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勉
吴勉(1334~1385),男,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兰洞寨)人,明朝官方篾称“吴面儿”。
人物简介
吴勉(1334~1385),男,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兰侗寨)人,领导了反抗明朝暴政和抵御外族入侵性质的吴勉起义,被侗族人民尊称为王勉。
起义经过
明洪武初年,明朝出于稳定贵州,继而征服云南省的大一统战略需要,于是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往西向贵州“苗疆侗土”实行武力移民推进政策,今黎平等侗族地区于是成为首当其冲的前线阵地。由于执行镇抚任务的明军为获得土地供军士屯垦,采取了赶蛮夺业的武力征服方式,肆意圈占田地、杀戮驱赶当地少数民族,于是洪武十一年六月(1378.7)因无法忍受明廷的武力征服与压迫,吴勉率领当地侗、苗等少数民族,发动武装起义拉开反抗序幕。
义军由上黄出发,先后攻下五开洞附近的明军各处营寨,然后占领黎平县,并直捣湖南靖州、零溪等地,击败靖州守兵,且杀死靖州卫指挥使过兴父子。过兴被杀死后,明廷既命辰州卫指挥杨仲名前往镇压。同年十一月(1378.11),由于义军轻敌大意在通道境内被明军击败。吴勉遂率领义军残部退往天府洞(今黎平茅贡)一带的丛林中休整,继续与明军对抗。此时明朝官军也鉴于大势已定,且反抗军头领吴勉已经远遁,同时迫于兵力不足而罢兵。
洪武十八年四月(1385.6),岑巩县(今岑巩县)侗族诸部再次起义,吴勉于是再次举起反明大旗,号“铲平王”,并将义军队伍发展到20万之众,席卷“八洞”,势如竹破,兵峰直指怀化,一度占领今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基本统一了侗族聚居区域侗,苗,瑶,水各部。朱元璋闻后极为恼火,立即命令楚王朱桢挂帅,以汤和汤和为征虏将军,周德兴周德兴为副将,发兵30万大军直指黎平县。汤和占领靖州后,派人前往黎平招降吴勉,但被吴勉严词拒绝。招降失败后,明军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基地,步步为营,向黎平推进,在诸洞派兵分屯立栅,降服土司,并移民与土著杂耕,从内部逐渐瓦解义军。吴勉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带领余部回到上黄继续作战。洪武十八年十月(1385.11),明军进攻上黄义军总部,由于内奸出卖上黄一战义军全军覆没,明军以罢战休兵赦免余部为诱擒吴勉及其子吴禄,械送京师(南京)处死。
而后,明廷改变了在侗区各地的战略部署和治理政策,采取以移民杂居、分兵下屯、拔民下寨的方式维持了在该地区的统治,一直实施至明朝中后期。
虽然长达八年之久的吴勉起义最终被彻底镇压,但他的英雄事迹却被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颂,至今仍然流传于当地人民的传说故事中。此外,在这次征战中,楚王朱祯的爱妃因水土不服病死铜鼓城(今锦屏县铜鼓镇)。汤和、征虏将军汤和的五个儿子、左军都督同知、副将军汤战死。随后楚王朱祯还朝,汤和领兵戍守黎平县,设五开卫,置黎平、中潮等内外十六所、黄团等八驿、高屯等380屯堡,驻军33460名。
明朝政府五开地区的战争虽然直接导致“当地居民死于锋刃者十之七、八”,大量原先居住在河流冲积地带两岸的当地人也因战争和压迫被迫退出开阔地带,迁徙到深山老林,并在后来发展出新的村落开垦出现在当地众多的梯田,而“汉住坝,侗苗住山坡”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汉文明的输入也在文化上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此后随着汉族屯田军民的大量到来,经过不断移民、屯田和发展,汉族客话成为了当地主要语言,为日后当地侗苗族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形成了深远的积极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⑴《明实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⑵〔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⑷ 乾隆《开泰县志》,贵阳:贵州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本。
⑸ 光绪《黎平府志》,光绪十八年(1882)刻本。
⑹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明代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⑺ 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⑻ 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参考资料
黎平历史人物.黎平县人民政府.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