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毓坤
华坤,男,1935年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木材加工专业,是一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家。他长期从事人造板加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编写、主编全国林业院校统编教材《胶合板》《胶合板制造学》。华毓坤成功研制了胶合板阻燃剂和木质装饰材料阻燃剂,首先在国内提出了“通过人造板加工方法进行杨属全树利用”方案,为中国利用小径材制造定向结构板生产和科技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物概况
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委员,全中国人造板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人造板加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编写、主编全中国林业院校统编教材《胶合板》、《胶合板制造学》;成功研制胶合板阻燃剂和木质装饰材料阻燃剂;首先在国内提出“通过人造板加工方法进行杨属全树利用”方案。为中国利用小径材制造定向结构板生产和科技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江苏省授予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中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1999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金奖,2000年被评为南京林业大学“十大师表”人物。
生平简介
华毓坤,1935年10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现锡山区)前洲镇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41年在附近一所教会小学上学。因当时局势动荡,其求学生涯也多次中止。1950年,他由上海两江中学考入江苏省松江区立达学园高中部(后改为松江第三中学)。入学后,他立志:“多学知识,报效祖国。”1953年,华毓坤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工程系采伐运输专业。1956年2月面临毕业分配的华毓坤服从安排到由林业部委托东北林业大学(现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的木材加工研究生班学习。按照规定,该班学员可以获得研究生学位,可以重新选择分配单位。当时也有人劝他另择门路,华毓坤很干脆地回答:“我是学校选派来的,应该服从学校安排!”1958年7月,华毓坤又回到了南京林学院。回校后,负责全系的胶合板教学工作。当时,中国胶合板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刚刚起步,使用的教材也都是苏联版本,由于地理条件、树种、气候的不同,其中的资料和数据都不太适用于中国。1961年,林业部教育司决定编写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的《胶合板》统一教材,华毓坤参与编写其中两个重要章节。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他重视专业知识与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的结合,使人造板加工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在重点抓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胶合板加工的研究、利用和科学技术为企业服务的活动。1962年为上海木材一厂成功寻找到4个生产胶合板替代树种。1963年帮助上海人造板厂重新进行工艺设计,改变其工艺流程后,使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64——1966年参与林业部在上海木材厂进行的胶合板技术改造会战工作,承担其中的辅助设备工艺调查和设备设计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艰苦岁月里,华毓坤仍然没有停止对事业的追求。1972年,参加校附属胶合板车间的扩建工作。1975年南京林学院杨属课题组,在黄淮海平原推广杨树新品种,获得成功时,华毓坤已敏锐地意识到美洲南方黑杨的综合加工利用研究将大有可为,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定向结构板的研究上。鉴于国外研究已处于领先水平,深感到国外深造能够有利于缩小差距。1981年经努力争取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派往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林产品系学习,1983年8月回国后,即参加林业部“六五”攻关项目“定向结构板中试研究”。他组织了近30人的机械设计人员,设计了两台关键设备(盘式刨片机、大刨花拌胶机)和一条铺装生产线。1991年华毓坤作为项目负责人又承担了国家科委“八五”攻关“定向结构板生产线及其应用的研究”项目。他多次深入企业车间,同工人吃住在一起。1995年在相关人员的共同配合下,华毓坤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条近30台设备组成的,全部国产化定向结构板生产线。该项目于1996年8月通过验收。
华毓坤1976——1984年任教研组副主任、主任,1996年任人造板研究所所长。199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任第二、三届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年至今,任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国家人造板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杨树委员会常委,1984年任江苏省林学会副理事长,1986——1995年为全中国木材加工指导委员会委员。1993年,他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他曾先后赴澳大利亚、泰国、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曾应邀去台湾进行两岸林产品加工学术交流会,主持过第一、二届中国、加拿大林产品研讨会,1994年主持过有8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速生材材性和加工利用研讨会。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100余篇,编制教材4部。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53年——1957年 在南京林业大学学习,木材机械加工本科。
1956年——1958年 在东北林业大学苏联专家木材加工研究生班学习。
1958年——1977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助教。
1978年——1981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讲师、教研组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1年——1983年 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林产品系访问学者。
1983年——1986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讲师、教研组主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6年——1988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教研组主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8年——1995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教研组主任、研究室主任。
1996年 任南京林业大学人造板研究所所长。
科学技术成就
提出杨木全树加工利用方案
70年代,大量的杨属资源亟待开发利用,针对当时杨木加工利用率极低的现实,华毓坤提出“通过人造板加工方法进行全树利用”方案,他的基本论据是杨木化学组成一致。他在《意杨(黑派系)全树利用探讨》这篇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杨木全树加工利用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拟定的原则是“大尺寸大材大用,小尺寸材也要大用”这个原则,后来被证实资源浪费最小,华毓坤在文章中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述。
由于意杨是速生树种,华毓坤对意杨材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为了使方案顺利实施,华毓坤和他的同事们对意杨的胶合板、木质蜂窝板、单板层积材、人造薄木、定向刨花板、普通刨花板、枝丫材薄型定向刨花板、杂生意杨制造纤维板、复合板等进行了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系统研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树加工利用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华毓坤攻克了杨木干燥、胶粘剂等关键性技术。
开拓定向结构板研究和产业化事业
华毓坤是中国最早从事定向结构板研究并使其产业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十分重视小径级木材的利用,认为中国木材资源紧张,以小径级材为原料,进行木材加工是现实有效的途径。他从1978年开始进行定向结构板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研究,华毓坤巧妙地解决了刨花定向、刨花干燥、胶粘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他负责的课题组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设计和制造的定向结构板生产线,其中:铺装系统采取了圆盘加星形组合的定向铺装头;干燥系统采用了可提高热效率及生产能力对刨花形态破坏较小的定向刨花单通道干燥机;拌胶系统采用了对刨花损伤率少的滚筒式拌胶机,这些方面均有创新特点,已获得中国专利奖。
利用小径级材制造定向结构板有广阔的前景,为促使其产业化,他率领课题组在全中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由他亲自领导设计的定向结构板生产线(国产设备)已达到3条,经鉴定已投入生产,年增产值7975万元。为拓展定向结构板的应用领域,华毓坤还在南京林学院校园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木结构科研试验房。
成功研制阻燃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许多应用胶合板的场所比如建筑、家具、车船制造等,国家已对产品制定了严格的阻燃规范,中国生产的胶合板都是不阻燃胶合板,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前人从胶合板诞生之日起,就有所探索,但由于未克服阻燃剂易流失和向木材表面渗透等缺点,一直不能得到理想的阻燃剂。华毓坤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造成阻燃剂容易流失和渗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阻燃剂固定在木材内。有鉴于此,华毓坤和课题组精心调节尿素和甲醛摩尔比,使得产生树脂型阻燃剂时,无游离甲醛产生。树脂型阻燃剂浸入木材后,受热容易固化,固化了的树脂与木材便紧密结合起来。他们生产的胶合板阻燃剂经四川消防研究所检测,达到B1级阻燃标准。在此基础上,华毓坤还研制成功木质装饰材料阻燃剂。
拓宽人造板加工领域
华毓坤1957年开始从事人造板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对人造板加工业充满信心,主张大力发展人造板加工业,并坚决反对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无序化的“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现象。他在《转变观念,发展人造板工业》一文中阐述了发展人造板工业的几个原因:①木材属再生资源,依赖于太阳能,可同人类长期共存;②木材具有独特的天然木材纹理、保温性好、吸声、对人有保健作用;③发展人造板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小径级材、速生材甚至农作物剩余物(秆茎、棉秆、麦秆)等。他相信,随着人造板研究领域的深化,人造板加工一定有广阔的前景。
他一直致力于拓宽人造板加工方面的研究领域。为节省木材资源,他提出“小材大用”的观点,主张充分利用平时利用率不高的小径级材、枝丫材等作为人造板加工的原料,并力求通过先进的加工方法,使加工出来的人造板各方面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按照这个思路,他开发出了细木工板、定向结构板等多个品种的人造板,而且为使方案可行,他对每一个品种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有详细的研究。
科学精神
华毓坤从事人造板加工研究时,人造板加工事业刚刚起步,但他从不气馁,而且知难而上,自强不息。没有教材,他参与编写;没有资料,他到图书馆、车间收集;没有实验设备,自己设计、制造。正是靠他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使得该校人造板加工学科(现改为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无论在资料、还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他不计较名利,反对论资排辈。他的一名研究生在发表《竹材pH值测定》一文过程中,曾得到他精心指导,当论文发表时华毓坤坚持学生署名第一作者,而且坚决不要稿酬。
他关心集体,多次拿出钱来资助,购买设备、仪器等。在一次为福建建瓯木材厂的科技服务中,华毓坤被告知可以得到2万元酬金,但他考虑学院复印设备欠缺,对信息交流极为不便,决定全部捐出酬金购买复印设备。
他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产、学、研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人才,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任人唯贤,坚持“人才层次论。”对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坚持不同的使用方法,以保证学科梯度建设的合理性和高效率。他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努力做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华毓坤良好的工作作风对他的学生和同事们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他在指导学员学习时,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按科学规律办事。由于他经常教学生根据观测到的数据画曲线寻求规律,一些学生在批评他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华曲线”!1996年,年已逾六旬的华毓坤,在推广定向结构板生产技术时,坚持同年轻人一道,多次到苏北下乡服务,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徐州市一家年产值为500万元的乡镇企业经华毓坤的一番咨询,年产突破2亿~3亿元。
主要论著
1 陈桂升,华毓坤等,胶合板制造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60。
2 华毓坤,全国木工专业胶合板制造学课程大纲,北京:林业出版社,1962。
3 华毓坤,改变概念发展人造板工业,人造板通讯,1996,(3):7;(4):4。
4 华毓坤,张齐生等,胶合板制造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83。
5 华毓坤,在直流电作用下进行单板旋切,林业科学,1985,5(2):216~220。
6 华毓坤,速生杨树的综合利用,上海市板机,1992,(3):18。
7 华毓坤等,定向结构板研究,见:定向刨花板,世界林业研究(专集),1993。
8 华毓坤等,胶合板制造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93。
9 Hua Y K,Hong Z L,Zhou D G et al,The Synthetic Utilization of Fast Growing Poplar in Wood-Based Panel Production,In: Chao C S,Hikaru Sasaki,Hua Y K,Properties and Utilization on Fast-Growing Trees,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4。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