独特的国俗语义,喻指“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的苦恼”“挥之不去的心病”。
历史
研究表明,短尾信天翁有两个遗传分支(种群),两个分支的体型大小和喙形状都不同,还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觅食生态,其中一个分支的短尾信天翁仅在鸟岛上繁殖,并在西北太平洋广泛觅食,同时更倾向于沿着温哥华岛西海岸觅食。另一个分支的短尾信天翁主要在钓鱼岛、钓鱼台群岛繁殖,个别也在黄尾屿繁殖,并在西北太平洋广泛觅食。
早在18世纪40年代,丹麦海洋探险家威特斯·白令的船队就发现过短尾信天翁。研究表明,短尾信天翁曾是史前北美居民的食物。同时它们也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些土著人民的重要食物和原材料来源,考古学家在该省沿海的许多土著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短尾信天翁的骨骼遗骸。在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粪土上以及在阿留申群岛上的阿留申人和爱斯基摩人居住的洞穴中都发现过短尾信天翁的骨头。
1769年,德国著名动物学家帕拉斯(Pallas)将短尾信天翁命名为“Phoebastria albatrus”,“Phoebastria”来源于希腊语“phoibastria”,意为女先知,“albatrus”来源于德语“Albatros”,意为信天翁。
形态特征
短尾信天翁为大型海洋鸟类,为信天翁家族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84~100厘米,体重5.1~7.5千克。身体粗壮。翅狭长,翅长559~565毫米,翼展213~229厘米。
短尾信天翁幼鸟上体黑褐色,且喙浅粉色,脚偏蓝色。亚成鸟羽色随年龄增加而越来越白。成鸟通体几乎纯白色,仅在头项和枕部沾有橙黄色,翅膀、肩部和尾部具有灰褐色的区域。虹膜褐色;喙直而尖,呈粉红色,端部浅蓝色,嘴峰137~157毫米。尾相对于身体的比例较短,尾长16厘米。脚蓝灰色,跗76~99毫米;中趾140毫米,外趾137毫米,内趾119毫米,趾间蹼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短尾信天翁原产于北太平洋,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北太平洋、琉球群岛和小原群岛等地。它们主要位于夏威夷群岛西北部,在日本伊豆群岛的鸟岛以及钓鱼岛、钓鱼台群岛的南小岛和北小岛繁殖,小笠原群岛的向岛和那古堂岛以及中途岛和吴环礁也有有限繁殖或尝试繁殖。历史上,短尾信天翁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胡安·德富卡海峡等地均有分布,近年来很少能看到;西北太平洋的许多其他岛屿也曾出现过繁殖群体。
短尾信天翁在中国分布于山东省、广东省和台湾,主要分布于澎湖列岛及台湾附近岛屿。
栖息环境
短尾信天翁栖息于海洋、近海岛屿和沿海地带,常出现在近海和沿海。大部分时间在海洋开阔处渡过,仅生殖季节才到沿岸地带,多栖息在偏僻而孤立的海洋中的岛屿岩石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短尾信天翁以水生动物为食,主要捕食栖息于水表层的小型软体动物门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也觅食从船上扔下的食物,特别是捕鲸船和渔船扔掉的废物。觅食活动主要在水面进行,不能在空中飞翔捕获食物,也不能潜入水下捕食,有时低飞到海面波涛中取食。
短尾信天翁常在清晨捕食夜间出现在水上层的十腕总目,鱼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在夜间捕食。在繁殖期外的游荡期间,昼夜均进行觅食活动。
飞行习性
短尾信天翁的飞翔力强,适于在海上长途旅行,在海面起飞时需靠两翅的急剧拍打才能离开水面,有借助海面上升气流滑翔的高超技巧。每月飞行长达24000千米。
短尾信天翁除繁殖期外很少上陆。在陆地上不能起飞,常需要爬到悬岩或高处再往下飞起。
节律行为
短尾信天翁属留居性鸟类,终年留居亚洲西太平洋及其岛屿。繁殖于太平洋中岛屿,主要在伊豆群岛的鸟岛以及钓鱼岛、钓鱼台群岛的南小岛和北小岛繁殖,小笠原群岛的向岛和那古堂岛以及中途岛和吴环礁也有有限繁殖或尝试繁殖。除了这些岛屿之外,西北太平洋的许多其他岛屿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繁殖群体。
非繁殖期,短尾信天翁偶尔也游荡到东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州,往北到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和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
在中国短尾信天翁繁殖于澎湖列岛及台湾附近岛屿,迁徒及越冬季节见于中国东部沿海。
其他习性
短尾信天翁性孤独而安静,常单只或成对活动,在冬季或在食物特别丰富的地方亦集成小群。能游泳,可在海面上休息,但不能潜水,甚警觉,一般不接近航行于海洋中的船只。短尾信天翁的鸣叫声为磕击上下喙发出“te~te”声,尖细短促的“xu~xu”哨音。除繁殖期外一般不鸣叫。
生长繁殖
繁殖求偶
短尾信天翁繁殖能力低,5~6龄,甚至7~8龄方性成熟。短尾信天翁配偶稳定,一雄一雌制。繁殖期为10~12月,集中在海洋的孤岛上。求爱仪式包括飞行展示和发声,求爱时雌雄鸟相互交嘴亲吻,呼声阵阵,因此被人誉为“多情之鸟”。
筑巢
短尾信天翁常成对集中在一起营群巢,雌雄鸟均参与筑巢。巢多在岸边,以泥土营于岩窟内。巢由枯草、苔藓植物和泥土构成,可以多年使用,每年繁殖前雌雄亲鸟均要进行修理和补充,因此随着巢使用的年限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庞大。
产卵孵化
短尾信天翁每窝产卵1枚。卵壳粗糙,白色,有的具红色斑;长径98~120毫米,平均108毫米,短径56~86毫米,平均70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较长,70~80天。
育雏生长
早成雏由亲鸟喂养,靠成鸟已吞下后又反出的已初步消化的食物为食。
雏鸟属晚成性,在巢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有时超过五个月。雏鸟5月龄左右开始长出羽毛。成鸟和幼鸟最迟在六月中旬离开筑巢地。幼鸟3~4龄才能长满羽毛。
短尾信天翁寿命可达40龄以上。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短尾信天翁种群数量稀少,繁殖分布区狭窄,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20世纪之前,短尾信天翁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丰富的海鸟之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繁殖短尾信天翁是规模狩猎的焦点,导致全球数量锐减。1902年和1939年的火山爆发扰乱了该物种在鸟岛上的筑巢地,加剧了狩猎导致的人口损失。20世纪末,短尾信天翁几乎绝灭。近年来种群已慢慢得到恢复,1986年在伊豆群岛观察到146只成鸟和77只幼鸟,1985年和1986年亦分别于中国台湾附近澎湖和台中大肚溪口见到。2013~2014年繁殖季结束时,全球短尾信天翁种群数量估计为4200只。2016~2020年,短尾信天翁的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估计有7365只,种群增长率为8.9%。
致危因素
短尾信天翁的致危因素主要是猎捕和远洋长线捕鱼。历史上,人类为获取短尾信天翁的羽毛和卵而进行猎杀。短尾信天翁的白色羽毛可做被褥、枕头和座垫,翅羽和尾羽可做女帽或毛笔,肉可做肥料,脂肪可食用。现在短尾信天翁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渔具造成的死亡,这是因为短尾信天翁的部分分布区域与经济鱼类重叠,如阿拉斯加州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的银雪鱼(Anoplopoma fimbria)和太平洋大比目鱼(Hippoglossus stenolepis)与短尾信天翁分布重合,易在捕鱼时被捕。1983~2012年,共有15只被渔具杀死,兼捕造成的实际死亡率要高得多。
其他威胁包括活火山造成的死亡和栖息地丧失、台风、多氯联苯和杀虫剂等环境污染物,以及汞和铅等有毒金属、潜在的石油泄漏和误食塑料等。信天翁经常在海上吃掉塑料,摄入塑料碎片可能会导致鸟类内伤或死亡,此外,摄入大量塑料会导致可用于吸收食物和水分的肠道容量减少,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脱水。
保护等级
2016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易危(VU)物种。
2018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易危(VU)物种。
2021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中短尾信天翁保护等级与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一致。
2023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保护措施
短尾信天翁的保护措施包括立法保护、制定行动计划、建立保护区、物种恢复计划等。如2002年,使用托里(飘带)线成为商业大比目鱼、裸盖鱼和石斑鱼(平鲉属)许可证的强制性条件;2005年,短尾信天翁被列入加拿大《濒危物种法案》附表1,为受威胁物种;2001年和2007年,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发布了减少延绳钓渔业兼捕海鸟的国家行动计划;沈阳鸟岛已被指定为短尾信天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2007年,日本政府批准了一项项目,将从鸟岛转移的短尾信天翁早成雏在350千米外的非火山岛、前繁殖岛向岛进行人工饲养并取得繁殖成功;2008年,加拿大和美国发布了该物种的最终恢复策略。
相关文化
短尾信天翁所属的信天翁科(俗名信天翁,英文信天翁科)在英国文化中有独特的国俗语义,在19世纪英国诗人柯尔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所作的《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中,老水手恩将仇报射杀了信天翁,给全船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后来他把鸟尸挂在自己头颈上,以示赎罪,由此,英语中的albatross喻指“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的苦恼”、”挥之不去的心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8年4月18日报道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文章中就暗引了这一典故。
在日本传统中,短尾信天翁被称为ahodori(阿呆鸟,傻瓜鸟),因为当人类走过其繁殖地,为获取羽毛而杀死它们时,它们会呆在巢穴里不逃走。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Phoebastria albatrus.IUCN.2023-11-2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How Big Are Albatrosses? (Wingspan + Size).birdfact.2023-11-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25
短尾信天翁.ebird.2023-11-25
短尾信天翁-濒危鸟类 Diomedea albatr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11-25
Phoebastria albatrus.OBIS.2023-11-25
Short-tailed Albatross.FWS.2023-11-25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中国科学院.2023-11-2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短尾信天翁.archive.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