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阎培棠

阎培棠

阎培棠(1864—1942)字甘园,自号口樵者,室称晚照楼,故又号晚照楼主。陕西蓝田人,侨居上海市。仿制古铜器,有独到技能。收藏书、画、碑帖颇多,书法篆、隶、真、草,随意挥毫。指头书、画、山水花卉,饶有佳趣。抗战时期逝世,年将八十。

人物生平

阎培棠生于耕读世家。清光绪十四年(1888)考中秀才。

光绪十七年,入关中书院求学,曾考中副贡,任山西府经历(布政司办理文书之官)。他为人正直,洁身处世,看不惯官场黑暗,就弃官回陕,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在1897年的维新浪潮中,阎培棠会商毛昌杰、王立斋、阎培芝诸人在西安市创办《广通报》。报馆设在得庐巷路东中段,阎培棠自任总编辑兼社长,毛昌杰、肖开泰任主笔,并聘请陕籍御史宋伯鲁于右任为特邀记者,陕西藩台樊增祥为其题写报头。《广通报》的发行大致是每月三期,每份100文铜钱,全年购买的话是360文钱。《广通报》的内容,从其宗旨可知:拥护维新,废除八股,兴学治愚,教育救国,倡导商务,力学工艺,改良中华。《广通报》是从教育的角度入手,宣传新学西学,诉诸教育救国要求,内容多讲教育革新时务,为维新变法造势,称它为维新教育报当不为过。如第一期即有阎培棠所写《论格致之益》,后又有第四期《论格致之益续前稿》以及《以电代烛解》。《广通报》的文字内容来源,于西北条件所致,首先是从所订阅的沿海各地维新报刊,例如《万国公报》、《时务报》、《申报》等报刊中进行精心摘录,包括讲西学、废八股、办新学、讲求工艺等。其次是国内政策、上谕,以及国外的新闻,例如《论地球香业》《印度茶叶情形》等。最后一部分内容是阎培棠、宋伯鲁等人自行采编的报道、评论、宣传维新的诗歌之类。《广通报》每半月出刊一期,每期20页,均系木版印刷。由于该报能适应时代潮流,宣传维新,反对封建,所以很受读者欢迎,不仅陕西省各阶层人士纷纷订阅,在北京、上海市湖南省等地也有一定的销售量。“戊戌维新”失败后,宋伯鲁被革职充军,《广通报》也被迫停刊。

《广通报》的产生意义非凡,虽然它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成熟之处,例如采编、撰写队伍人数少;原创性低,多为摘录《时务报》等诸报再冠以《广通报》之名再予以发售等,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首先它是陕西近代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开了私人办报的先河,有利于民智的开发。其次是在传播新学教育方面贡献影响极大,其教育救国的宗旨,点明了其欲教化普通民众与士子的目的,更大量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时事,其言废八股、宣传教育改革,也应在陕西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最后,由于该报的影响,官府多次欲以“盛惑人心,图谋造反”的罪名将其停办,然其生命力与影响力却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影响、教育了许多有识之士。正是这些人,推动了陕西省的维新教育改良及革命事业。

创办学堂

1903年阎培棠回陕后创办了陕西一所私立学堂——绅立蒙养小学堂,校址在小车家巷。次年迁至西木头市,后又迁至南院门,设立“文化教育用品商馆”。光绪三十年改称“甘园学堂”,是陕西第一所私立学堂。初办规模很小,后增设高级班,发展到200多人。课程开设除《四书》《五经》外,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唱歌、体操、物理、植物、人体解剖等,人称之为“洋学堂”。学校重视用图表、标本及现场参观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禁止学生吸烟饮酒,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堂内设立女校,以他妻子杨雅阁名字命名,叫雅阁女校。杨雅阁主持女校,并兼教师,其余教师由甘园学堂教师兼任。这是陕西省第一所女子学校,起了开通风气及提倡女权作用。他提倡新戏剧,1927年同艺术家李游鹤在自己家中创办广益娱乐社。不顾当时社会舆论压力,自编自演,还同妻子、子女同台演出。这不仅是西安市男女同台演出新戏的开创,而且对移风易俗起了推动作用。

艺术成就

光绪三十四年(1908),“甘园学堂”被迫关闭后,阎培棠开始从事古物收藏,经营仿制古董。他具有很高的鉴定金石字画能力,是当时享有盛名的金石鉴赏家。他收藏了大量历代古器、书画、碑帖,其中《续兰亭修图》和汉与华宜瓦是稀世珍品。他仿制的古铜器造像及书画,工艺精巧,近乎真品,难辨真伪。

阎培棠还是全国著名的书画家,尤其擅长指书画,即用指头、指甲和手掌作书画,自辟蹊径,独具风格,遐迩闻名。1924年7月,鲁迅先生到西安市讲学,专程于19日下午,登门拜访了阎甘园先生。当天,阎甘园先生以指为笔画了一幅指画,连同汉《朝侯小子碑》的精拓本一起送给鲁迅先生。1927年,冯玉祥在西安时就曾向阎学习书画。后冯去南京,邀阎同往。1931年至1934年间,阎在上海先后出版过两辑《晚照楼书画集》,举办过两期晚照楼艺术讲习班,讲授书法、篆刻及《说文解字》,并著有《说文阶梯》《晚照楼六书讲义》等书。1931年,日本东京召开中日书画联展会,中国政府选派阎与张大千、王一亭张善子等20名书画界名流前往参加。他在日本期间,多次为日本观众作现场书画表演,以指代笔,即兴而作,观者无不为之惊叹,一时在日本广为传诵。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由上海市返回西安市,继续从事论文写作与古籍研究,亦作书画,终日不懈。

1942年8月13日因脑出血病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