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淮南市山南新区西南侧,紧邻“合淮阜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商杭快速铁路”,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前身是市山南新区建设指挥部,于2005年8月成立。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重点开发建设启动区1.8平方公里。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同意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2020年12月4日,安徽省政府在亳州市召开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
会上,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安徽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胜出”受到安徽省政府表彰。
发展历史
淮南高新区的前身是市山南新区建设指挥部,于2005年8月成立,2007年11月,省编办批准成立市山南新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山南新区筹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4年9月,省政府批准将淮南工业园区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整合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将淮南山南新区与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新区规划范围东起淮蚌高速公路,西至绿化走廊中部,南到合淮阜高速公路,北以舜耕山脊为界,实际管辖面积63.15平方公里;2016年6月,市制定淮南高新区“三定方案”,明确淮南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代表市委、市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含托管的三和镇)的党务、政务、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规划范围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后规划面积为5.64平方公里,由两个区块组成。区块一规划面积5.15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淮河大道,南至泰丰大街,西至高压走廊,北至春申大街;区块二规划面积0.49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李园路,南至102省道,西至新河排洪渠,北至规划南纬一路。各区块的界址点坐标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发布。
区位优势
紧邻京福高铁以及合淮阜、淮蚌、济祁高速公路,距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40分钟、高铁合蚌客运专线淮南东站20分钟、淮南站10分钟,建设中的商合杭快速铁路淮南南站就位于新区境内。基础设施完善。它贴近主城区,依山傍水,地势平坦,阡陌纵横,已建成连接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和“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形成了外部便利、内部迅捷的“二十二纵十二横”的交通网络布局,并同步建成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配套设施。
功能特色
高新区功能明确。计划建成“一核(综合服务核)、一心(生态绿心)、三片(生活配套区、研发孵化区、高新产业区)”的多功能生态规划区,规划结构为“两轴、五片区、十一廊”,主要功能分区包括城市中心区、科学教育园区、工业区和居住区4类功能区,中心城区呈“十字”形布局,设计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双如意”景观形态。新区不仅是全市的行政办公中心,文教体育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更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最佳人居区。
高新区产业特色明显。正在全力打造“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活力产业体系。按照“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旅城一体”的模式,着力建设生态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旅游之城,着力将淮南市高新区打造成为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皖北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安徽创新改革发展试验区、淮河绿色崛起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将淮南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要素资源富集、创新创业活跃、管理服务高效、生态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新城。
经济发展
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新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6年新区招商引资到位内资额完成112.04亿元,增长4.9%;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59.45亿元,增长21.8%;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00万美元,增长20%。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3.6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4.84亿元,增长37.9%;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0.27亿元,增长16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1.01亿元,增长900%。
2016年共谋划项目121个,总投资496.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3.6亿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6年度全市项目攻坚年活动先进单位。
发展目标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于东侧的高教区、北侧的职教区、西侧的产业预留区和南侧的合淮产业联动区共同构成淮南高新技术园,形成淮南市集高新产业、高教科研、综合服务及生活社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皖江城市带地区最有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同意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