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峰书院,设“正谊堂”,取《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收集宋至清初濂洛关闽学派理学名著及历代名臣文集55种刊刻行世。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黄巷)设正谊书局,重刊《正谊堂全书》。各书卷末均刻有长方形篆书牌记:“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校开雕”。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谊书院与邻近的凤池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更名为“福建高等学堂”。1911年,福建光复,翌年,福建政务院教育司在正谊书院旧址设署办公。
1913年迁入正谊书院旧址后,长期在此办馆。
建国后,福建省图书馆不断扩建,但原书院遗留房屋始终都是馆舍的一部分。
2009年,福建省图书馆对“正谊书院”的原有建筑物进行修缮,于2011年竣工,实用面积约400平方米。2015年1月25日,书院重装后正式对外开放。
正文
福州正谊书院,前身为正谊书局,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创立。
左宗棠为重刊《正谊堂全书》而创设的正谊书局,其渊源可追溯至康熙的鳌峰书院“正谊堂”。康熙四十六年(1707),理学名臣张伯行任福建巡抚,“甫下车,即开鳌峰书院”,取《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设“正谊堂”,广聘学者,“订儒先居敬穷理力行之书,刻名臣节义经济之集”(《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收集宋至清代濂洛关闽学派理学名著及历代名臣文集55种刊刻行世。同治三年(1864),闽浙总督左宗棠率兵入闽追击太平军余部,五年(1866)二月,班师福州市。左宗棠钦慕张伯行汇刻群书之举,又因自己“乡举以后,即得是刻残编读之,以未睹全书为歉”(左宗棠《与杨雪沧书》),亟搜寻旧刻,仅得44种。左宗棠“以闽中理学之邦,思有以延其绪”,同时为劝学养士,下令设正谊堂书局(后定名为“正谊书局”),饬司道筹款,重刻《正谊堂全书》。左宗棠亲自发布告示,要求“有志问学之士,其愿入局任分校之役者,各赴署报名”(《左文襄公告示·创设正谊堂书局告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时学子云集,盛况空前。正谊书局于是年六月初四在新美里(今黄巷)正式开局,至次年2月,仅费时9个月就校刻《正谊堂全书》63种,其中原属康熙帝版的49种,另访得张伯行撰著、集解的著作14种。全书版式一致,版心下镌“正谊堂”三字,各书卷末均刻有长方形篆书牌记:“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校开雕”。
同治五年(1866)十月,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离闽。行前,其应福州市众士子之请,为正谊书局题写楹联一副:“青眼高歌,异日应多天下士;华阴市回首,当年共读古人书。”(书局改建为书院后,此联悬于正谊书院正堂。)其后,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赫舍里·英桂拨款购得骆舍铺(今东街28号一带)民屋,将正谊书局移于此。沈葆桢、杨庆琛等人适于其时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又购书局邻近房屋加以扩建,于翌年二月裁撤书局,在此设立正谊书院,延师课士。
书局虽撤,但寻访刊刻图书并未停止,同治八年至光绪十三年(1869-1887)又续刻《唐宋八大家文钞》等5种,均以正谊书院名义刊行。《正谊堂全书》的刊刻始于正谊书局,终于正谊书院,历时22年,共收书68种,合计526卷。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为林鸿年。林鸿年(1804—1886),字勿村,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状元。道光十八年(1838)被任命为册封使出使琉球王国,后历任广东琼州知府、云南省临安知府、云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职。同治五年(1866)正月,因围剿太平军不力被革职。林鸿年回乡后,受聘为书院首任山长,主讲书院19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一批英杰才俊。
清末新政,正谊书院与邻近的凤池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合并为“全闽大学堂”(福建省最早的一所公立学校)。两年后,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全闽大学堂更名为“福建高等学堂”。1911年福建光复,翌年,福建政务院教育司在正谊书院旧址设署办公。1913年9月,教育司改为教育科,隶属于民政长公署,其搬离原署后,福建图书馆随即迁入正谊书院旧址,以书院为馆舍。
福建图书馆创建于1911年,以福州市四大书院(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及课吏馆旧存图书为馆藏基础,初设于越山书院旧址,自1913年迁入正谊书院旧址后,长期在此办馆。
建国后,福建省图书馆不断扩建,但原书院遗留房屋始终都是馆舍的一部分。1949年至1995年,正谊书院作为福建省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和采编部门使用,直至1995年迁往湖东路今址。
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正谊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正谊书院入选国家文物局“孔子庙、书院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目录。正谊书院门额上镶嵌的青石横匾,书院内的部分门柱、立柱、横梁、石板等部分构件仍为当年旧物,《正谊堂全书》刻版及福州市四大书院的部分藏书至今仍保存在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发展
后来地方绅士杨庆深、沈葆桢联函镇闽将军英挂,请求改书局为书院,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时兼署总督的英柱接受他们的建议,决定购买骆舍铺(现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到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九年(1870)书院建成。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又因书院由正谊书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为“正谊书院”。书院经费除以正谊书局原有经费为基础外,另拨一笔官帑补充。
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该匾额现还嵌于福建省图书馆后进正门上,另一复制原大青石匾嵌干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校园碑廊上。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云雷”以易经久“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谓有才以经世人书院每年二月上旬开始招考,投考资格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不许冒名顶替,每年报考约四、五百人。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初在贡院)主持元考。经评定甲乙后,录取内课(超等)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一百名,不给膏火(原定内外课名额统共只有一百名。)书院规定每年从元考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散学。散学时总督、巡抚亲临参加散学仪式,学员要穿冠服随班行礼。
学院规定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官、师各课,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内的,都另有奖赏。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状元林鸿年,曾任云南巡抚。太平军初起时,袭云南省边境,鸿年初次闻警,便弃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回籍后,充正谊书院山长。虽然他常以“状元”二字梗于胸中,脾睨一切,但在书院主讲十九年,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士子中如叶大焯、陈宝深、林纤、陈衍、吴增棋等皆是当时待出人才。所以正谊书院对于晚清文学界起了推进的积极作用。
地址
宿州正谊书院简介
在宿州治内,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赵霖创建,原名培菁书院,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知州周天爵集资扩建,更名为正谊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办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官立正谊中学堂。中华民国办中学,农校,职校。解放后办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1966年中学迁南门外新址,原址改为行署机关办公处所.
陕西泾阳县正谊书院简介
正谊书院,位于陕西泾阳县。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原县知县焦云龙就原贺瑞麟讲学地创修。建门堂各5楹,房舍10余间,土窑10多间。
历史背景
陕西巡抚冯誉骥题“正谊书院”匾。门人刘升之捐银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常年之修脯资。焦亲为主讲洛、闽义理之学。焦积书数千卷,又刊程朱遗书。焦氏殁,其门人值年经理院务。戊戌变法后,关中、宏道书院均改学堂,“味经”、“崇实”俱废,唯“正谊”犹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