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林世功

林世功

林世功(琉球语:リンシコー,1842年-1880年),琉球王国士族、诗人,久米村人。字子叙,号春傍,童名加那,和名名城里之子亲云上春傍。1865年,林世功被选拔为官生(官费留学生)。1868年,与毛启祥、葛兆庆、林世忠一起,作为琉球国4名官生的一员前往清朝留学,入读京师国子监。4年后学成归国,官至世子师。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日本逼迫断绝中琉关系,遣林世功随向德宏福州市,向清朝求救。1879年得知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后,林世功等北上京师(今北京),多次向清政府请愿哭诉,但无效果。1880年,林世功因抗议“分岛改约案”而自杀殉国。

林世功通过自杀表达出四个意思:一是表达对日本侵略的强烈愤慨;二是表达对宗主国清朝的失望;三是表达对不能完成使命的歉疚;四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大的局势面前的无奈。

人物生平

留学中国

1842年2月3日(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辛丑十二月二十四日),林世功出生于琉球王国久米村,他是若秀才林奕保与郑氏思鹤的次子。林世功出身闽人三十六姓,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的福建移民林喜的后裔。

林世功与其他久米子弟一样,自幼在明伦堂学习汉语、汉文,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试中金榜题名,与从兄林世忠以及首里出身的毛启祥、葛兆庆被录取为赴宗主国清朝留学的官生。官生科考试难度系数极大,“考官不仅要考核考生的知识,还要考察考生的品德。久米村的选拔考试,初试为‘录’——考察纪事和呈文的写作能力,复试考察奏、咨、表文的写作能力”,林世功能通过这个考试,说明他已经到了出人头地的程度。因为他出身林氏新垣家,所以人称“官生新垣”。

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代留学,并于翌年到达京师(今北京),入学国子监,这也是琉球王国最后一批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子监期间,林世功的师傅是徐干。林世功在国子监学习经史子集及诗赋文章,他的学业非常出色,在中国期间他的汉诗就以《琉球诗课》与《琉球诗录》之名刊行于世。1873年夏,林世功毕业,随贡使向德裕、蔡大鼎离开京师,踏上归途。与他同时来华的毛启祥死于入京途中,葛兆庆与林世忠也相继去世,只有林世功一人学成归国。

再度来华

1874年,刚刚归国的林世功就被任命为久米村诗文官话经书师匠,同年12月转任久米村文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出任国学大师匠;9月又为中城王子(世子)尚典的讲解官。

就在林世功平步青云之时,琉球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空前压力,逐渐沦入亡国的深渊。林世功还在中国留学时,日本就在1872年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着手开始吞并琉球的进程。林世功在福州市等待接贡船归国时,日本以为八瑶湾事件中遇难的琉球人报仇为由出兵台湾,并在其后与清政府签订的北京专约中取得了“保民义举”的大义名分,等于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1875年,日本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震惊琉球上下,使琉球处于风雨如晦、人心惶惶的乱象之中。尽管琉球据理力争,反对日本要求,但仍是无能为力,与松田道之谈判破裂后,只好派官员直赴东京请愿。

另一方面,琉球国王尚泰担心清朝过问此事,并且为了挽回国运,又派遣紫巾官向德宏以前往伊平屋岛祈祷为由秘密出使中国,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随同前往。一行共19人,于1876年12月10日夜里从北山名护间切的湖边底港(今名护市许田地区的湖边底)出发,在伊江岛遭遇台风,险些触礁沉没。在经过八重山群岛之后,他们于1877年4月12日到达福州市,与滞留福州的贡使毛精长会合,被安置于柔远驿。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尚泰的密信呈给闽浙总督何璟,并提出直赴京师请愿。经何璟上奏后,清廷才知道了琉球王国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清政府反应消极,认为琉球价值不大,但出于保住宗主国的架子,故对日本只能“以情理二字相驳诘”,也不准向德宏等入京,令其通通回国。日本利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于两年后悍然实施“琉球处分”,在琉球设冲绳县,将国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员挟至东京软禁,琉球灭亡。

入京哭诉

当时,向德宏、林世功等并未应清廷要求而回国,而是留在福州市。他们是从漂海来闽的琉球难民那里听到了亡国的噩耗,接着又得到了世子尚典要求他们北上求救的密函,于是向德宏于1879年6月先行北上,到天津市见清朝直隶总督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到1876年9月29日,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长等人也从福州北上,直赴京师求救。林世功代毛精长所撰的《由闽北上实录》对此过程记载道:“……丙子年,国王特遣陈情使紫巾官向德宏、都通事蔡大鼎、通事林世功等,捧咨文,诣闽告急……嗣后本国官吏先后抵闽报称,日本遣派兵废藩为县,夺据王城,甚则执去国王、世子,囚官虐民,甚状不忍尽述,当即叠次哀恳大宪,迅赐拯救。惟念在闽守候多年,竟致国灭主辱,若不晋京请救,难期再造邦国。因欲禀请闽宪,又恐多需时日,缓不济急,而况未必允准,不如发改装,密为北上。业于己卯年八月十四日率同蔡大鼎、林世功,大文李文达,茂才蔡以正,传译通事谢维垣,驱使笃实之人陈学诚,从人仲村渠,三更时分坐驾河船,万寿桥放棹,次日黎明到马尾,转搭海定轮船,即日开洋,十七日至上海……二十七日移寓河北(天津)宏盛客店,即与紫巾官(向德宏)议事……九月初二日,河北启程……初五日四十里至都(北京),由沙锅门(广渠门)进城,寓西河沿福来客栈。”

林世功及蔡大鼎、毛精长等人在1879年10月19日到达京师后,就积极展开救国活动,与在天津市李鸿章请愿的向德宏相互呼应。从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们共9次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礼部请愿,呼吁清朝讨伐强暴的日本,帮助琉球王国复国,但清廷只劝他们尽快回福州市。他们甚至还在百官上朝必经的东华门守候,碰到大臣就跪着向他们哭诉,许多清朝官员深受感触,但只得安慰他们不要哭出声,免得日本人知道。官员毛澄赋诗道:“弹丸吹桂桑枝,三十六家归路迟。龟背负桥迎册使,龙涎染殿引朝仪。飞章北渡求援夜,长跪东华请命时。容得申包胥连日哭,当年岂不畏吴知?”另一官员杨道南赋诗道:“开国中山海上沤,扶桑东望战云愁。龙涎春贡经三佛,鼠尾云开望七洲。秦地有人思破釜,汉庭何日急同舟?凄凉马齿垂垂尽,三楚累臣一哭休。”此外,林世功等还寄希望于神佛,他们每月朔望都会去正阳门关帝庙祈祷国运回转。

自杀殉国

就在林世功等想尽一切办法复国时,清政府正在与日本进行针对琉球王国的秘密外交。原来经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个“分岛改约案”,即将琉球南部的先岛诸岛让给中国;作为交换,中国修改《中日修好条规》,给予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有意接受,并试图在先岛群岛恢复琉球国,因此清朝总理衙门和日本驻华公使宍户玑便就“分岛改约案”于1880年8月至10月展开八次谈判。林世功、毛精长、蔡大鼎等人已听到了关于“分岛改约案”的风声,他们于1880年9月28日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递交反对分割琉球王国的请愿书,称先岛群岛贫瘠不能立国,请求恢复琉球全境。但这无济于事,总理衙门还是于10月21日同日方草签了分岛改约的协定。其后清廷内部围绕该案发生争论,林世功似乎也察觉到了。他感到必须以死来拯救琉球国运,于是在1880年11月20日(阴历十月十八日)以个人名义向总理衙门呈递了一封请愿书,写道:

“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叠次匍叩宪辕,号乞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馈俱废,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候,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谨禀。”

除了请愿书以外,林世功还给蔡大鼎、毛精长等人留下一段遗书,写道:

“此禀并无与人牵涉之语,虽递无妨,祈诸公裁夺施行。如曰无补于事,不必投递,则功亦末如之何。虽然,与其事后递禀,有名无实,曷若事前以死请救,以全臣节哉?再,功谓奉主命告急,五载于兹。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何以覆主命,何以对国人?世子如问父王,又将何以为对?此功所以捐生请救也,伏望诸公怜其愚而宥其罪。临命痛哭,笺此谨白。”

当日上午,林世功自杀殉国,留下绝命诗(辞世诗)二首: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

他死后,清朝官员被其打动,叹曰:“此诚忠臣也!实属可悯。”遂赐银二百两,于他殉国两天后埋葬于通州张家湾。后来“分岛改约案”果然没有签署,但琉球王国也没能复国。

文学成就

林世功非常擅长作诗。他在国子监留学时,不仅蒙师傅徐干的指点,还私淑于另一名清朝大儒孙衣言。林世功的诗作被赞为“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诗意“新颖绝伦”、“音节壮阔格律浑成”、“语语雅切亦细密亦大方”。林世功的诗以《琉球诗课》和《琉球诗录》之名刊行于中国。前者多为上课时所作的试帖诗,价值不高;后者则是林世功自由发挥作品,共计82首,附上老师徐干的评语,其内容包括吟咏北京名胜风物、思念故乡亲友、歌颂中琉友谊、留行送别等,体裁不仅有格律诗,也有古诗。从《琉球诗录》可以看出林世功的诗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冲绳学者上里贤一认为林世功“诗文中所见的他是平稳而沉着的,一反其激烈的行动”,“林世功的悲愤慷慨之气不仅没有特别强烈,反倒在性格上恰恰相反,至少从诗文中所见的林世功是一位怀有温和性格的人”。台湾学者杨仲则认为林世功的诗歌造诣超越了蔡温、程顺则、蔡铎等过去琉球的任何汉诗诗人,即便在清朝士人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惜以琉球亡国,子叙壮烈殉国,客死他乡,未得回国弘扬文教,领一代风骚,时耶命耶?”

轶事典故

朝鲜交流

1872年秋,朝鲜使臣朴珪寿一行曾造访国子监,与林世功偶遇笔谈,双方答诗酬唱。林世功作的两首诗分别是:

带砺同盟列外藩,圜桥此日接高轩。旧邦曾说传箕子,异地相逢纪门。共喜笔谭询土俗,不须菊蕊泛金樽。我来请业君持节,咫尺均沾圣主恩。

生问字谒成均,三见皇华证夙因。腹有诗书人不俗,交无新旧意相亲。东南海外同修贡,四百年前昔结邻。笑语犹欣萍水遇,秋风莫忆故乡。

遗憾的是,朝鲜使臣与林世功唱和的诗及他们的笔谈内容已失传。尽管如此,此事仍堪称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交流的一段佳话。

遭到质问

据说林世功在福州市向清朝闽浙总督何璟求救时,何璟向他询问琉球王国现状,并特别问及琉球自国难以来有几人殉国,林世功无言以对,深受刺激,大感耻辱,因而萌生了以死殉国的念头,为他在北京的自杀埋下伏笔。

墓地被毁

林世功自杀殉国后,清政府认为林世功是琉球国的忠臣,下赐200两银子,厚葬于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此处为客死北京的琉球国人士墓地,共有14座琉球人(均为久米村人,琉球土著一般实行风葬或火葬)坟,林世功为倒数第二位入葬者(最后一位为1889年下葬的王大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有日本人来此调查,而后林世功等琉球人的坟墓被仇日的村民当作日本人墓拆毁泄愤,只有王大业的墓碑还保存着。直到80年后,立禅庵村的琉球人墓地仍然没有任何修复的迹象。

历史评价

正面

林世功之死被大多数琉球人所称颂纪念。如蔡大鼎认为他“死有重于泰山”,并说:“其忠至大,而兼孝弟,则不可得而名矣”。1881年3月,清政府下令重开琉球王国谈判,力保琉球社稷,并命沿海各省加强武备。蔡大鼎闻说后大喜,并写道:“此事专出自保护敝国之至意,此岂非林子叙死禀之力哉?”

冲绳学的先驱伊波普猷评价林世功说:“姑且不论事情的成败与否,林氏的自杀,确是给当时人们带来了冲击。连稚龄儿童和贩夫走卒都对官生新垣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随着日本思想的浸润,事情也就渐渐被遗忘了。”

战前冲绳历史学家东恩纳宽惇则谓:“我国久废武事,专修事大之礼,以弥缝安宁为国是。士气为衰,偷于安逸,作娱小康之风。当其时节,至如愿为国家所殉者,无可望。……节义久亡,以偷生为其事而争之者,盖利己耳,而墨守之处则惟因袭,此仍无具眼达识之士使然。当斯之时,(林世功)独引使命之责,加之当其正副使节晏如而俟百年河清之时,以一裨役之身,为大义名分而死。噫,林氏世功乃琉末一志士也夫!暂不可论其成败,然若云误其名分之根本,噫!则又何谓耶?”

主张琉球王国独立的人士更将林世功视为民族英雄,如为琉球复国的来台湾的琉球人喜友名嗣正评价林世功“受着琉王的密命,重渡中国,无非为挽救国家而奋斗,恪尊‘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义,移孝作忠,以死明志,尤令我们今日深感琉球复国责任重大。”

中国也对林世功给予高度评价,林世功殉国之时,清朝官员就称赞他为忠臣。台湾学者杨仲揆评价林世功说:“吾人于百年之后,展读林世功的死前遗禀遗启与绝命诗,但见其忠哀切,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之坚强情态,知其哀毁之顷,已不暇计及文词之朴实浅俗。尤可佩者,本来为臣死国,可歌可泣,可风可传,一般人或将其扬厉铺张,装模作样,表现出一副壮烈殉国的姿态,以沽世誉。而林世功乃默默然以坚定而平凡的步伐,走向死亡,真正做到视死如归。不独丝毫不觉得意而反复说明,充分表现自己之渺小、诚恳与卑微。在绝命诗中,尤其充分表现为子不能尽孝的自罪情绪,可算是最伟大的平凡人。”大陆学者谢必震则评价说:“人们虽对林世功殉国的壮举赞颂不已,然无力回天的趋势已成定局,可怜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林世功,终究抱恨终天,享年仅四十岁。但不管怎么说,琉球王国的历史因为他有了那么醒目的重重一笔。”

负面

日本及坚持亲日立场的琉球人则对林世功持负面评价,认为他是抗拒时代潮流的顽固分子的代表。如战后冲绳县学者仲原忠善说:“在日本,以德川家族为顶点的幕藩体制已经垮台,并清算封建制度,推行绝对君主制。但在琉球王国解体的过程中,其士族及与其同阶级的大部分久米村人却热衷于反对运动,林世功为了从事反对运动,于明治九年偷渡福州市,并向北京政府提出请愿书。明治十二年,一接到废藩置县终于实施的消息之后,就急行至北京,得知事不可为,随即引刃自尽。当年四十岁的林世功所表现出的纯情,或许有其可爱之处,然而其对时局的无知,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感到诧异。”

个人作品

林世功所作诗文被日本学者舆石丰伸辑为《林世功集》并加以译注,于1999年出版。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琉球“复国运动”_半月谈网.半月谈.2023-12-04

冲绳知事访华为何要去通州祭拜?背后有一段琉球伤痛史.今日头条.2023-12-04