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学校生物系,自1956年设生物科以来,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数十年来,大熊猫专家胡锦矗、秦自生、隐翅虫专家郑发科、遗传学专家汤泽生等老一辈的教授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为生命科学学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生科院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本科专业5个,同时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林学排名全国第5位,生物科学排名第31位,均居参评硕士单位第一。2014年,西华师范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今年在四川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5人,其中5人为四川地方农村专项计划,该专业本科阶段优秀学生按照“3+3”本硕连读模式培养。
历史沿革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1956年8月25日,学校前身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本科部迁往成都市,专科部留在南充市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下设生物科,招收首届学生。1958年11月18日,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下设生物系。1963年5月,学校试办“双专业”,将生物系和化学系合并为生化系。1972年2月起,恢复独立设置生物系。1978年3月,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届“生物教育”本科生。1989年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设置生物系。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为了适应办学规模、层次的不断扩大,生物系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园林、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生态学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专业招收一本学生。有生物学、林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植物学、动物界、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等13个专业方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农业推广、学科教学(生物)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点招生培养涵盖养殖、林业、园艺、作物、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等8个领域。
学院拥有“动物学”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四川省重点资助建设的重点学科),建有“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组织材料修复”2011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实验科普教育基地、“动物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9个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建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脊椎动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脊椎动物学、植物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是西华师范大学申博优势学科,已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眉山味聚特食品有限公司、西藏药业、南充皇城园林公司等建有50余个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约占专任教师队伍的80%,有硕士生导师49名,博士生导师4名(在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兼职招生),在读博士生3名;先后培养研究生640余名。此外,还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工作者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西华师范大学首届特聘教授2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教学科研资源
学院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拥有独幢实验大楼,总使用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余万元,设备总量近5300台(套)。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系列研究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脱氧核糖核酸遗传分析系统、连续波长荧光/酶标紫外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倒置相差显微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等,可以满足从个体、组织到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需要。学院“生物博物馆”收藏有动植物标本及昆虫标本达10万余份,其中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各类高校之首,基本囊括省内所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不仅是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活化石的“档案馆”,而且也是资源生物研究的历史档案和基因库支持系统;学院还拥有四川省所有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物区域的全部资源环境数据资料,为资源生物动态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人员资料查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系统。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林业局和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含重大、重点及国际合作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32项;发表SCI/EI研究论文149篇,其中中科院JCR1区论文10篇,JCR2区论文22篇。其中,周昭敏教授关于如何保护中国救护野生动物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期刊以Report发表;张泽钧研究员等关于大熊猫偏好原始林、野生大熊猫种群生存最小栖息地面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Biology Letters发表后,Nature期刊在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以及Science Now, Reuter, 英国广播公司, Science Daily, Washington Post等海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反响;廖文波研究员关于华西蟾蜍体型大小变异的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近5年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或新型实用专利12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科研成果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28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5项,其他成果奖10项。学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实验室”等平台及雄厚的专业技术,多次凭有限的野生动物残体、毛、皮为司法机关办理野生动物等案件出具客观科学的鉴定意见,如“都江堰市王某非法销售羚牛案”、“广安华蓥市张某非法猎捕苍鹭案”等,为司法机关打击“涉林涉猎”违法犯罪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资源植物发掘与利用、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5个)
生物教育、园林、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利用
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
(1)、动物学硕士点
简介
动物界硕士点始建于1983年,是学校首批获批建设的硕士点之一,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0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大熊猫、小熊猫属、梅花鹿四川亚种、金丝猴属以及矮岩羊等研究领域内在国内、外拥有较高声誉。目前,该硕士点上已建成一支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搭配均甚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该硕士点已建有大熊猫研究室、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岩羊属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珍稀动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以及脊椎动物标本室等,具有满足开展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种设备和条件。2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部分已成长为国际、国内著名的动物学,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杨光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
1、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旨在阐明重点保护物种行为进化的生态机制及其适应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性的保护管理措施(Adap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2、动物系统地理学:结合形态与分子标记,阐明物种内部不同地理单位之间的分化及其进化机制,确定进化显著单元(ESUs)与管理单元(MUs)。
部分导师简介
张泽钧:男,博士,研究员,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动物界硕士点负责人、省重点学科动物学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专家组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及熊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熊类研究与管理协会成员。
于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美国圣迭戈动物协会CRES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从事大熊猫、小熊猫属等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10多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参编专著7部。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在第四届全国野生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
郭延蜀:男,三级教授,动物界硕士点和省重点学科动物学前任负责人,中国鹿科动物专家组成员,从事梅花鹿四川亚种、淡水鱼类、鸟类鸣声研究25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SCI论文多篇,参编专著3部。
胡刚:男,博士,教授。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灵长目专家组成员。2007年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获体质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行为生态与行为进化。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亚洲疣猴行为生态、行为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省主持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4项(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项目),分别以四川唐家河与贵州麻阳河为研究基地对川金丝猴和黑叶猴开展行为生态研究。
胡杰:男,博士,教授,2006年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羚牛、金丝猴属等珍稀兽类的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或主研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研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周材权:男,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兽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四川水产学会理事,《四川动物》、《四川水产》编委,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
2001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动物界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岩羊和矮岩羊比较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鼢鼠属亚科的分子系统地理地理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
(2)、生态学硕士点
学校“生态学”硕士点批准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依托于省部共建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投入240余万建设生态科研实验室,购置了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所需的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本硕士点以宏观水平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相结合、野外研究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开展中国西南地区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理生态等研究,也开展了亚热带资源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和亚热带地区环境生态学研究。
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
研究方向
a、植物生态学:
物种群与进化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王 琼
植物生理生态学 导师:胥 晓、刘金平
c、资源与环境生态学 导师:严贤春、张 烈
(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建于1998年,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1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与驯养繁殖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依托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动物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动植物标本馆等科研平台,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60多名。
研究方向、导师简介及招生名额
a、动物保护生物学
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
昆虫区系分类与系统进化
导师:周材权、郭延蜀、侯万儒、张泽钧、胡杰、胡刚、张君、杨志松
b、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导师:彭正松、李林辉、王琼、刘金平、甘小洪、刘小红、伍春莲、黎云祥、胥晓、杨军、严贤春、唐赟
c、生物环境保护与评价
导师:周材权、黎云祥、胥晓
d、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与营养研究
导师:周材权、袁施彬、张君、张烈
(4)、环境科学硕士点硕士点硕士点
简介
“环境科学”硕士点批准于1996年,是由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国土资源学院联合申请和报批。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主要依托“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始建于1991年)开展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环境化学。目前具有生殖生态学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80名。
研究方向、导师简介
a、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b、生殖生态学
导师:苏智先(兼)、王琼
c、分子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
d、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
导师:苏智先(兼)、严贤春、冯明义、张斌
e、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
导师:胥晓、张斌、李铁松、许武成、刘守江
f、环境化学
导师:陈中兰、杨秀培
(5)、遗传学硕士点
简介
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培养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条件:具有供研究生培养用的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植物体细胞遗传学3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00m2,实验室具有从事细胞及分子水平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成套设备。研究生可选择去兼职导师所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和访学。
研究领域:
a、新基因发掘与评价
c、植物细胞培养与转基因体系构建
研究方向
a、植物遗传学
b、动物遗传学
c、微生物遗传学
导师详间学院网页
(6)、农业推广硕士
博士教育
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生
省级重点学科
动物界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重点实验室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省级教学团队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彭正松)
动物学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周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