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杨年华长篇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问世,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具有极高的社会政治效应。入选北京“读书颂辉煌 喜庆十八大”优秀精品图书。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奖(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在图书方面获得最高奖),“第四届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接着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西藏推选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等。目前,仅这一作品就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值得大家深思。《国旗阿妈啦》改编的电影《卓玛美朵》,通过了中国百部电影专家论证会,并排列第一;列入2012年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电影家协会“12·5”百部农村电影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精品专项资助项目。由山东省著名王文杰导演指导,《国旗阿妈啦》改编的电影《国旗阿妈》拍摄完成。纪录片《国旗阿妈啦》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上播放,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以及“北京影协杯”最佳纪录片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三等奖”,“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优秀作品展播二等奖”。等。《国旗阿妈啦》(中英文版)在ICN中文台向美国四个大州播出,并被列入西藏自治区农村书屋工程。《国旗阿妈啦》入选西藏百幅唐卡工程创作,《国旗阿妈啦》部分章节入选《2012中国报告文学集》。完成一首《国旗阿妈啦》歌曲创作,正在拍摄、制作DVD光碟。《国旗阿妈啦》舞台剧也正在创作之中,西藏广播电台读书栏目、新闻早世界栏目专门为“杨年华与《国旗阿妈啦》”制作了两个专题报道等。

作者简介

杨年华,男、白族、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人,1992年毕业于西藏大学。现任西藏自治区文联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西藏影视家协会秘书长、西藏书协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等职。

出版文学作品:《神奇的阿里文化》、《雪域之魂》、《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巅》、《圣土的疑惑》(英汉文)、《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汇编》、《崛起的噶尔县》、《踏着孔繁森的足迹》、《踏尘香巴拉》、《古格天梦》、《苍洱春秋》、《西藏阿里文化源流》、《国旗阿妈啦》等;电影《雪域丹青》、《国旗阿妈啦》等;摄影作品集《八宿神韵》;记录片、风光片《藏东八宿》、《索桥上村落》等。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影视作品在国内外获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各种大奖。

辞条入编《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名人录》等五十余部典籍中。

相关介绍

根据著名作家杨年华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国旗阿妈啦》改编的电影《卓玛美朵》,杨年华任策划、制片人、与周康芬共同任编剧。近日在西藏自治区开拍,由著名演员、主持人倪萍担任女主角。该电影预定今年10月公映。此外,根据这部文学作品改编的广播剧《国旗阿妈啦》也将于今年9月1日制作完成,并在中央广播电台、西藏广播电台播放。

中国电影家协会、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西藏香格里拉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出品的电影《卓玛美朵》,6月28日在西藏开拍。

影片预计8月初结束拍摄,10月初完成后期制作,随后便可与广大观众见面。

女一号为倪萍

影片预计10月上映

《卓玛美朵》是根据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改编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片反映了樟木镇农奴出身的102岁的次仁曲珍老阿妈视国旗为保护神,半个世纪以来执着地升国旗的感人故事。

该片全程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地点,具体地点包括樟木、聂拉木县日喀则市拉萨市,由拍摄过《杨善洲》、《西风烈》等影片的女导演董玲执导。

电影《卓玛美朵》中次仁曲珍老阿妈由著名演员、主持人倪萍饰演。《国旗阿妈啦》原作者、本片编剧杨年华介绍说,剧组在前期筹备时除了与倪萍接洽过,还曾与刘晓庆奚美娟斯琴高娃娜仁花艾丽娅,以及凭借电影《益西卓玛》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影后的西藏著名演员丹增卓嘎进行过商谈。在《西藏天空》中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节“最佳女配角奖”的丹增卓嘎演《卓玛美朵》卓玛。由于档期问题及个人原因,其他演员与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最终在倪萍和丹增卓嘎之间,我们还是选择了倪萍。”杨年华表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出于市场因素的考虑,《卓玛美朵》不仅希望冲击国内外各个重大奖项,同时也想在院线收获不错的票房。

此外,为了迎合市场,杨年华还特意增加了年轻女孩卓嘎的角色,并穿插了一段爱情故事。

此前已被拍成电影

还将改编成广播剧

早在2012年,《国旗阿妈啦》一书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了家喻户晓的精品力作之后,就被不少电影人看中,纷纷要求改编成电影。

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河北影视家协会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文联联合拍摄了2集纪录片《国旗阿妈啦》,并在首届“北京影协杯微电影创作评奖大赛中,荣获“最佳纪录片奖”。2013年,由拍摄过《孔繁森》、《红十字方队》等电视剧的著名导演王文杰导演执导的电影《国旗阿妈》拍摄完成,丹增卓嘎在该片中饰演次仁曲珍老阿妈一角。

此外,《国旗阿妈啦》还将被改编成广播剧,由西藏自治区作家索如·贡布多杰正翻译成藏语版《国旗阿妈啦》。广播剧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0个章节,预计将在2014年9月1日制作完成,并在中央广播电台、西藏广播电台播放。

内容简介

《国旗阿妈啦》内容简介: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作者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

全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可以说,《国旗阿妈啦》具有具体而微的缩影与象征意义。阅读《国旗阿妈啦》,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党员干部、部队指战员等等各个或抽象或具体、或宏大或普通的层面,给予西藏自治区的大爱大支持。读者完全能够从一位老妈妈数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中,感受到西藏人民对国家、对党的一片赤子之情。

编辑推荐

《国旗阿妈啦》反映了西藏人民的赤子之情,饱含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升降国旗中。

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共和国第一旗入帮村

第二章 背夫泪

第三章 次仁曲珍与木达尔之恋

第四章 次仁曲珍的逃亡

第五章 金珠玛米菩萨兵

中 篇

第六章 女生产队长

第七章 跨越国界的爱

第八章 五星红旗感召着国外藏胞

第九章 能否送我一面国旗

第十章 国旗下宣誓的少先队员

第十一章 红色报告会

第十二章 风雪夜寻找国旗

第十三章 阿妈啦为玉树市灾区亡灵志哀

第十四章 大学生村官与阿妈啦

下 篇

第十五章 阿妈啦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第十六章 我要到樟木看升旗

第十七章 幸福的百岁老人

第十八章 阿妈啦和夏尔巴人联名表决心

第十九章 国旗上飘扬笑脸

尾 声

后 记

序言

序 那面国旗鲜红、鲜红……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

人活百岁不易。她已经102岁。在这少有的漫长岁月里,她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深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天天在自己的家园前升国旗——那面国旗高高地飘扬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青藏高原”的西藏高原上……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樟木镇帮村村民次仁曲珍阿妈啦(藏语“阿妈啦”系好妈妈之意)的传奇故事。

次仁曲珍阿妈啦生于1910年,今年已经102岁了。老人家的所在地樟木镇,是中尼公路318国道的终点,平均海拔2300米,全镇人口仅有3000人,在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几乎找不到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这里的所有房屋都依山而建,且坡度都在45度之间。“樟木”的藏语之意为“很近”,就是说次仁曲珍阿妈啦所在的家是个与“天堂”很近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樟木人从尼泊尔请进一尊天然形成释迦牟尼石头佛像,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将佛像抬到尼泊尔与樟木交界之地时,谁也抬不起腿了,累得精疲力竭,这时佛像竟然开口说话:“哈哈!我离自己的目的地不远了!”樟木因此得其大名。听说这尊释迦牟尼石像一直都在,直到文革期间被人推下万丈深渊山涧。

黄樟居住着藏族系下的夏尔巴人。夏尔巴人在藏语里的意思为“来自东方的人”。相传夏尔巴人的先祖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他们操藏语系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夏尔巴人一度被一些西方人类学家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种族之一。据说今天在全世界的夏尔巴人约有4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尼泊尔境内。在中国的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的樟木镇和陈塘镇一带,人口大约2000多人。夏尔巴人有姓无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名,同姓不婚,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夏尔巴人忌食鱼、狗和小牛,由于受印度教影响,虽不忌牛肉,但从不主动屠宰牛。主食以玉米为主,讲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调味料。这个长期隐匿在高原深山里的神秘种族,传说是中西夏时代的皇族后裔。由于他们长年生活在高山深壑地带,山路崎岖难行,一切物资都要人力背驮,或用额头顶负重物。故而夏尔巴人素有“喜马拉雅山脉上的背夫”之称。据说,当年阿道夫·希特勒组成的若干个“勇士”军团里,唯一一个东方人军团就由夏尔巴人和登人组成。勤劳、勇敢的夏尔巴人,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忍耐性最强大的民族”。

次仁曲珍曾经也是一名女性背夫,并且是吃尽苦、受尽折磨和奴役的藏奴。西藏解放之前,这里也是农奴制社会。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至高无上的领主,决定着农奴们的生死大权,挖眼、砍手、断足、剥皮等野蛮而残忍的刑罚常用在农奴身上。次仁曲珍所在的樟木,地处山险沟深,土地匮乏,农奴们在此极其有限土地上,只能种植极小面积的阳芋和玉米,以及依赖编织竹制品来维持生活。通常次仁曲珍与她的农奴兄弟姐妹们先上山砍伐竹子编织成筐、垫之类的竹制品,再顺沟而上走5天的路程到聂拉木县宗缴纳赋税、换取食盐;顺沟而下,要走10天到尼泊尔的巴尔比斯镇去换取粮食。返回途中要向尼泊尔海关缴纳8个尼币关税,到了自己家的樟木还要向当地头人进贡。如此一个完整的过程大约需要30天时间,出发时背负的五件竹制品,先后缴纳3次税赋,花约20天的时间赶路,除层层剥削,再除去路上的口粮,最后到手的只有8、9 斤粮食,剩下10天又得从事竹制品生产。如果中间有旧政府的差役和头人役使,农奴们的生活就更难以养家糊口了。当地流传的“樟木沟,吃人沟”就是由此而来。

与所有当地的农奴一样,幼小和年轻时的次仁曲珍也不可能逃脱得了背夫的命运。这是一种与死神相伴的命运,背夫的命运可以说一路与死神相伴。曾经在几年前樟木来了几名探险爱好者,试图想重走当年奴隶们经历的背夫之路,可没走多远就望而却步了,因为这些具有现代装备的探险者们认为那尽是些比天路还难走的道。谁能想象,当年次仁曲珍他们这些奴隶背夫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条件下,竟然长年在这条所谓的“路上”行走……

奴隶的生活牛马不如,天天与狼为伍。幼小的次仁曲珍就经历了数次这样的惊险。那年她才十来岁,和姑母结伴背着栽培二棱大麦聂拉木县宗去换盐巴。回樟木的那晚,没有月光,周围一片漆黑,两个幼小的女农奴带着恐惧和匆忙行走着。姑姑在途中一失脚便摔下悬崖,一命呜呼。倾盆而降的雨雪,加之寒凉的热带气旋,次仁曲珍陷入了绝境,突然,一群饿狼从远而近地向她袭来……小次仁曲珍拼命地后逃,眼看狼群追上时,她奋力爬上一棵大树,再低头一看,五只饿狼不停地摆动着尾巴,围着大树“嗷、嗷嗷”地叫唤着,一直叫到天亮。狼没有将次仁曲珍吃掉,可她因身上背的东西丢失而被头人用皮鞭抽打得死去活来。

这就是奴隶生活。这就是次仁曲珍在旧西藏自治区社会里的背夫命运。

年轻时的次仁曲珍也有爱情,她的心上人叫木达尔,也是个奴隶。生性刚强的木达尔为了见次仁曲珍,不听头人的话,还竟然失手打死了两个头人的家丁。木达尔后来被头人派出的人马抓了回去,双臂吊起毒打和暴晒了三天后,又挖去了他的一只眼睛,不几日就死去。次仁曲珍闻讯后唯能做的就是把心上人的尸体紧紧地抱在怀里,长久长久地舍不得放下来……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获得了翻身。地处边陲的次仁曲珍和樟木人是在1961年初在看到一队高举五星红旗的解放军开进他们那儿修路时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离他们多远。1965年,从县城聂拉木县到樟木的40公里长、后又延伸至尼泊尔318国道胜利竣工,当解放军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到次仁曲珍所在的帮村村头的一个最高处时,次仁曲珍和全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解放那年,次仁曲珍分得一头野牦牛, 8平方米的土地、5斤稞麦、5斤糌粑。这是她第一次得到属于自己的财产。次仁曲珍与全村人一样,还得了一面五星红旗。次仁曲珍一次次抚摸着红色卡其布的旗面,又用双手不停地按在五颗星上。工作队的同志告诉她:旗帜上最大的那颗星是共产党,周围四颗星中的一颗是咱农奴。次仁曲珍似乎明白了:哦,原来我们农奴也是上面的一颗星呀!农奴要围着共产党,心向毛主席,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啊!

那我得把这国旗天天高挂起来,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走,我们的幸福生活才会世代传下去!次仁曲珍心里这么想着,就从此这样做了……当天,她就找来一根又粗又实的竹木,竖在自己家的屋顶端,然后将那面国旗挂了上去。这一挂就是48年,风雨无阻,天天如此……

48年,17000多天,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青藏高原”、不分刮风下雨、不分冰雪严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份怎样的心怀?

这也是许多人想了解次仁曲珍这位农奴出身的百岁老人为何这样做、怎样做到的问题。自然,共产党、毛主席为次仁曲珍这样的翻身农奴告别苦大仇深的旧制度压迫是第一个理由。其次是次仁曲珍自己从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好。还有修路的解放军——“金珠玛米”们帮助她建设家园的每一件难忘的事:曾经有位比次仁曲珍小几十岁的解放军“小谢叔叔”不仅救过她的命,而且亲手帮助无儿无女的她修建破落的小屋,后来在一次为帮村做好事时不幸被山上的石头砸下而壮烈牺牲的“金珠玛米”给次仁曲珍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情。这位“小谢叔叔”的名字叫谢启风。

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情,让次仁曲珍感到必须有一种表达感恩的形式,那就是她每天在自己小屋前挂着五星红旗……日出挂起,天黑收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65年一直到现在。次仁曲珍从55岁开始挂国旗,历时48年没间断,现今她已至102岁高龄,是位名副其实的“最年长、历时时间最长的国旗手”!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次仁曲珍为表达一位翻身农奴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激之情,坚持近半个世纪的升国旗壮举,实属难能可贵。似乎看起来在自己的家园前将红色的国旗每天一升一起并不复杂,然而若几十年坚持不懈、一天不间断也非易事。尤其是在海拔高、条件差、每年多数时间是天寒地冻的青藏高原,而且这事由一位年长的老者来完成,其中同样包含了无数艰辛。可是次仁曲珍这位普普通通的翻身农奴做到了,而且她以一颗纯洁无暇、炽热滚烫的心使这样一件事做得充满感情并富有意义。

一个人的爱国行为可以有许多形式。次仁曲珍阿妈啦的升国旗行动就是她的那片爱国情怀,是一个翻身农奴以自己的赤诚之心在回报和感恩自己的祖国。几十年里,次仁曲珍所在的樟木口岸,并非是个安宁之地,特殊的边境线,无时不处在分裂与反分裂的前沿。那些企图分裂西藏自治区的反动势力曾多次利用宗教甚至使出暗杀等毒招让次仁曲珍屈服,然而她没有。她用升国旗的行动,一次次回击了那些居心不良的分裂主义者的种种阴谋。而今的樟木一带,不仅有活跃的边贸,并且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日趋繁荣丰富,人民生活得到飞速改善。这中间,有次仁曲珍的功劳,因为每每进出口岸的中国公民们看到次仁曲珍阿妈啦家门口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他们就有了一种安全感、自豪感和幸福的归属感。曾经有多位一度被达赖分裂分子迷惑的藏民因为被次仁曲珍阿妈啦和她家门口的那面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召而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都这样说,次仁曲珍阿妈啦升国旗的义举其实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尼边境那一片高原,影响了那块土地的几十年历史……如今的樟木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处处散发着江南小镇“小香港”的风采,从桑珠孜区到樟木的柏油马路现在已经全面通车,只需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就可抵达。此地现在常年客商云集,每年进出口的货物已达3个多亿,镇上还出现了千万元户。樟木镇所在的聂拉木县,到去年底,生产总值超过3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翻了69番;人均收入3547元;从旧西藏自治区只有农奴主的后代才能接受教育,到现在全县有7所小学,1所中学,4个村教学点,4个村设有学前班,全县中、小学在校人数达3000多人。仅次仁曲珍阿妈啦所在的帮村百姓也大多数人有了手机,家家有电视,每户年均收入达8000多元。去年,帮村还建起了总投资2200多万元的夏尔巴民俗度假村。真是不可思议的进步与发展!

毫无疑问,次仁曲珍阿妈啦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年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国旗手。这位做了近半个世纪“国旗手”的翻身农奴,她本人也在祖国的怀抱里感受着温暖与进步。

1975年时,年届65岁的次仁曲珍阿妈啦当上了帮村的妇女队长,带领全村妇女农业学大寨。

2008年,她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其实这样的人物早该是正式的“感动中国”甚至是“感动世界”的人物了。

次仁曲珍阿妈啦的升国旗行为已经在当地和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且成为一位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她多次以自己的行动,参与了诸如“抗震救灾”、西藏平暴等事件,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已有48年党龄、现年102岁的次仁曲珍阿妈啦,而今虽然“脸上布满皱纹,千丝万缕;丰美的双唇也已缩回,那曾经雪白的一口牙齿,也只剩下稀疏的一两颗,两个眼窝深陷,矮小症的身材有些佝偻,迈出的步伐因颤抖而缓慢,上身时常穿着一件咖啡色冬衣,头裹一条方格子的绿头巾,可她依然耳不聋、声不哑,双目放着光芒……”这是作家杨年华不久前专程到樟木镇去采访时所带回的阿妈啦的最近印象。因为年岁关系,近一两年次仁曲珍阿妈啦不再亲自撑杆升旗了,这一活儿由镇政府派人交给了一位年轻人替她来完成,但次仁曲珍每天仍坚持站在旗杆下注视着国旗徐徐升起和降下,她说她只要眼睛不闭上,就要每天看到自己家门口的这面国旗高高飘扬……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次仁曲珍阿妈啦把一件简单、平凡的升降国旗之事做得如此执着和漫长,难道这不就是最好、最赤诚的爱国情吗?人的能力有大小,假如我们都能以次仁曲珍阿妈啦作为榜样,世上还怕什么事不会成功吗?次仁曲珍阿妈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榜样,建立了一种神圣而高贵的精神!这样的榜样谁都可以学,这精神属于民族的、中国的、人民的!

感谢杨年华,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翻身农奴的那片炽热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